李瑄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绷谠騾⑴c“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至永州,游至小石潭。他想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的靈動之景來撫慰受傷的心靈。潭水漫過石頭,在他遭遇被貶謫的艱難時刻,山水之景觸動了他。他將無以言說的悲傷留給了永州小石潭,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難以回答的疑問——當孤獨寂寥之時,當疲憊無力之時,生命之泉在何處涌動?
在我看來,面對人生失意時,若能轉(zhuǎn)念一想,有時“失意亦是詩意”。時間的滾滾車輪向前,來到了北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困苦,甚至一度食不果腹。
承天寺外,皓月當空,繁星點點。蘇軾解衣欲睡時,望見窗外的月光,便相邀張懷民一同賞月。二人走在庭院中,冷月靜照,它似懂得遷客們的孤獨落寞,月光如水,庭院里竹子和松柏的黑影在月光中婆娑,如水中的綠藻、水草搖曳交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只是少了能舔舐傷口、在悲傷深處開出一朵花的至情之人罷了。
蘇軾在失意中穿行而過,只覺“竹杖芒鞋輕勝馬”,能夠領(lǐng)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詩意與豁達。相較于蘇軾的曠達,柳宗元似乎無法直面內(nèi)心深處的空無所依,匆匆落筆,拂袖而去。在后人看來,柳宗元遭遇仕途貶謫,在他最難過、最辛苦、最蹉跎的時候,卻也是他一生中最升華、最超越、最自由的時候。倘若,柳宗元未遭遇貶謫,又怎會有這山水名篇《小石潭記》?
我回憶著《小石潭記》的一幕幕場景,有一絲感慨:人生起起落落,不妨將“失意”化作“詩意”,心中有一泓清潭,欣賞一場世間繁華。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宛若綠寶石鑲嵌在大山間,山間的巖石,為嵁,為嶼,在青樹翠蔓之間,泛著點點精巧的光斑。一切盡收眼底,自然而不虛浮,淳樸而不媚俗。當柳宗元面對這泓清潭時,生命之泉不斷涌動,早已匯聚成筆端的詩意,流淌進后人的心中。
老師評
“感”決定了讀后感的成與敗。讀了《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大多數(shù)同學(xué)能感悟到自然山水療愈受傷的心靈,卻很少有同學(xué)能逆向思考,領(lǐng)悟別具一格的感點——柳宗元個人的不幸恰恰成就寫作上的幸運。反彈琵琶,逆向思考問題,突破常規(guī)思維,往往是考場作文的破局關(guān)鍵。
(指導(dǎo)教師:鄭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