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
兩千多年前,孔子闡明“大同”社會時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應該是最早對和諧社區(qū)的構想:在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yè),且各盡所能。時間來到現在,這一構想或許在智能智慧治理探索中變?yōu)楝F實。
2021年9月,中央網信辦等八部委聯合公布首批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包括10家綜合性基地和82家特色性基地,標志著我國社會治理邁入智能社會治理探索階段。所謂智能社會治理,是一種綜合性、系統(tǒng)性、高度智能的治理模式,通過溯源每一個智能體的數據、行為,能夠從根本上設計出激勵個體進步、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方案,從而實現科學規(guī)劃、智能治理。
棗莊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綜合基地,如今兩年過去,其智能社會治理的探索成果如何?今年9月,我們來到棗莊發(fā)現,在這個422萬人的地級市,棗莊已經趟出一條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模式,由此帶來的城市蝶變也更加滿足人們對于長治久安的期待。
市民王女士來到棗莊薛城城區(qū)的一家藥店買藥,掃描店里的“誠信薛城”公眾號,被告知她的910分榴花分和AAA信用級別,可以享受買藥八折優(yōu)惠。她開心地表示:“因為參加‘門前三包’志愿服務,我的榴花分漲了。這次在藥店買一盒感冒顆粒,省了6塊錢。看來,這活沒白干?!?/p>
這是棗莊薛城實施信用場景運用的一個縮影,榴花分即棗莊市推出的個人信用積分,反映個人信用狀況的綜合評價指標。
由中央網信辦等八部委印發(fā)的《關于組織申報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的通知》(簡稱《通知》)中就基地的建設任務提到:利用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圍繞社會治理重點領域,超前一步搭建智能社會治理應用場景,展示智能社會的特征和情景,探索智能社會治理的難點和熱點問題。
入選“國家隊”以來,棗莊圍繞基地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結合自身基礎優(yōu)勢和地方特點,積極探索智能社會治理的“棗莊模式”。薛城區(qū)以數字賦能打造“信用+智治”新模式,通過建設區(qū)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打通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拓寬在稅務、城管、物業(yè)、醫(yī)保、環(huán)保等26個領域逐步推行信用分級分類監(jiān)管。居民個人可以通過參加文明志愿活動、門前三包、幫助村民共同致富、扶殘助老等志愿服務增加榴花分,以此享受審批便利、購房補貼、免費查體等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
目前薛城區(qū)已先后推出“信易批”“信易醫(yī)”等22個“信易+”場景應用落地,監(jiān)管部門只需通過信用狀況“一鍵查”就可以實現精細管理、智能指揮、數據分析、智慧應用四位一體的“4+N”智能社會治理模式,監(jiān)管精準度提高了25%以上。
以“信用+智治”助力智能社會治理,真正讓所有人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當中,群眾滿意度、幸福感不斷提升。據薛城區(qū)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信用治理模式正在全市鋪開。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從來都是范圍廣泛,事件類別復雜,涉及人員眾多,協同指揮困難。科技被視為基層社會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后,全國各地陸續(xù)開展了諸如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等探索與建設工作。開展智能社會治理實驗,是伴隨社會數字化、智能化深度發(fā)展和符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超前探索。
棗莊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
一直以來,棗莊夯實“城市大腦”數字化底座,將大數據、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現代科技與市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建立起功能集成、市域一體、扁平高效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體系,并明確資源枯竭型城市高質量發(fā)展、黨政智治、社會智治三大領域、九大研究方向,搭建智能化場景應用,為棗莊政務、經濟、民生、城市管理等各類業(yè)務系統(tǒng)提供強有力數據支撐。
以“棗治理·一網辦”社會治理提升工程為例。“一網辦”,顧名思義即上下協同、一體聯動的“一網統(tǒng)攬”。棗莊將全市劃分為4953個基礎網格,1154個專屬網格,同時以樓棟、村組等為單位,創(chuàng)造性劃分15864個單人網格,由6000余名網格員通過實地走訪,明確基礎信息采集、公共安全巡查等9大類31項網格事項,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城鎮(zhèn)管理、糾紛調解、環(huán)境保護等7大類351項聯動處置事項,并推動這些大事、小事上“云”——棗莊市社會治理一體化融合云平臺。
“比如網格員發(fā)現網格內有車輛亂停亂放行為,立馬在‘云’上采集上報,系統(tǒng)自動核實立案,指揮相關部門派遣,后續(xù)還將處理反饋、核查結案及考核評價,形成六步閉環(huán)機制。”棗莊市綜治服務中心主任田佳成表示。目前“棗治理·一網辦”已經整合交通、公安、自然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市場監(jiān)管、應急管理等六部門綜合執(zhí)法力量,其他部門聽哨報到,形成1+6+N社會治理聯合執(zhí)法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棗莊市轄滕州、薛城、山亭、市中、嶧城、臺兒莊五區(qū)一市,根據人口數量、治理難易、形勢需要等因素,創(chuàng)新推出適應自身的“e呼善應”“榴鄉(xiāng)訴遞”等基層智慧化治理模式,組成“棗治理·一網辦”特色品牌矩陣,并被評為2022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治理創(chuàng)新案例。
“現在群眾滿意度都在99%以上?!鄙鲜鲐撠熑吮硎尽?/p>
智能社會治理建設,說到底是為了讓市民更加幸福。近年來,棗莊市在社區(qū)服務、特殊人群關愛等方面著力推進重點應用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棗莊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黨委書記江永華介紹他們正在服務的三類特殊人群——精神障礙人群、認知障礙老年群體以及其他待看護對象。他表示,中心服務此類患者約2萬余人,但因人群基數大、求治率低、失管率高,相對應地,服務人員人手不足、智能化手段欠缺、家庭監(jiān)護參與不足等,導致傳統(tǒng)管理模式面臨諸多難題。
去年開始,棗莊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與上海北斗導航創(chuàng)新研究院等實驗室和通信公司聯合,采取合作研發(fā)與共建方式,實施5G+北斗+精神健康智慧云守護項目,探索智能社會背景下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模式。
智能化升級的效果顯而易見。在市中區(qū)垎塔埠街道,北斗云守護平臺注冊人數達到150人,被服務對象通過佩戴智能手環(huán)及AI智能設備,家人、社區(qū)和醫(yī)務人員就能及時實現數據感知。如在健康評估監(jiān)測方面,對于一名獨居老人,社區(qū)精防人員一旦在云守護App端發(fā)現其出現異常,可以迅速上門,第一時間聯系對接醫(yī)生,做到精準預警、監(jiān)測服務。
同時,個人及監(jiān)護人通過云守護個人端能夠實現智能咨詢、服藥管理、隨訪問診、健康宣教與康復指導等功能,且線上的一系列量化指標最終也會成為評估患者是否可以重新回歸社會的標準。
目前該項目首次在棗莊開展實驗創(chuàng)新,重新定義了“以治理為目標,以醫(yī)療康復服務為手段”的重點人群社會治理模式。
放眼人類歷史,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將重塑社會生活的面貌和品質。面向智能時代的治理模式,棗莊作為“先頭部隊”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相信隨著棗莊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將加快形成一批智能社會治理的典型案例、經驗理論、政策標準和治理機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打造智能社會治理的棗莊樣板,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作出棗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