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養(yǎng)鴨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規(guī)?;唸鲆仓饾u增多,由于部分鴨養(yǎng)殖場管理不當、養(yǎng)殖技術水平有限、疫苗使用不當?shù)葘е馒喨菀赘腥绝啿《拘愿窝?;該病由鴨肝炎病毒引起,屬于高度致病性的傳染性疾病,發(fā)病沒有季節(jié)特征,隨著鴨的年齡增加死亡率逐漸降低,主要導致20日齡內(nèi)的雛鴨死亡,給鴨業(yè)養(yǎng)殖造成重大經(jīng)濟損失,目前,對于該病的防治主要采用疫苗免疫;對于疫苗的免疫劑量和次數(shù)對該病的母源抗體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注射不同劑量和次數(shù)鴨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探討對患有鴨病毒性肝炎母源抗體的影響,旨在為鴨病毒性肝炎防治提供參考。
試驗鴨選自某規(guī)模翻鴨養(yǎng)殖場,2月齡150只鴨作為試驗組,1日齡無母源抗體雛翻鴨120只作為對照組。
CH60 株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購于某生物疫苗有限公司;鴨病毒性肝炎抗體檢測試劑盒購于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V2111 株鴨肝炎病毒購于中國獸藥監(jiān)察所。
1.3.1 疫苗免疫
將購買的2月齡150 只翻鴨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免疫1 組、免疫2 組和免疫3 組,每組各50只;各組按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1 組在留種蛋的21 d 前腿部注射0.5 mL 疫苗免疫;免疫2 組在留種蛋的35 d和21 d 腿部注射0.5 mL 疫苗免疫;免疫3 組在留種蛋的35 d 和21 d 前免疫0.5 mL 和1 mL 疫苗。免疫完后收獲的第1 周和第4 周種產(chǎn)的種蛋進行孵化。
1.3.2 試驗分組
將上述免疫1 組、免疫2 組和免疫3 組免疫后第1 周種蛋孵出的雛鴨隨機挑選150 只,分為A 組,然后在隨機分為A1 組、A2 組和A3 組,每組50 只;然后購買50 只沒有母源抗體的雛翻鴨為對照組。對照組和試驗組的雛鴨分別在1、3、6、9 d 時心臟采血,采集的血液進行血清分離后按ELISA 抗體檢測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同時于1、3、6、9 d 在每組隨機挑選25 只,皮下注射鴨肝炎病毒進行攻毒試驗,注射劑量0.1 mL,剩余的25 只雛鴨和對照組則皮下注射同劑量的生理鹽水。隔離飼養(yǎng)并做好觀察記錄雛鴨發(fā)病和死亡只數(shù)。
免疫1 組、免疫2 組和免疫3 組免疫后收獲的第4 周種蛋孵出的雛鴨隨機挑選150 只,分為B 組,然后在B1 組、B2 組和B3 組,每組50 只;試驗方法同上。
利用試驗記錄的攻毒后死亡只數(shù)計算保護率,保護率=(試驗只數(shù)-死亡只數(shù))/試驗只數(shù)*100%。
由表1 可以看出對照組沒有母源抗體的保護,所取的1 周種蛋孵出的雛鴨肝炎病毒的抗體效價為0,攻毒后的保護率幾乎為0;A3 組的抗體效價和保護率水平均高于A1、A2 組,說明A3 組獲得的母源抗體較高,與起始免疫3 組的疫苗免疫劑量增加有關。
表1 A 組的抗體水平檢測和攻毒保護結果
由表2 可以看出所取的4 周種蛋孵出的雛鴨肝炎病毒的抗體效價B1 組、B2 組和B3 組的抗體效價低于1 周種蛋孵出的雛鴨,符合母源抗體的消失規(guī)律;B3 組的母源抗體效價高于B1和B2 組,攻毒后的保護率也高于B1 和B2 組,與起始免疫3 組的疫苗免疫劑量增加有關。
表2 B 組的抗體水平檢測和攻毒保護結果
鴨肝炎病毒主要感染20日齡尤其是10日齡內(nèi)的雛鴨,因此,對于做好20日齡以內(nèi)雛鴨的鴨肝炎病毒的防疫工作非常重要。目前,用于該病的疫苗為滅活苗和弱毒苗。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對孵出的雛鴨進行免疫,雛鴨在產(chǎn)生保護抗體的過程中還易感染鴨肝炎病毒;對于雛鴨來說,越多的母源抗體雛鴨獲得保護的可能性越高。本試驗說明種鴨在留種前采用合理免疫方法,可以提高雛鴨的母源抗體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