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游
陳寅恪對新舊學術評估有他自己的標尺,所謂“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邦A流”與“未入流”截然劃開,并強調此為“通義”,可謂寸步不讓,然這些后來者未必看重。虞云國在《學隨世轉:二十世紀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一書的序里寫道:“中國傳統(tǒng)史學向現(xiàn)代史學的轉型,一般以二十世紀初梁啟超刊發(fā)《新史學》為起點,但新史學范式的全面開創(chuàng)還要遲至五四運動前后。其后二三十年間,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陳垣、呂思勉、胡適、顧頡剛、陳寅恪、錢穆與郭沫若,史學大師紛至沓來,他們自撰杰作,獨創(chuàng)范式,分立門派,各領風騷?!被仡櫺率穼W的這些大家,我們始終應在學術范圍去客觀評述,客觀必求真,評述當公允。學隨世轉,論跟時進,但根本的東西應留存下來,免落“不入流”之譏。
《荔枝賦:嶺南荔枝文化九章》以植物入文史,攜歷代詠荔枝詩詞歌賦來演繹,寓史實和藝術鑒賞于一體,由物及人,由人托史,將歷代記述分章,并在《中國荔枝向世界傳播》一節(jié)中,以具體的材料證實其傳播路徑、大致時間、分布情況及種植范圍,中西植物移種又多了一份史料,當下喜啖荔枝、關注其歷史的讀者,多了一本可資借鑒的好著作。
朱航滿編《念樓話書》,基于與鍾叔河的交誼,兼書評家的職業(yè)習慣,因而在體例上相較于市面版本應精當一些?!敖陙?,我在編書和寫作中,極力倡導中國文章應有古樸清明之氣象,乃是文章質樸,思想清明,郁郁乎文哉,鍾先生的文章是最有代表之一種。我策劃‘松下文叢,也便是把這種古樸清明的文章風格作為標準,《念樓話書》豈能不編選乎?”此為夫子自道,可當真矣。
《作家文摘》報是中國作協(xié)旗下的品牌,這么多年來,尤得讀者喜愛。其選文亦政亦學,亦經(jīng)亦史,尤其注重“新材料與新問題”,肩擔道義,選載精致。作為入選文章者,收到今年“《作家文摘》名家散文系列”三冊樣書,整套裝幀清雅,封面中央鏤空,人物若剪紙,確實新穎?!妒菬釟怛v騰地活著》《我想大張旗鼓地闖入你的世界》《往前走,天就亮了》,每一冊書名都很醒目且雋永,其中的文章多為名家記事懷人之作,短小精悍,很適合時下快節(jié)奏式的閱讀。個人小史,折射出大歷史的點滴星光和鏡面投影,一絲一縷總關情,一點一面能閱世。生命的細節(jié)與感悟,承載太多的意義和價值,生而為人,質樸深情?!袄仙徽f平常語,妖怪才用對仗句”,平常真實,世間值得。補充一句,本人入選的文章是《美國離長沙隔一條河》,是紀念父母的文字。這些年疏懶至極,極少動筆,這篇文章屬人之常情,也為自己留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