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寶繽紛多彩,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精美文物,也有重要遺址。這些遺址既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便是中華文明璀璨的瑰寶之一。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汾河東岸的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千米的陶寺鄉(xiāng),包括陶寺村、東坡溝村、溝西村、宋村、中梁村5個自然村,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78年至今,陶寺遺址大規(guī)模、有計劃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經歷了兩大階段,共40余年。根據文化與遺址聚落結構和性質的變遷,陶寺遺址大致分為早中晚三期文化遺存。
陶寺早期都城遺址距今4300—4100年,面積約160萬平方米。其以13萬平方米的宮城為核心,南側“下城”為下層貴族居住區(qū),宮城兩側為早期普通居民區(qū),宮城以東為“國庫”倉儲區(qū),倉儲區(qū)東南側為早期王族墓地,宮城外西北近1000米處為祭地的“澤中方丘”地壇。
陶寺中期都城遺址距今4100—4000年,面積在280萬平方米以上。這一時期,宮城和“國庫”倉儲區(qū)繼續(xù)使用,“下城”中的下層貴族居住區(qū)被廢棄,增建巨大的外郭城,形成了宮城-郭城的雙城格局,中國古代都城雙城制模式由此確立。陶寺中期都城內部功能區(qū)劃更加清晰完備,除宮城、“國庫”、地壇、早期王族墓地繼續(xù)使用外,外郭城東南方向另圍出一個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小城,城內安置陶寺中期王族墓地和兼具郊天、祭日功能的觀象祭祀臺。外郭城正南部為工官管理手工業(yè)區(qū),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正西部為普通居民區(qū),總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宮城內有大型夯土基址10余處,最大的1號宮殿基址面積約6400平方米,始建于陶寺早期,于中期擴建,基址上殿堂布局比較齊整。此外,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陶寺早期和中期的冰窖(凌陰)附屬建筑。
陶寺晚期遺址距今4000—3900年,面積達300萬平方米。這一時期,陶寺政權被外部勢力征服,聚落失去都城地位,沒有功能區(qū)劃,聚落內部人口眾多,成分復雜,缺乏有效的社會管理。除了在陶寺末期某個時段,出現(xiàn)過陶寺政權短暫的復辟,陶寺宮城與地壇被復建外,陶寺地區(qū)長期處于“殖民地”狀態(tài)。
陶寺遺址經過40余年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重要標本6000余件(套),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漆木器、牙角器、紅銅禮儀用器等,以陶器和石器為主。各類器物中均有一些精品,如龍盤、彩繪陶盆、彩繪陶簋、玉獸面(蚩尤)、雙頭龍形玉璜珮、陶鼓、石磬、鼉鼓、玉鉞、玉戚、玉琮、骨玉復合頭飾(步搖)、漆圭尺、木立表、木漆箱及其漆沙漏、銅鈴、銅齒輪形器、銅璧形器等,琳瑯滿目,堪稱瑰寶。
目前,考古學者認為陶寺遺址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陶寺遺址及陶寺文化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遺址早中期為國都,陶寺文化早中期的社會組織為邦國。陶寺都城是黃河中游地區(qū)龍山時代最大、最重要的都城之一,陶寺邦國則是黃河中游地區(qū)最早的國家之一。
其次,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的第11號漆木圭尺刻度總長近40厘米,折合陶寺古尺為1.6尺,是龍山時代晉南地區(qū)“地中”的影長標準刻度,表明陶寺文化已經存在“地中”的觀念。“地中”就是宇宙與天下的中心,是人間與昊天上帝溝通的唯一通道。只有“王者居中”,其統(tǒng)治權力才具有“君權天授”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陶寺都城遺址和陶寺文化的邦國社會結構,與“地中”概念完美結合,構建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國”的“最初中國”概念??梢哉f,目前僅有陶寺符合“最早中國”的明確概念,有可視化的標準—夏至影長1.6尺。由此可以明確向世人宣告,“中國”的最初概念至少在4000年前的黃河中游地區(qū)已經誕生。
再次,陶寺是中華文明核心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即中原地區(qū)形成的起點。從距今5300—4300年的滿天星斗,到距今4300—3500年的月明星稀,中華文明走過多元一體化的道路,其核心在中原地區(qū)最終形成,起點為陶寺邦國,成熟點為二里頭王朝國家。陶寺邦國的文明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以守正創(chuàng)新、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方式,開始形成了中華文明中一部分重要的價值觀念體系,進而成為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
陶寺文化的物質文明以自力更生的自然農業(yè)經濟為基礎,突出“民以食為天”的發(fā)展戰(zhàn)略,計劃經濟體制內的商品經濟在國家層面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家庭手工業(yè)是輔助的經濟力量。奢侈品的輸入與民生有著比較明顯的區(qū)分,更多偏重于滿足精神文明的需求??梢哉f,陶寺邦國的物質文明對外的依賴性不大。這是典型的農業(yè)文明社會的物質文明特征,基本上奠定了后來中國文明的主脈—“農業(yè)文明”基因?!耙赞r為本”成為中國物質文明中最核心的思想精髓,“自力更生”成為中國物質文明發(fā)展最基本的宗旨。
從理論上說,精神文明是國家、社會中先進的精神文化。通過考古發(fā)掘與研究,我們可大致了解陶寺邦國的精神文明具有如下特點:“八卦”宇宙觀指導都城規(guī)劃,在“地中”觀念基礎上建立的政治地理五方構成了天下觀,天文歷法成為王權重要的科學軟實力;“豮豕之牙”上政觀念彰顯和合文德思想,禮樂制度初步集成,為正統(tǒng)思想效力,以孝悌觀念為基石的祖先崇拜和靈魂轉世觀念也為王權和宗法制度服務;發(fā)明最早的文字用于國家管理;造型藝術不甚發(fā)達,彩繪藝術用于貴族喪葬。
陶寺邦國的精神文明具有向心性、內斂性,強調正統(tǒng)、中道、禮制、和合上政、弓矢次政、孝悌倫理,其宗教崇拜里雖然有占卜、轉生等形式,但是天、地、祖先崇拜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祭祀。陶寺文化注重對先進科學技術的學習、引進與改造,包括紅銅鑄造、天文歷法、天文大地測量、土木建筑工程技術、水稻種植、牛羊飼養(yǎng)等,這些精神文明成就主要為王權與邦國政治服務。后世儒家思想的精髓,源自陶寺邦國精神文明中的主要內涵,包括“經天緯地”時空政治文明、“美食政治”和以“德”為核心的價值體系。
陶寺文化在都城制度、宮室制度、禮制建筑制度、府庫制度、住宅等級制度、喪葬制度、禮樂制度、銅禮器制度、天文歷法壟斷制度、度量衡制度、工官管理制度等諸方面的集成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制度文明,全方位奠定了后世中國歷代王朝的制度建設基礎,并形成了一些中國文明中制度文明傳承的穩(wěn)定基因。
最后,經過40余年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學界已經建立起一條比較系統(tǒng)的考古—文獻—人類學證據鏈繩,指向陶寺遺址為文獻所謂的“堯舜之都”,使堯舜禹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
何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