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國
象征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借助某種具體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手法在詩歌、小說、散文中都常被運用,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 象征手法構(gòu)思全文。艾青《我愛這土地》全詩以象征構(gòu)思,“土地”象征祖國,“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fēng)”象征人民的悲憤和激怒,“溫柔的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未來,表達作者深沉真摯、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高爾基《海燕》、柯羅連科《火光》都是如此。
2. 象征手法刻畫形象。高爾基小說《丹柯》講述了一位名叫丹柯的少年帶領(lǐng)一群被其他種族欺壓、趕入森林絕境中的族人歷經(jīng)波折走出困境,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愿犧牲自己的英雄故事。丹柯成了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文學(xué)形象。茅盾《白楊禮贊》刻畫了枝干筆直、葉子片片向上、倔強挺立、百折不撓的白楊形象,象征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3. 象征手法暗示和抒情。魯迅小說《藥》,結(jié)尾處描寫夏瑜墳上紅白相間的花環(huán)象征著革命的前景和希望,這就是暗示。溫儒敏教授指出:“以‘藥’作為標題也有象征含義,暗示著革命者需要尋求真正能拯救中華的‘藥’?!比阒均N《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象征小通訊員和新媳婦像百合花一樣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又象征著百合花一樣的軍民魚水情,極具抒情意味。
象征往往能深入淺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蘊,激發(fā)令人神往的悠遠的情思,常能收到饒富意味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