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脈泉,羅 潔,全 威,王 燕,程安瑋,劉 霞
(湖南農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雙萬計劃”是教育部提出的一流專業(yè)建設計劃,對一流專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fā)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1-2]。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就課程建設開展了一系列舉措,預計未來4至5年里,打造2萬門“金課”,切實提高本科的教學質量[3]。這一政策的提出對本科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食品化學”課程是食品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課,切實學好、用好“食品化學”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食品科學的基礎知識、理論和研究方法,為其后續(xù)的專業(yè)課程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學生未來從事食品相關的教學、科研、生產、監(jiān)管等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素養(yǎng)[4]。然而“食品化學”課程教學具有內容多、課時少、教授難度大等困難,導致很多學生學習難度大、興趣低、學習效率低。因此,在“雙萬計劃”背景下,“食品化學”課程面臨新的挑戰(zhàn)。如何開展”雙萬計劃”,如何建設“食品化學”課程,是迫切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對開展“食品化學” “金課”建設,推進“食品化學”課程改革,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服務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yè)建設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食品化學”課程是從化學水平、分子水平對食品的化學組成、結構特征、理化性質等進行研究,重點剖析不同食品組分在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和儲藏等環(huán)節(jié)的理化變化,特別是上述變化對食品品質和安全的影響,以及如何控制上述變化,從而保障食品的品質和安全[5]。
目前食品化學課程主要存在的問題為:一是教學內容的重復性問題。食品化學講授的內容比較廣,有部分章節(jié)和其他課程內容相重復。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部分內容與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維生素、礦物質章節(jié)內容與食品營養(yǎng)學存在部分交叉,酶學章節(jié)與食品酶學存在一定交叉,食品添加劑和風味物質與風味化學、食品配料與添加劑課程存在一定的交叉。由于這些課程是由不同老師授課,內容上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二是教學過程仍是以教師為中心。大多數(shù)實踐的本科教學仍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6];教師采用板書或多媒體授課,學生上課聽講然后記錄筆記,課后理解或背誦。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目前仍舊是本科授課的主流形式。在此教學模式下,往往考試結束的同時學生把知識點也還給老師,短期內不利于培養(yǎng)食品專業(yè)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影響食品科學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度,而學生工作后很難用已有的知識快速解決生產問題,不利于其職業(yè)發(fā)展。
針對以上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舉措,包括:整合優(yōu)化授課內容,實施精品課程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團隊的培養(yǎng)、考核方式的改革[7]等。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提出案例式教學法。研究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和創(chuàng)新性人才。其具體實施方式為: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需要,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分析、思考和討論的方法,可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使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8-11]。
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在“食品化學”課程教學中適量加入案例分析,并聯(lián)合生產問題進行引導式和情景式教學,其益處有兩方面:一方面,解放老師。案例可以有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想聽課的同學更愛聽課,讓不太想聽課的同學變的想聽課,活躍課堂氣氛、帶動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氛圍下,老師教授知識的“填鴨式”會自覺變?yōu)閷W生想學習的“海綿吸水式”。另一方面,提高學生能力。通過案例引發(fā)的問題,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解釋陌生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挖掘相關的食品化學知識點,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案例讓學生意識到“食品化學”課程內容來源于生產生活,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總結生產生活問題的同時將所學知識糅合到潛意識中,讓學生對“見到食品/食品加工就聯(lián)系食品化學知識”產生條件反射。
同時,為了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提高案例式教學的教學質量,筆者通過食品“化學課程應用案例教學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包括:學生日常課程應用案例教學的頻率;是否希望在食品化學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質量如何;老師能否勝任這種方法,學生興趣是否被激發(fā);理論知識與案例教學時間分配問題,以及是否會應用案例進行復習,解決實際問題等。針對上過食品化學的100名學生,就其對食品化學應用案例教學的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見圖1。
圖1 “食品化學”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的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
在全部參加過食品化學課程學習的100人中,包括95%的大三學生,4%的大二學生以及1%的大四學生。在學生修過的課程中,39%的學生表示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的平均頻率一學期超過10次以上;41%的學生選擇了一學期5次到10次;17%和3%的學生表示一學期5次以下和極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
對于是否希望教師在食品化學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有72%的學生表示非常希望,認為案例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25%的學生認為應用案例教學一般,同時3%的學生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
本次對于“課程應用案例教學滿意度調查”中,48%的學生認為教師目前為同學提供的教學案例質量很好,很滿意,幫助他們更好理解和學習知識;同時39%的學生表示增加案例分析較好的幫助了他們對食品化學的學習;13%的學生認為應用案例教學對他們學習效果一般,不能提供太大的幫助。
在本次調查中,針對“教師能夠勝任此種教學方法,不僅準確掌握學科的前沿問題,還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的選擇中,36%的學生表示教師應用案例分析教學非常符合教學要求;有45%的學生認為比較符合;15%的學生選擇了一般符合;只有3%和1%的學生認為對于應用案例教學較不符合和極不符合。
對于案例教學的課堂時間安排問題,這與學生的想法息息相關,85%的學生選擇理論知識學習與案例教學同時進行對食品化學的學習更深刻;同時15%的學生表示理論知識學習與案例教學分課時進行,將兩者分開學習能幫助他們更好理解。二者持不同的方式。
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案例教學所占比重對于學生掌握食品化學至關重要。超過60%比例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所占教學時間合適,對學習有幫助;16%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時間不夠;也有部分學生(9%)認為案例教學時間過長;8%的學生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
對于在學習過程中案例教學是否會造成學習負擔學習負擔,調查報告顯示,只有7%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學習負擔;61%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不會帶來負擔,反而會幫助自己掌握知識;同時,31%的學生無法確定是否帶給自己壓力,影響平時的學習;而1%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對于案例教學的興趣決定你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程度。31%的學生表示教師在任課時應用案例教學法,非常符合自己的學習興趣,整節(jié)課的思維能迅速思考理解;38%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比較符合學習興趣,相比單調學習知識,更能理解掌握;23%的學生選擇一般符合自己的學習興趣;分別有6%和2%的學生選擇較不符合和極不符合自己的學習興趣,認為案例教學不能激發(fā)自己對食品化學的興趣。
課堂知識學習后,將知識點與案例結合進行復習是一個有效記憶的方法。但在本次調查中,僅有61%的學生選擇了一般情況下會將二者結合進行復習,因為有助于記憶,效果很好;35%的學生表示偶爾會,因為有時會想不起來;甚至4%的學生從來不會將二者結合來幫助自己復習。
對于“通過案例教學中的實例學習,對你今后的分析、解決試劑問題有何幫助中”這項選擇中,超過90%的學生認為有助于解決類似的問題;其中7%的學生表示對于新案例、新問題仍舊無從下手;2%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基本沒什么幫助;3%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總的來說,學生認為案例教學這種方法很好,利于記憶,對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少量同學有學習負擔或者對案例理解存在難度的情況,針對這種問題,后期將通過更多貼合實際的案例,合理分配理論知識與案例教學比重,先進行理論知識講解,輔助案例幫助理解等方式促進學生學習。
總之,通過教學實踐和調研,筆者認為,通過案例的有效引導不僅案例分析引入方式有助于學生提高與老師一起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課堂主人翁”的地位,還有利于學生加深了對新知識點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即面對一個新的生產實踐問題,如何挖掘其關鍵技術問題以及如何用已有的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對學生們從業(yè)后靈活運用食品化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為開展“食品化學” “金課”建設、推進“食品化學”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