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金忠文,許濤
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yī)院胸心外科,福建寧德 352100
肺癌屬于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常見類型為非小細胞肺癌,主要為患者肺癌細胞轉移擴散程度晚于小細胞肺癌,是一種生長分裂慢于小細胞癌的肺癌類型,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對患者呼吸系統(tǒng)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發(fā)生癌細胞轉移,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2]。近些年,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進步,胸腔鏡在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借助胸腔鏡下肺段、肺葉切除術可以給予患者良好的臨床治療,但肺段與肺葉切除術的應用效果仍存在一定爭議[3-4]?;诖耍狙芯侩S機選取2019 年6 月—2022年6 月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yī)院收治的6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微創(chuàng)肺段切除術和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60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單盲分組方式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 例。參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1~68 歲,平均(60.13±2.37)歲;腫瘤直徑0.83~1.92 cm,平均(1.61±0.24)cm。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1~68 歲,平均(60.13±2.37)歲;腫瘤直徑0.92~1.97 cm,平均(1.63±0.25)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內容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均自愿入組,患者與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病理診斷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與《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2 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具有一致性;②腫瘤直徑≤2 cm;③認知功能正常者;④影像學檢查未出現(xiàn)癌細胞遠處轉移;⑤預計生存期>6 個月。
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存在嚴重器質性病癥者;②手術前接受過放療與化療者;③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④凝血功能障礙者;⑤存在既往胸部手術史者。
參照組予以患者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具體操作為:手術前為患者進行雙腔氣管插管,并予以單肺通氣麻醉;觀察患者麻醉狀態(tài),當其成功后調整患者體位至健側臥位,并上舉患者手術側上肢將其固定至頭架;墊高患者腋下位置,對手術區(qū)域施以常規(guī)消毒;接著以鏡孔、主操作孔以及輔助操作孔的三孔法對患者實施操作,分別為腋中線第7~8 肋間做切口(約1.5 cm)、腋前線第3~4 肋間做切口(約4.0 cm)、腋后線第8 肋間做切口(約1.5 cm);然后使用超聲刀、電凝鉤對肺葉、支氣管以及肺段血管進行解剖,胸腔粘連予以分離操作,并使用細硅膠管作為引導套管,于支氣管和血管之間引導胸腔鏡下直線切割縫合器通過,并對支氣管與肺段血管進行切割、縫合操作;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利用絲線和結扎夾實施結扎操作;接著施以肺楔形切除術,對肺葉靜脈、支氣管及逆行單項式操作解剖型分離操作,并以游離方式對易暴露的肺葉動脈各分支施以處理,利用超聲刀在近端結扎處理完成后施以切斷操作,當病灶肺葉徹底清除后對肺門、縱膈淋巴結施以常規(guī)清掃,并將其送至病理檢驗。
觀察組予以患者微創(chuàng)肺段切除術,具體操作為:手術前麻醉方式、體位調整、三孔法以及解剖操作與參照組相同,之后借助CT 展開三維重建,對患者結節(jié)位置進行確認,然后精準離斷肺段靜脈與動脈,同時對肺段間靜脈予以保留,靶段支氣管施行分離操作,并予以試驗性夾閉,對其進行通氣操作,過程中需要確保其他肺段的安全性且離斷靶段支氣管,接著逐步施以純氧膨肺和檢測單肺通氣操作,觀察其他肺組織萎陷狀態(tài),當其與靶段肺組織形成明顯接線后,利用電凝鉤進行標記,根據(jù)階段對肺組織施以切斷處理;借助直線切割縫合器對肺組織與肺裂平面施以處理;接著采用結扎夾和絲線結扎方式對細小肺動脈分支進行處理,清掃淋巴結系統(tǒng),將無菌注射用水灌注于胸腔內,觀察并檢測患者支氣管與肺部殘端是否存在漏氣狀態(tài)。
兩組均在手術后對患者進行創(chuàng)面止血、胸腔沖洗、防治引流管以及切口縫合與關閉等常規(guī)措施。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肺功能指標、免疫功能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對比。
①臨床治療效果?;凇吨腥A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2 版)》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斷,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患者腫瘤病灶完全消失且維持4 周及以上,肺功能指標與免疫功能明顯改善,術后疼痛評分<3 分,視為顯效;患者腫瘤病灶最大徑之和與治療前相比減少≥30%且維持4 周及以上,肺功能指標與免疫功能有所好轉,術后疼痛評分在3~6 分,視為有效;患者腫瘤病灶最大徑之和與治療前相比增加≥20%或者發(fā)現(xiàn)新病灶,視為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②肺功能指標。于患者手術治療前與手術治療后3 個月進行檢查,檢查方式為肺功能檢查儀(AS-507,日本美能MINATO),檢查指標包含最大呼氣第一秒呼出的氣量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③免疫功能。于患者手術治療前與手術治療后3 個月進行檢查,檢查方式為流式細胞儀(BDFACSAria Ⅱ分選型),檢查指標包含T 淋巴細胞CD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CD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CD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
④并發(fā)癥。涵蓋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支氣管胸膜瘺以及肺漏氣。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FEV1 與FVC 的指標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L]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L]
?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CD4+/CD8+指標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傳統(tǒng)開胸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出血量多等缺點,因此在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中常應用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治療[6-7]。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借助胸腔鏡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更清晰地觀察患者病灶位置、形狀等,但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處理的亞肺葉與以下級別的肺部組織切除例數(shù)較少,與肺葉切除數(shù)量差距較大,使用肺葉切除方式反而會增大癌細胞擴散與增殖的風險性[8-9]。近幾年,隨著臨床對癌癥研究的進一步認識深入,學者對肺葉切除術是否作為標準術式的爭議也愈來愈大[10-12]。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年齡偏大且具有心肺基礎病癥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肺段切除術可取得與肺葉切除術相似的臨床治療效果,但肺段切除術在臨床操作中對肺組織的破壞程度較小,因此會減輕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可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3-14]。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FVC 為(2.23±0.27)L、FEV1 為(1.31±0.28)L,其指標均高于參照組(P<0.05);燕曉光等[15]研究中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肺段切除術治療,其FEV1 為(1.73±0.18)L、FVC 為(2.03±0.20)L,均顯著高于肺葉切除術(P<0.05),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由此分析,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的差別還體現(xiàn)在肺容積損失程度,肺葉切除術會切除患者更多的肺組織,當切除病變肺葉后,同側剩余肺葉膨脹會逐步代替已經切除的肺葉空間,其代替具有代償作用,因此會造成肺葉支氣管角度變形,進而致使患者肺通氣功能發(fā)生改變。因肺段切除術操作重點為肺段血管和支氣管的處理,且需關注肺段準確界限的切除,所以肺段切除術對臨床術者的要求比較高。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與微創(chuàng)肺段切除術在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中均取有較好效果,但微創(chuàng)肺段切除術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且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對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