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潤琳,羅興才
(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086; 2.襄陽市教育局,湖北 襄陽 441021)
在新形勢下,考試還存在不少傾向性問題,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深化,尤其是選拔性考試,影響著對人才的真實考查與選拔,影響著“雙減”成效的鞏固與持久,甚至出現素質學科應試化傾向。所以應當通過考試改革,探索推行科學的考試方法,使考試趨利避害,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利用考試形式多樣性,確保“雙減”成效常態(tài)化,切實服務于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1]。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中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庇纱丝梢?,最初“考”字更側重于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于測度優(yōu)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后,其內涵逐漸演變?yōu)樘刂缚疾橹R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2]。
1.客觀檢測師生教與學的效果,督促改進教學方法。一門學科或者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告一段落,教與學的目標完成度和效果如何,可以通過適時地考試予以檢測評定。根據評定結果,找出最初目標與最終效果之間的差距,對其加以分析。以問題為導向,予以查漏補缺,能夠督促教師不斷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法,督促學生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保證教育任務的高質量完成,教育目標的最終順利達成。
2.提供選拔升學基本依據。一方面,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社會需要各種類型的人才,因此,需要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分流分層次培養(yǎng)。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選拔,以便因材施教。而科學的考試能為選拔提供客觀的依據,是目前相對最為公平公正的選拔手段,盡管其存在一些弊端,但仍然不可替代。
3.引領教學改革,探索教改方向。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需要在不斷改革中優(yōu)化,科學合理的考試具有啟示引導作用,有助于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和著眼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促進教育方針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要求使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諸如道德與法治、體育、藝術、勞動等素質類課程,通過檢測考查的辦法檢驗教學效果,促進全面開課,開足課時,達到培育思想、陶冶情操、錘煉精神、提高素養(yǎng)等目標,具有督促和導向的雙重作用。
1.選拔考試機會的稀少性,會導致埋沒人才。一次考試并不一定就能真正完全檢測出每個學生的學業(yè)水平。人們常說百密一疏,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少學生難免偶爾失誤,一次失誤并不能代表該學生整體知識水平一般,而“一考定終身”的選拔考試,無情地剝奪了偶爾失誤者享受更好教育的機會和權利。
2.選拔考試內容的片面性,會導致誤選人才。選拔不能僅看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應該看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業(yè)上的“優(yōu)等生”有可能高分低能,或者缺乏愛國精神的“鈣”,從而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有不少地方、不少學校,片面追求考試的訓練和督查功能,在一個學段(初中和高中階段)里,提前相當長的時間結束教學,留下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的時間進行考試訓練,以考代教,以考代訓,以考代學,用“題海戰(zhàn)術”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以迎接選拔性考試,提高升學率。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跳入題海,甚至不得不尋求社會助學機構“助力”,以致“雙減”始終難以真正減下去。這種把考試當作致勝法寶,透支性地使用考試的做法,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對學生隱性的德育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部分學校將考試一味地作為刺激學生積極性的法寶,片面地把考試作為激勵學生的手段,無論什么考試,一律排序公布名次,甚至按照階段性考試成績,不斷調整學生就讀的教學班、上課的座位,殊不知這樣無形中挫傷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失去學習的信心。此外,只講督促學者學習,忽略對教者改進教學的反饋、啟示作用,也失去了考試是對教與學雙方共同檢測的意義。
高考改革和部分地方的中考改革后,水平考試頻繁開展,且由省級或市級統(tǒng)一組織實施。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考試,從試卷保密到考試實施,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占用大量的教育教學空間,導致學校和學生乃至基層教育管理部門和考試管理部門疲于應付,正常的教學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影響。
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趨勢迫切要求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成為基礎性學科,外語只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政治、體育、藝術、勞動等課程則屬于素質性學科。而選拔性考試在科目和分數的權重安排上,往往本末倒置,致使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未能適應世界科技發(fā)展的趨勢和潮流。以某省日前發(fā)布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為例,中考科目增加到12 門,總分高達850 分,其中外語與語文、數學平起平坐,120 分,而物理、化學、生物分別只有80 分、70 分和50 分。
因為忙于復習,做題,考高分,凡是不利于分數增長的活動統(tǒng)統(tǒng)被限制,學生的興趣愛好得不到發(fā)展,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慢慢被扼殺。[3]選拔考試的分數造成的教育焦慮裹挾了家長和孩子,使他們忽略了考試成績之外的其他天賦和能力。學校和教師也不得不向分數妥協(xié),否則,就很難被認定為名牌學校和優(yōu)秀教師。對分數之外的指標近乎漠視,學校和教師被迫實施應試教育,其結果就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用考試的手段檢驗學生德智體美勞是否全面發(fā)展,用單一的卷面考試檢測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從而進一步強化了考什么科目、開設什么課程,但許多素質性課程又無法通過考試檢測出真正的水平,學生仍舊通過追求高分以應對“選拔”,甚至出現校內課程校外補的現象,由此素質學科走向應試化。比如初中生體育中考分數權重較高,而學校體育課的訓練強度又不足以讓學生的項目(如引體向上、俯臥撐等)成績達到標準,學生只好求助于校外培訓機構進行額外訓練。
要真正發(fā)揮好考試的導向性,使“雙減”名副其實,成效到位而持久,應該堅持以問題導向,把考試改革當作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4]。我們應當探索優(yōu)化考試發(fā)展的路徑,糾正考試衡量指標的單一性和考核內容的片面性所造成的負面作用,努力改變考試結果使用的絕對性,圍繞教育的整體目標、課程設置的目的和考試的功能進行全面性改革[5],科學統(tǒng)籌考試的“三性”功能,更好地發(fā)揮考試的導向性作用。
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功能性學科,因其教育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品德、品質和品格,這就需要這些學科的教育入心入腦。首先,可以根據國家核心價值觀和中小學生守則,制定科學完備的學生行為規(guī)范。其次,師生和社區(qū)依據守則、規(guī)范和標準開展年度共同評議,并結合爭先創(chuàng)優(yōu)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獲獎情況,確定學生這些學科的達標等級?;局R的掌握情況,則可以通過平時的測驗進行了解掌握,其測驗成績作為考核的一個指標,不計入升學選拔考試成績。最后,采取評鑒結合的手段,采取自我述行與同學之間相互評議相結合、班主任與課任教師評定相結合,形成綜合評價意見,作為學生階段性德育考核成績。
體育、音樂、美術(藝術)、勞動等學科不屬于基礎性課程,而是專業(yè)技能型、情操培育型課程。針對這些學科,只需要接受基礎知識和基本素質的訓練,可以實行達標考核的辦法達到“考試”的真正目的。由專家根據學生在德育、美育、體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和應該達到的品質體格素養(yǎng),制定出學生的鍛煉學習標準,以此為據編寫教材,開設課程,組織教學,并采取達標定級、考評記分的辦法進行考試,不將其列入選拔考試科目。由課任教師依據標準,結合學習進度進行追蹤考核和等級認定。凡考核等次在合格及以上者,都允許參加選拔性考試。
為了檢測學生對基礎性學科系統(tǒng)學習及其綜合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根據當前科技發(fā)展態(tài)勢,實行合科并卷,集中考試。既為了減少考試科目從而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為了檢測出學生相關學科的綜合與交叉知識及能力,可以將數理、理化或理化生、文史、史地的知識打通形成綜合卷或“文綜”“理綜”的形式,在升學選拔考試中集中進行考試。
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學科,既可以視為基礎性學科,也可以看成知識性學科。這些課程往往不是貫穿于整個學段開設課程、實施教學的,可以根據學科教學完成情況,分為兩種形式進行考試。一種是在學科知識學習結束后,由一級教育主管部門統(tǒng)一適時舉行結業(yè)考試;另一種是對于有志從事這類學科專業(yè)并深造者,可將考試合卷列入升學選拔集中考試科目。結業(yè)考試的成績按一定比例記入選拔性考試總分,不搞“集中時間打殲滅戰(zhàn)”,人為增加學生過重的考試負擔。
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考試壓力和負擔,對于外語這樣的工具性學科,實行在一個學段(初中學段和高中學段)內,每年一考甚至數考,連續(xù)考試數年,將學生多次考試中的最佳成績記入選拔考試的總分。
對于既測試學生學習情況又檢測教師教學效果的“雙測性”考試,適當適時而不過剩過濫,才能達到考試的目的,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梢愿鶕虒W進度,隨時隨地由課任教師實施階段性單元性、專題性考試,但應避免以考代訓、以考代授的純訓練學生應試能力的頻繁考試,更不要把每次測驗的成績排序公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而讓這種考試僅發(fā)揮考試的診斷和反饋教學情況的功能。
采用多元化的考試模式是推進考試方法改革的有效手段,即不采取單一的閉卷方式,而是實行閉卷、半開卷、開卷、口試、實驗演示、實驗操作、小論文、小實驗、小發(fā)明、小設計、文獻分析、成果展示等方式,將考核的成績以一定比例列入選拔考試的總分。這樣既能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也能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深化高考高招改革,讓學生具有多次升學的機會,從而減輕高考引發(fā)的“備考”負擔。我們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并不意味著讓學生在各個學科都全面發(fā)展,在具備基本基礎知識后,適當適度分流,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培養(yǎng)人才,又有利于適時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從這一點出發(fā),可以積極試行各個高校獨自出題考試自主招生,和同層次學?!敖M團”出題考試招生,把各個學校和各個學群的考試時間錯開,允許學生多次參加考試,允許高校招收偏科奇才,既有利于學生獲得多次考試的機會,又有利于特長生獲得升學機會,不埋沒人才,更能減輕學生及其家長的教育焦慮。
綜上所述,要讓考試這根指揮棒發(fā)揮好正確的導向作用,必須推進考試方式方法的改革,讓考試的選拔性、檢測性和導向性有機結合、科學統(tǒng)籌,讓考試真正服務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落實落地,真正服務服從于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真正服務服從于切實減輕學生的過重學業(yè)負擔。多種考試方法并舉,提高考試的科學性,既有利于避免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利于減輕學生考試壓力和過重課業(yè)負擔,又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考試的正向功能,避免素質學科應試化。我們應該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去努力探尋科學的考試方法,以考試方法的多樣化,推動素質教育的常態(tài)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