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亭
(三江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高校在開展思政課程的過程中,應該強化思政課號召力,打造出大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喜愛的課程,使大學生通過學習真正產(chǎn)生滿足感,進而在培育未來民族振興的時代先鋒、德智體美勞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過程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影響[1]。
要透徹地了解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真諦,我們應先行就這一概念得產(chǎn)生經(jīng)過深入去了解。最早應上溯至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講話,“獲得感”這一關鍵詞由此產(chǎn)生。伴隨教育領域縱深落實全面改革,思政課因其高校立德樹人的地位也開始著手改革。2017年5月,教育部提出:“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zhì)量和水平的攻堅戰(zhàn),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獲得感?!痹摲桨甘瞩r明地將學生的“獲得感”視為此次攻堅戰(zhàn)能否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準則。這也意味著教育領域中第一次使用“獲得感”,正式在大學生思政課中應用獲得感這一概念[2]。自從這一概念應用到思政教育領域之后,很多思政教師對其展開了探索.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教師的教學方式。
要想強化目前大學生思政課有效獲得的程度,要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去入手。這里,我們必然要從多視角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動機了解清楚。事實上,要科學評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大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關鍵在于他們秉持何種動機來學習這些知識[3]。
一方面,由于現(xiàn)行考試與考核體制原因,學生對于思政課的重視程度較為薄弱。現(xiàn)如今很多大學生主觀認為思政課的學習僅僅是基礎內(nèi)容,只要期末過關,得到學分即可。而除此之外,他們并不認為思政課與自己的學習關系緊密,也并不認為思政課的重要性有多大。而且,他們在高中學習時,已經(jīng)對基本的思政課內(nèi)容有大概的認知,更希望在大學中更多地在專業(yè)課學習方面傾斜,更忽視了思政課的作用。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第一要務是想把自己的思政理論素養(yǎng)有所提升。但是,仍有不少大學生完全不了解思政課的現(xiàn)實價值?,F(xiàn)有的課程考核體系尚有疏漏,大學生僅僅為獲得學分而去參加考試,目標也是畢業(yè)的最低標準,這種無奈情緒下學習思政課;也有大學生想為自己未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為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增光添彩,前提就是掌握思政課理論知識才能入黨,而考研同樣需要思政課的學習。所以,當前大學生們對思政課的學習極少目標明確,大多是各種理由和初衷,很難將思政課教書育人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應切實從學生的現(xiàn)實清楚、個體差異、個體特征著手,針對性地有區(qū)別地開展教學。這樣師生間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進而強化思政課學習堅定意志[4]。
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時難免會遭遇各種困難,唯有切實地開展實地調(diào)研,對他們學習思政課的動機清晰地了解,對他們學習思政課的目的全面把握,教師才會制定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因材施教,從根本上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得到提高[5]。
進入新時代,當代大學生因主客觀原因,尤其是生存和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其認知水平有了顯著改善。過去灌輸型、傳統(tǒng)型、約束型、務虛型等單調(diào)枯燥的教學方式已然滯后,大學生們對學習有了更為強烈的需求和渴望。而現(xiàn)實中教學方式不當,網(wǎng)絡方法應用失誤等,給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學習思政課帶來了諸多不便于障礙[6],大大影響了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首先,教師的思政課教學存在著“填鴨式”的問題。過去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jīng)落伍。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希望表現(xiàn)自我,張揚個性,但諸如灌輸式、填鴨式等強制性的理論授課極大地壓抑了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喪失主動性,所以,他們只能被動地去聽老師們講解的枯燥理論知識。學生很難提高課堂的參與度,進而也難以對思政課產(chǎn)生學習興趣。
其次,實踐性教學方法被忽視。列寧曾主張,如果只在學校范圍內(nèi)進行訓練、培養(yǎng)與教育,和現(xiàn)實火熱的生活相脫節(jié),這種學習是得不到信任的。只有真正從實踐中對已學的理論知識去檢驗,才能對自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F(xiàn)如今的教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將課堂視為知識學習的根據(jù)地,而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參與課堂實踐活動方面比較欠缺,通常是被動地借助傳統(tǒng)教材來學習知識。造成的結果是大大影響了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社交活動的參與和拓展對學習毫無幫助。部分教師教學經(jīng)驗較少,又面臨較重的科研任務,教學工作通常抱著功利的心態(tài)去完成,教學活動僅僅是敷衍了事,更多時間去拉項目談項目,形式化地完成思政課教學,無論學生課堂學習內(nèi)容是什么,教學內(nèi)容完全難以實現(xiàn)。
最后,網(wǎng)絡教學方法應用失誤。伴隨新媒體的逐步普及推廣,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突出媒體化、網(wǎng)絡化的新型授課方式。但很多大學教師在多媒體技術上僅僅一般化,應用也不太熟練和科學,很多教師僅僅能機械地打字或復制粘貼文字,很多多媒體中常用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功能完全不能掌握,這樣就不能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導致大量大學生對課堂教學喪失積極性,教學效果提高也比較緩慢,也大大影響了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為了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我們應該更新教學理念,以大學生的需求以出發(fā)點,推動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改進教育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育人氛圍。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分別就這幾個方面的提升策略展開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思政理論課應秉持改進中強化,使之不斷增強親和力、針對性,使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得到滿足??倳浻尚枨髠葹槌霭l(fā)點,從根本上給未來的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了基本改革方向。我國過去推行大學生思政教學時,重點思考未來學生要學習什么內(nèi)容,我們應將什么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我們想要給予學生怎樣的培養(yǎng),卻大多忽視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的具體想法,背離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目標[7]。而當今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愈發(fā)開放而多元,大學生更會在外界影響下而衍生出更多的需求,但實際需求基本無法從思政課獲得滿足,就出現(xiàn)了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作為學校供給予學生需求的沖突,使得思政課教學效果較差,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獲取產(chǎn)生較大阻礙。思政課教師則應圍繞“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實教學。思政課圍繞學生開展教學,需要教師們深入大學生過重,以融媒體等綜合手段的應用,切實為學生心理狀態(tài)與需求提供幫助,以多種視角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充實,當然也尊重其他需求,使他們的差異化需求也能得到滿足[8]。然而,也應適當對大學生科學引導,使他們了解哪些正面、負面等需求,將低俗的不良需求徹底摒棄。思政課教師還應努力把當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教學內(nèi)容和大學生現(xiàn)實需求產(chǎn)生關聯(lián),確保兩者平衡,進而讓大學生能自主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去處理和應對現(xiàn)實生活的各類難題,找到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與規(guī)律,歸納可行性方法,進而能有效滿足學生訴求,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顯著改善。
高校大學生思政課教學成果與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以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作為評價標準,但助力思政課教學持續(xù)進步,提高思政課號召力成為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改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分三步:
(1)強化內(nèi)容針對性
教學內(nèi)容應以思政課教學視角出發(fā),與大學生現(xiàn)實訴求緊密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切實體會到思政課的價值,這才是其思政課獲得感提升的主要路徑。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構成,當代大學生迫切想要獲得更多有用知識,秉持對家國的責任感、使命感,對人民的熱愛,對社會進步、民族發(fā)展問題的高度關注力。所以,應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來探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nèi)容。因此,明確圍繞大學生最迫切的訴求,幫助他們真正地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9]。
(2)改善方法親和性
在高校思政課開展過程中,要從教學方式去優(yōu)化,契合教與學的互動關系。教學活動的落實必然要直面教和學的關系,這對其能否順利推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兩者的關系也奠定了教學論的基礎。回顧教學論的變遷史,始終沒有對“教為中心”或“學為中心”做出明確辨析,觀點立場多次變更,妨礙了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如今,面對大學生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確保思政教育取得一定效果,勢必要求教師們采取契合教與學的教學方式,從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學交互做起,不斷改善方法的親和性。而教學效果的保證,應重點落實到教學管理和教學交互上[10]。
(3)增強話語感染力
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使用貼合大學生的語言習慣,能更快地與學生達成共識,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也是良好教育方式的體現(xiàn)。目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現(xiàn)實則延續(xù)“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教師更關注課堂教學能否按照教學進度落實,灌輸式授課成為常態(tài),教學語言缺乏創(chuàng)新,甚至直接照本宣科,導致整個課堂氛圍單調(diào)枯燥,學生興趣逐漸喪失。這種壓抑沉悶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不管教師具備怎樣扎實的理論知識、專業(yè)素養(yǎng),抑或高超的教學方法,都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遑論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的提高。要轉變這種狀況,應從教學語言的改變?nèi)胧郑`活應用大學生中常見常用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系統(tǒng),便于他們接受教師的授課,把枯燥專業(yè)的語言詞匯變成簡單易懂的通俗語言,讓思政課教學充滿樂趣與互動,教師快樂授課,學生快樂學習,并進一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與把握,跟進時代發(fā)展[11]。
大學生思政課要想取得較好的成效,必備的前提基礎就是優(yōu)質(zhì)的教學環(huán)境。首先,創(chuàng)設幽靜閑適的校園環(huán)境,使大學生擁有靜謐不受干擾的學習氛圍,也鼓勵大學生能主動幫助保護這種氛圍,進而強化認同這種良好的校園文化。其次,強化學風和校風建設。教師引導學生組織各類主題的學生社團,激勵他們自主學習,熱愛科研,使學生間形成彼此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有利于積極向上良好學風的形成;繪制各種充滿趣味性又有教育意義的宣傳標語,從精神層面支持大學生塑造正面精神風貌,助力積極校園氛圍的產(chǎn)生。最后,舉辦多彩校園文化活動。在高校內(nèi),不定期組織多種文藝和學術研討活動等,使學生展示風采,提高能力,進而養(yǎng)成更加積極健康的審美意識,高尚的藝術修養(yǎng),積極的價值觀,科學的集體榮譽感。上述這些均從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上為思政課的實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促進思政課更快更好地達成目標,進而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得到顯著提高[12]。
綜上所述,提高思政課獲得感應該成為當前的要點。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培養(yǎng)何種人才的問題。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衡量思政課效果的重要尺度,在高校思政課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的進程中有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未來的高校思政課建設應著眼大學生的現(xiàn)實特征與未來成長訴求去落實,積極探索獲得感提高的路徑,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快速健康成長,為國家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