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靜
(貴定縣第二幼兒園 貴州 貴定 551300)
現(xiàn)行的幼兒園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語言活動目標不明確、語言領域的教學不突出、動內(nèi)容設置和組織開展欠妥。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思維,培養(yǎng)幼兒的興趣,提高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樹立幼兒的主體地位,豐富教學方式,開展生活教學,組織游戲活動,靈活利用教具,通過提出問題,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情景教學綜合了情感、認知和行為環(huán)境等因素,蘊含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能夠引導幼兒更好地進行思考,鍛煉幼兒思維能力,緩解幼兒壓力,為幼兒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幼兒能夠更好地展示自我,有利于幼兒全面和個性的發(fā)展。幼兒由于年紀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對世界缺乏正確的認知,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重,又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自然會覺得晦澀,很難提起學習的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提高語言教學趣味性,可以引導幼兒更好地學習語言,感知情感,開闊幼兒視野,為幼兒的學習方法做出正確的指導,促進語言教學工作的有效展開,對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的幼兒語言情景教學,教師主宰課堂,幼兒被動接受,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不重視幼兒的反饋[2]。教師對于情景創(chuàng)設缺乏認知,情景設置流于表面形式,無法滿足幼兒的實際需求。教師不注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忽視了性格內(nèi)向的幼兒,導致兩極分化。而且教師所說情景過于抽象,脫離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缺乏興趣,無法充分發(fā)揮教學作用,不利于幼兒的成長。
教學道具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的工具,能幫助幼兒直觀形象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強幼兒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增強幼兒的情感認知,感受語言的魅力,打造高效課堂[3]。
例如,教師利用動畫開展語言教學。教師先用多媒體播放貓和老鼠的動畫片段,激發(fā)幼兒配音的欲望,直接引出課題。然后,教師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挑選幾個片段進行配音,讓幼兒初步嘗試創(chuàng)編角色語言,教師在一旁進行巡視,選擇恰當?shù)臅r機進行指導,對于幼兒的創(chuàng)新給予鼓勵和表揚。隨后,教師組織,幼兒分段觀看動畫,鼓勵幼兒大膽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多種對話,緊接著,教師挑選小組對片段對話進行展示。教師對于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針對幼兒表演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什么時候開始說角色語言最好?為什么畫面都換了角色語言還沒有說完?怎么讓所有小朋友都聽到你的配音?有的小朋友一個人配好多角色好辛苦啊,怎么辦”引導幼兒開動腦筋進行解決。幫助幼兒了解配音的注意事項,配音要與畫面同步,鼓勵幼兒大膽展現(xiàn)自我,聲音洪亮、語言清晰,啟發(fā)幼兒要合理規(guī)劃合作方式、內(nèi)容,鍛煉幼兒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水平。隨后,教師要求幼兒按照故事情節(jié)自由組合進行同步配音,啟發(fā)學生融入感情,增強語言的生動性。緊接著,教師邀請部分幼兒小組展示配音。之后,教師帶領幼兒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紙板、彩筆,繪畫自己喜歡的角色頭像,嘗試制作成面具。幼兒根據(jù)自己的面具在簡單的裝扮之后,模仿角色的動作,結合教師的配音,開展舞臺劇演繹,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之后,教師結合本節(jié)課的主旨內(nèi)容,進行活動拓展,從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畫,創(chuàng)造,編寫角色語言,設置對白,進行配音練習,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配音利用信息技術制音頻,與動畫同步播出,讓幼兒欣賞。隨后,教師播放《聲臨其境》片段,讓幼兒感受成人配音作品,提高幼兒的審美,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幼兒由于年紀小,對世界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見解,對于抽象的語言含義難以理解,自然缺乏興趣,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開展生活教學,從幼兒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拉近幼兒與語言教學的距離,減少幼兒的陌生感,有利于接下來教學工作的展開。
例如,開展《小水滴旅行記》的語言活動。教師從幼兒的生活中入手,“小朋友有沒有見過爸爸媽媽在做飯的時候,鍋里冒出來的熱氣啊,這熱氣是由什么變成的呢?”然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來了一個新朋友——小水滴,帶來了他的旅行故事,和小朋友們進行分享。”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草木枯黃、溪流干涸的圖片,“小朋友看到小水滴了嗎?他是從哪兒來的?要到哪兒去呢?”,請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中的情景并進行闡述。隨后教師展示小水滴落下的圖片,“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這幅圖,小水滴爭著從天上跳下來,他跳到了哪里?故事中又出現(xiàn)了誰?農(nóng)民伯伯的出現(xiàn)和小水滴的旅行會有什么關系呢?小水滴又去了哪里呢?”緊接著,教師讓幼兒大膽發(fā)揮想象力,找到小水滴的去處,引導幼兒思考,“小水滴進入了草莓的身體里,草莓去哪兒了呢?”啟發(fā)幼兒結合生活經(jīng)驗,找到小水滴的去處。隨后,教師展示小水滴到了下水道之后的圖片,讓幼兒知曉、初步了解水滴的運動。在小水滴流進大海之后飄起來,讓幼兒結合課前教師所提到的鍋里的熱氣,思考“小水滴為什么變輕,飄起來了?”教師點出題目,小水滴的旅行永不停止,再帶領幼兒回顧小水滴的旅行過程,完整地講述故事。之后,教師請幼兒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以及教師完整講述的故事將小水滴的旅行記錄下來,可以通過繪畫、語言、表演、書寫等方式行,展示,檢驗幼兒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增強幼兒的勇氣,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最后,教師請幼兒聯(lián)系日常生活經(jīng)驗,淺談自己一次有趣的旅行,注意時間、地點、做了什么、心情怎么樣,以此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幼兒的思維。
游戲教學符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而且游戲教學通常具有競賽性質(zhì),可以激發(fā)幼兒的競爭意識,促使幼兒自主進行探究,激發(fā)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探究能力,幫助幼兒克服恐懼、羞怯心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4]。
例如,以找朋友為語言教案。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小朋友,你想不想知道你在班上有多少個好朋友?我們今天就來玩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好嗎?”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通過幼兒渴望成為最受歡迎的人的心理,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中,同時也明確目標,為本節(jié)課指明方向。然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游戲規(guī)則,“請小朋友們聽清問題安靜走,堅持去做,不要放棄,有什么發(fā)現(xiàn),要舉手,每一項小游戲都要記住有哪幾個好朋友?!敝?,教師播放帶有蘋果介紹的錄音,讓小朋友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帶有水果的圖片;喜歡看動畫片的幼兒站在動畫片圖片的一邊,不喜歡站另一邊;更喜歡媽媽地站在有媽媽的圖片的一邊,更喜歡爸爸地站在有爸爸圖片的另一邊;昨天晚上看電視的站左邊,反之站右邊。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找朋友的游戲過程中對于表現(xiàn)得好的幼兒發(fā)放不同大小的紅花,給予幼兒積極的課堂情緒。這樣,在每次需要合作的時候,幼兒就會主動將自己的朋友立刻找到,與此同時,幼兒就會更喜歡找朋友這個游戲。之后,教師給學生講述小老虎找朋友的故事,讓幼兒根據(jù)教師講述的故事,思考“小老虎找了誰做朋友?突然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小老虎是怎么做的?其他小動物,是怎么問候他的?小老虎的心情怎么樣?”為了方便幼兒觀察故事情節(jié),教師自制小老虎找朋友的動畫短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和教師進行分角色練習對話。隨后,教師準備小老虎和故事中出現(xiàn)的動物的頭像,讓幼兒自由選擇角色,跟隨影片進行角色對話練習,要求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繹,教師挑選小組進行幼兒角色對話練習的評價。
問題課堂是以問題為線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進而培養(yǎng)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活躍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教學的意義和魅力,學會思考,提高幼兒語言能力和水平[5]。
例如,以《我做哥哥了》作為語言活動教案。教師先詢問幼兒,“小朋友有沒有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平時是怎么和他們相處的呢”然后,引出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一只小貓咪,他的媽媽給他生了弟弟妹妹,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貓咪的做法吧?”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講述故事至“那樣媽媽又喜歡我了”,向幼兒提出問題,“小貓咪做哥哥了,他的心情是怎樣的?他是怎么想的?”教師在一旁進行思維引導,“剛開始的時候心情怎么樣?后來呢?”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教師進一步提問,“他真的會扔掉弟弟妹妹嗎?”一般而言,此時幼兒會出現(xiàn)意見分歧,教師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出自己的見解,“我認為他還是喜歡弟弟妹妹的?!本o接著,教師閱讀文章,提出疑問“小貓咪帶弟弟妹妹去散步的路上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之后,教師講述爬樹、遇到大灰狼、過獨木橋的故事情節(jié),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感受小貓咪的心情變化?!靶∝堖渑赖搅烁吒叩臉渖?,他想做什么呢?弟弟妹妹又是怎么做的?”讓幼兒看圖猜一猜,弟弟妹妹會對哥哥說什么,“小貓咪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教師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結合上下,做出結論,“哥哥還是舍不得弟弟妹妹的。”之后,教師講述遇到大灰狼的時候,引導幼兒討論,“假如你是哥哥,你舍得把弟弟妹妹送給大灰狼嗎?為什么?”隨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過獨木橋,讓幼兒嘗試用一句話講述過渡木橋的故事,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教師引導,“小貓咪走過獨木橋的時候,弟弟妹妹怎么樣?他們會做些什么?后來是怎么過橋的?”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補充完整,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隨后,教師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引導幼兒感受小貓咪做哥哥的心情。最后,教師請幼兒思考,小貓咪是一個怎么樣的“哥哥”,假如你做哥哥或者姐姐了,你們會怎么對待自己的弟弟妹妹呢?引導幼兒像主人公一樣照顧,幫助保護弟弟妹妹,做一個好哥哥、好姐姐,培育幼兒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健康的人格。
每個幼兒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在認知規(guī)律、記憶能力和理解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要仔細觀察和分析幼兒的實際情況,充分地了解幼兒的性格、學習的側重點和學習方式,在備課過程中,根據(jù)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因人而異,制定適合幼兒的教學方案。與此同時,教師與幼兒進行平等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緩和師生關系,以營造舒適的交流環(huán)境,緩解幼兒的心理壓力,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快樂里學習[6]。
例如,以《蜘蛛先生要搬家》作為語言教案。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蜘蛛結網(wǎng)的圖片,向幼兒提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關于蜘蛛你們知道些什么?你們從頭到腳仔細看看周圍蜘蛛先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嗎?”緊接著,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蜘蛛先生又搬家了,為什么搬家?什么時候搬?怎么辦搬走?他找到蓋房子的地方嗎?用什么蓋房子?會勝利嗎”,要求幼兒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教師先讓幼兒自由閱讀,提示幼兒留意觀察畫面人物的動作表情,思考問題。教師模仿故事的語言用問答的形式,指導幼兒敘述故事內(nèi)容,“這個故事說的是誰呀?”教師根據(jù)幼兒的回答,給予鼓勵和表揚,允許幼兒答復與書上有出入,不必提供所謂標準答案。隨后,教師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讓幼兒對故事構造有初步的了解,教師再自行回答完整講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思考自己的答復與書上的答案是否有所差異。之后,教師要求幼兒進行小組合作閱讀,幼兒要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情節(jié)講給同伴聽,同伴要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幼兒的合作表現(xiàn),對幼兒提出意見或建議,給予激勵。隨后,就是鼓勵幼兒嘗試改編故事的結尾,“蜘蛛先生以后還會不會搬家呢?假如我是蜘蛛先生,我會怎么搬家呢?”給幼兒提供一定的思路但不必局限于教師所提供的主題,鼓勵幼兒大膽發(fā)揮,活躍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感受故事的童趣。
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影響教學質(zhì)量,因此,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增強教師對情景教學的認知,更新教師的教學思維,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nèi)容,有利于教師及時優(yōu)化教學方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充分發(fā)揮情景創(chuàng)設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例如,以相反國為語言教學案例。教師帶領幼兒玩游戲讓幼兒模仿教師的動作,一邊做一邊說,“我就跟你這樣做”,緊接著,教師增加難度讓幼兒做出跟教師相反的動作。教師用多媒體播放《相反國》的音樂,展示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動物,闡述圖片上出現(xiàn)的動物的名字,誰和誰在一起,在做什么。教師讓幼兒交流畫面中的內(nèi)容,幫助幼兒理解相反的含義,“請小朋友們說說自己的圖片中發(fā)現(xiàn)什么有趣的事”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描述,進一步理解兒歌的內(nèi)容隨后,教師根據(jù)圖片朗誦兒歌,讓幼兒憑借畫面內(nèi)容,跟隨教師一起朗誦。之后,教師請幼兒根據(jù)兒歌的內(nèi)容把圖片按照順序找到伙伴排列出來,根據(jù)圖片回憶并朗誦兒歌。在幼兒對兒歌熟悉了之后,教師再請幼兒用動作表示兒歌里的內(nèi)容邊做邊朗誦。之后,教師開展游戲“在相反國立說相反”,教師說一個詞,請幼兒說出它的反義詞,然后教師不說只做動作,讓幼兒用動作表示相反意義的詞。待幼兒熟悉了之后,教師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幼兒排成一列縱隊,領頭的幼兒到教師面前,與教師做相反的動作,說相反的話,每個小組三分鐘,不限數(shù)量,正確率最高的幼兒團隊獲勝,教師給予該幼兒團隊精美獎品,然后根據(jù)該團隊中不同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表揚和激勵。
綜上所述,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有必要的。針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問題,教師開設情景教學,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zhì),從幼兒的興趣入手,結合實際情況,借助教學道具輔助開展游戲,聯(lián)系實際生活,開展趣味性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學習動力,激發(fā)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