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峰,丁勝明,宋志欣
一汽解放動力總成事業(yè)部錫柴工廠,江蘇無錫,214000
某重型柴油機機加線生產車間,每個檢測口的崗位操作工都會按照機床設定的固有頻次進行頻次檢,檢測數據都填寫在紙質過程檢驗記錄表上。常年累月雖然車間內部積累了成千上萬的檢測數據,但是這些檢測數據并未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而是僅僅停留在出現問題后崗位上進行質量追溯,而且如果追溯的時間跨度很大,還得對歸檔的紙質庫存翻閱,費時費力,如圖1所示。
圖1 崗位操作工填寫檢測記錄表
紙質記錄一方面不利于存儲歸檔,檢測數據分析,質量追溯等,另一方面每年油印紙張和辦公用品消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根據生產線統(tǒng)計顯示,2022年全年就6DM缸體線自檢記錄表單項費用就高達6000元。
這些年,雖然錫柴工廠也嘗試和國內優(yōu)秀量具廠家聯合開發(fā)智能檢測系統(tǒng),但軟件開發(fā)應用設計上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檢測數據未上傳服務器,崗位上的檢測數據保存在本地工控機硬盤里面,技術管理人員無法實時獲取檢測數據不能對崗位上實際檢測情況進行監(jiān)控。另一方面質量工程師開展日常Spc過程能力研究,只能用U盤去崗位上拷貝,而且拷貝檢測數據格式與Q-Das軟件不匹配,還要進行后期調整,降低過程能力研究分析效率。
基于上述情況,錫柴工廠工藝技術室基于“釘釘”平臺自主搭建智能檢測應用系統(tǒng)。
智能檢測應用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建旨在將日常過程檢驗記錄的所有信息內容全部搬到“釘釘”平臺下電子表單管理系統(tǒng)(見圖2),實現過程檢驗記錄無紙化要求;同時為了方便崗位操作工檢測信息錄入,利用釘釘電子化信息平臺優(yōu)勢適時增加選擇項和關聯項;為解決檢測信息重復錄入的問題針對性開發(fā)了一鍵代入功能,預計可實現效率提升50%以上。
圖2 過程檢驗記錄表模板
電子表單管理包括基礎信息和過程檢測內容兩項內容:其中基礎信息包括日期,班次,工序號,檢測類型,工件號碼(含零部件圖號)。過程檢驗內容包括檢測內容,檢測器具,檢測頻次,檢測位置。
在釘釘平臺上選擇“創(chuàng)建表單”,然后選擇“流程表單”。新建流程表單如圖3所示,包括基礎設置,表單設計(見圖4),流程設計和高級設置四個步驟。
圖3 新建流程表單
圖4 電子表單命名和歸檔
首先對電子表單進行命名,在“表單名稱”一欄中填寫當前電子表單名稱,統(tǒng)一格式為工序號+過程檢驗記錄表,例如:MBOP10過程檢驗記錄表。然后在“所在分組”一欄選擇當前電子表單擬歸檔位置,結合編輯者所在崗位默認選擇“惠山加工二組”。設置結束后顯示如圖5所示。
圖5 新建過程檢驗記錄表
表單設計是智能檢測應用系統(tǒng)的核心。
(1)表單規(guī)劃要求 根據工藝規(guī)劃要求釘釘版過程檢驗記錄表需要實現以下功能:釘釘版過程檢驗記錄表需要包含紙質版檢測記錄表上所有信息內容,包括填寫要求;釘釘版過程檢驗記錄表要能實現頻次檢,換刀檢和首末檢(全檢)檢測內容區(qū)分。例如選擇特定頻次的頻次檢,系統(tǒng)能自動將對應頻次的檢測內容自動顯示,不需要檢測的內容自動隱藏,避免崗位操作工去人工選擇待檢測項目;釘釘版過程檢驗記錄表要考慮人機工程,充分考慮人工錄入的便利性,例如單選/多選和二維碼掃碼輸入代替打字錄入,同時為解決檢測信息重復錄入的問題針對性開發(fā)了一鍵代入功能;釘釘版過程檢驗記錄表人工錄入需要考慮防錯,例如防漏寫等;釘釘版過程檢驗記錄表要適應實際檢測工況,可實現同時輸入頻次檢和換刀檢;換刀檢能夠區(qū)分正常換刀檢和調刀換刀檢。
(2)表單規(guī)劃方案 過程檢驗記錄報表單基礎信息部分只要用到“基礎控件”中的“單選框”、“單行輸入框”和“日期”等簡單控件即可,如圖6所示。電子表單難點是將過程檢測內容中的6個項目明細建立聯系。
圖6 基礎信息設置
建立過程檢測內容中項目明細之間相互聯系的優(yōu)勢在于按照傳統(tǒng)紙質版檢測記錄表需要崗位操作工按照實際檢測工況在檢測記錄表上根據檢測頻次和換刀編號挑選相應的內容進行檢測。特別是換刀檢,需要操作工熟記本崗位每把刀具的加工內容,這對于新上崗操作工有較大的挑戰(zhàn)。但是如果系統(tǒng)規(guī)劃時就建立了項目明細之間的聯系,則后期執(zhí)行過程中系統(tǒng)會根據你選擇的刀具編號自動挑選對應刀具加工內容供崗位操作工檢測。
考慮到需要建立聯系的項目明細較多(一共有6項),若使用釘釘版自帶的管理功能需要嵌套5層,嵌套層數直接影響系統(tǒng)執(zhí)行效率,會出現系統(tǒng)顯示延遲等待的問題,該問題將直接影響崗位操作工人工錄入的效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上述6個項目分為兩組,其中檢測類型,檢測頻次,換刀編號,檢測內容劃分為一組(簡稱組A),其中檢測頻次和換刀編號是兩個并聯關系,如圖7所示。剩余劃分為另一組(簡稱組B)。
圖7 檢測記錄表系統(tǒng)架構示意圖
兩組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方式進行關聯。其中組A采用釘釘系統(tǒng)自帶的關聯功能,如圖所示。以檢測類型為例,在選項一欄中輸入實際工況下的所有檢測類型:頻次檢,換刀檢和全檢(首末檢),然后在選項下面選擇“選項關聯”。系統(tǒng)會自動進入“檢測類型—選項關聯”界面,然后在這個界面下建立第一層關聯,將頻次檢與檢測頻次進行關聯,將換刀檢與換刀編號進行關聯。實際操作時在頻次檢一欄“顯示以下控件”中選擇“檢測頻次”,換刀檢一欄選擇“換刀編號”,如圖8~圖10所示。通過上述方式3層嵌套搭建起檢測類型,檢測頻次,換刀編號和檢測內容之間的聯系。
圖8 檢測類型與檢測頻次和換刀編號關聯設置
圖9 檢測頻次與檢測內容關聯設置
圖10 換刀編號與檢測內容關聯設置
組B則采用“增強控件”中的“明細/表格”功能,同時配合“基礎控件”中的“單行輸入框”或“單選框”。在“明細/表格”標題欄中輸入“檢測內容”,在“單行輸入框”標題欄中輸入“檢測位置”,在“提示文字”欄中輸入“檢測器具”,如圖11所示。
圖11 檢測內容,檢測器具和檢測位置的關聯設置
圖12 電子表單流程設計示意圖
圖13 MBOP10過程檢驗記錄表效果圖
圖15 智能檢測系統(tǒng)信息錄入提示
其中在檢測內容信息錄入時,為了滿足不同檢測類型下顯示檢測內容的差異,同時能適應頻次檢和換刀檢在一個待檢測件上同時進行,相同檢測內容需要根據實際需要拆分為幾個部分分別錄入。最后在選項關聯環(huán)節(jié)選擇對應的檢測內容。
在流程設計階段適時選擇檢測數據抄送對象,抄送對象包含Spc過程能力研究專員,專線技術管理工藝工程師和質量工程師等。
智能檢測應用系統(tǒng)一方面是用于質量問題追溯,另一方面就是Spc過程能力分析。本文重點介紹智能檢測系統(tǒng)在Spc過程能力分析方面的應用,以MBOP200工序主軸孔孔徑Spc過程能力分析為例。
圖16-圖19,是MBOP200工序崗位后臺所有顯示檢測數據。利用“常用篩選”功能通過“日期”,“工序號”選擇擬開展Spc過程能力分析數據來源。結合“顯示列”進一步篩選待分析數據,選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數據然后點擊“導出”功能,則系統(tǒng)后臺自動將待分析數據通過excel電子表格形式發(fā)送給用戶,用戶下載即可。最后是數據分析專用將excel電子表格檢測數據導入Q-Das數據分析軟件生成《過程能力分析報告》。
圖16 MBOP200工序智能檢測系統(tǒng)后臺數據
圖18 MBOP200.1工序主軸孔孔徑數據導出
圖19 Q-Das系統(tǒng)Spc過程能力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