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友梅,向婭華
(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中國的蠟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在四川東峽江地區(qū)的風箱峽崖葬中發(fā)現(xiàn)的蠟纈棉布的服飾殘片,鑒定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由此可以證實中國的蠟染至少有2 000 多年的歷史。中國蠟染大部分都是以蜂蠟繪在布上,然后以藍靛來染色,因此叫蠟染。還有很多其他的防染料,比如楓香籽摻牛油,松樹籽摻牛油,還有直接用水、牛油來畫在布上,另外貴州荔波那邊的瑤族用粘膏樹脂和牛油摻在一起繪在布上。全世界的防染材料五花八門,非洲還用泥巴(膠泥)繪在布上來染的,因此,貴州蠟染也是防染材料的一種。中國蠟染最高峰的時期在唐朝,唐朝的軍隊都用蠟染的衣服作為軍服,唐朝發(fā)明了灰染(灰纈),灰染在漢族慢慢消失了,在宋代叫藥斑布(即現(xiàn)在的藍印花布)。到了宋代以后蠟染的高峰移到了貴州、西南地區(qū),貴州成了蠟染重點發(fā)展的區(qū)域;貴州蠟染工藝主要集中在苗族人這個群體,苗族蠟染有學者將其分為5 個類型:丹寨型、織金型、榕江型、重安江型、川南型(此類型在川南地區(qū))[1-2]。在貴州的少數(shù)民族即便苗族一脈支系就上百種,且地理環(huán)境阻隔,每個族群的蠟染紋樣背后的故事以及紋樣圖式都有一些差異性,挖掘貴州蠟染紋樣背后的文化異同是傳承和保護貴州傳統(tǒng)蠟染很重要的一環(huán)。
貴州傳統(tǒng)蠟染紋樣能保存至今有一些背景條件。一是由于貴州大山里面交通非常不便,相互之間文化的交流非常少,例如榕江月亮山地區(qū),雖然以前在榕江大壩,但是遷到月亮山擺貝、高盤等地區(qū)已經(jīng)700 多年的歷史,基本上與外面隔絕,榕江月亮山地區(qū)也就成了古老蠟染紋樣探索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地區(qū),因為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已經(jīng)受到漢化的影響還有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二是由于族群的信仰。蠟染紋樣的傳承主要是苗族,比如服裝里面一些程式化的紋樣,大家認同以后不能改變,不然死后得不到祖宗的認同。貴州少數(shù)民族蠟染的紋樣形式多樣,多是因地制宜地采用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形象,來描繪苗族的圖騰崇拜和神話傳說。人們用生動的圖案語言表現(xiàn)出蠟染紋樣的獨特文化內涵,從這些隨意而又不失特色的紋樣中體現(xiàn)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同時也滲透著蠟畫者自然樸素的審美追求。貴州大多少數(shù)民族沒有本族的文字,苗族婦女世代傳承的紋樣基本上都是苗族口傳文化的內容,如苗族創(chuàng)世紀神話、民間故事等。所以傳統(tǒng)的民間蠟染紋樣不僅僅是為了審美的純藝術,還飽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義。研究者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有關民族歷史、神話傳說、自然崇拜和兩性關系等各方面的信息。
貴州平塘、廣西南丹婦女服裝上面蠟染的十字紋,荔波瑤族的婦女服裝背后的背牌也是十字紋,為什么那么相同呢?因為苗族、瑤族、畬族的源頭都是上古時期的九黎部落,5000 多年以前都是一個部落,后來到了長江中下游以后才在遷徙的時候分開,但是十字紋這個文化元素還是一直沿用到今天,這個十字就是男女天地陰陽,是一個繁衍的文化。
丹寨三都的白領苗的小包被,中心是萬字的十字,旁邊是八卦,這個八卦也是以繁衍為核心的,旁邊是鳥紋,紋樣的走向還是以萬字的走向來排列的。丹寨苗族蠟染主要紋樣種類可以分為八大類別:蝴蝶紋、梨花紋、蜈蚣紋、龍紋、馬蹄紋、魚、鳥紋、旋渦紋、銅鼓紋等[3]。
白領苗服飾后背上的蠟染是蝴蝶的觸須和水泡紋的結合,描述的是蝴蝶媽媽和水泡談戀愛然后生下12 個蛋如圖1 所示,這也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圖2 榕江鼓藏幡上的蠟染龍紋Fig.2 Batik dragon pattern on Rongjiang Drum Zang banner
苗族畫娘對陰陽的表述完全是根據(jù)世界萬物很多參照來表達的,所以在他們的蠟染紋樣當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個相對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形成陰陽紋樣大宇宙的天地之陰陽,被具化成人的陰陽[4]。
織金的蠟染算是全世界最精細的蠟染,從它的圖案中心還是以向四方發(fā)展的十字,姑娘還沒出嫁之前背一張刺繡和蠟染去蘆笙場上跳舞,小伙子就看誰的刺繡蠟染好,就是聰明的姑娘,因為以前姑娘是沒上學的,現(xiàn)在就看姑娘上沒上大學,評價標準不一樣了??椊鹭i場支系的蠟染,用很細的線表現(xiàn)魚的肚子里有很多魚卵,生育繁衍崇拜的標志;同時織金的蠟染還將鳥頭、蝴蝶的身子、魚的尾巴復合在一起的,表達的是鳥圖騰崇拜、蝴蝶媽媽崇拜和魚的繁衍。
清代中期雷山西江型蠟染紋樣,主要內容也是繁衍。黔西蠟染服飾上的裙腰以前都是以卍字紋的形式來組合,這個組合就是指婦女能生育,能生很多孩子,古時候不生孩子的姑娘是嫁不出去的,卍字紋是不能斷頭的,斷頭就預示家里絕種了。
榕江月亮山公鼓支系的蛙紋,也有兩個特征:一是祈求風雨的來臨,因為在百越民族和苗族的神話傳說當中都有一個傳說——蛙是雷神的兒子,當蛙叫起來的時候,天就要打雷下雨,莊稼得到灌溉,才能五谷豐登。二是繁衍生息,每一次鼓藏節(jié)除了祭祖外也是為了祈求生育繁衍,此蛙紋身上有很多蛙卵,正是此象征。在貴州西部方言區(qū)的苗族還將4 對青蛙的復合紋樣以蠟染的形式繪在服裝上,即青蛙交媾紋,表示生育繁衍崇拜。
榕江擺貝高盤的鼓藏幡,當?shù)赜泄纳绾湍腹纳纭T舅麄円恢笔且粋€大的宗族,后來因為他們一直在山頂居住,土地不夠才分成了公鼓和母鼓。分法:請一個鬼師來念鬼,因為苗族的文化體系當中沒有神只有鬼,他們這個支系的祖先回歸到哪一個地方(因為他們遷徙來最早是在車江居住,爺爺和奶奶各葬一個地方)就是什么鼓,爺爺是公鼓,奶奶是母鼓。公鼓支系18 張祭鼓幡中唯一用一張二方連續(xù)的紋樣,最早是蚯蚓龍,后來有的也畫成小鳥龍,但蚯蚓龍是最早的也是它對這個文化表達最清晰的紋樣。所有祭鼓幡的紋樣都是吉祥紋樣,吉祥就要求五谷豐登、五畜興旺。公鼓社男子的蠟染頭帕長度有一丈二,但是用于招祖宗魂的幡大概有5 米到7 米高,立在鼓場上招祖宗的靈魂一起來過鼓藏節(jié),周圍也是萬字紋。人騎馬這個元素是因為古代只有有錢有地位的人才能騎馬,象征權勢和地位。
西江清代的蠟染,衣服腰后面的那一塊,是4 只蝴蝶的組合。為什么說是蝴蝶紋呢?苗族古歌里面說得很清楚,蝴蝶是從楓樹心里面出來的,最后跟水泡成為一家,最后生了12 個蛋,后來楓樹枝變成了一只鳥為蝴蝶孵蛋,孵了12 年,孵出了人類的始祖姜央,還有老虎、雷公[5]。
一對渦紋是陰陽紋,這個不但布依族有,苗族、彝族都有,這個符號就是男女紋和陰陽紋的組合。這是一個大家族的符號,中間是大宗族,周圍是小宗,是團結密集在一個大宗的周圍,體現(xiàn)了祖宗的凝聚力。這個現(xiàn)在變成了布依族的程式性符號,婦女必須要這個,蠟染衣袖上必須要它,如果沒有這個符號,祖宗就不會接納。
納雍衣服里面也有以十字為基礎的在變化,變成他們遷徙到當?shù)氐氖€寨子,他們要記錄下來,也是為了族群的認同。
六枝四印苗的蠟染紋樣就是苗王的印章,印章中間還是以繁衍的十字,為什么要用印章呢,因為遷徙的時候怕他們走散,見到紋樣就知道是宗族的人。
黔西民國初年的蠟染紋樣以萬字紋為主,中間是父母,父母繁衍了很多后代,外面的紋樣,人不像人,花不像花,因為苗族是認為萬物都有靈魂的。人也可以變成動物也可以變成植物,人和動植物之間也是可以融合的,認為他們的靈魂是相互交叉的。
榕江擺貝背帶的蠟染紋樣是楓樹葉,中部方言的苗族認為楓樹以前是在天上的,后來種子到了人間以后長得很高大,它旁邊的魚塘長了很多的雨,鷺鳥偷吃了魚塘的魚,爬到楓樹上把魚骨吐下來,楓樹下面滿地都是魚翅,所以認為楓樹偷吃了魚塘的魚,苗族古歌里面就傳說把楓樹砍倒了才飛出一只蝴蝶出來,這只蝴蝶和水泡成為一家才生12 個蛋。這個地方和苗族古歌大體一樣,只是增加了禾木樹,這個禾木樹當?shù)貍髡f有一天一陣大風吹來,禾木樹和楓樹倒在一塊才飛出一只蝴蝶。所以,在榕江吃鼓藏用楓樹和一根兜,除了兩根楓樹干差不多一樣大打一個交叉,才把水牛放在交叉的口上,拿一個杠壓下去,把水牛的腦袋敲了以后才拿來祭祖。這個水牛用禾木樹蓋被子,所以楓樹和禾木樹,因此貴州剪紙藝人楊金秋的剪紙有表現(xiàn)很多這一類主題。為什么要把這個紋樣放在背帶上?因為這是苗族遠古時期的古神,我們說吃鼓藏,苗語叫l(wèi)ownil,Low 是吃,nil 是鼓。在清朝時期人們看到苗族殺水牛,用水牛的肝來祭祖,就把鼓藏節(jié)說成是吃內臟,上世紀90 年代貴州苗學會改成“鼓藏”,因為苗族人認為他們祖先的靈魂是在木鼓里面睡覺,13 年過節(jié)敲擊木鼓喚醒祖先回來過節(jié),然后需要用牛、魚、鴨去祭祖,吃鼓藏是不會用雞去祭祖,因為苗族原來在長江中下游是在水邊也是吃鴨吃魚,要改變他們的習慣他們是不愿意的,所以只要老鄉(xiāng)給苗族家庭送魚、鴨是最大的禮儀。因此把元素放在背帶上是為了尋求祖先庇佑保護孩子的成長。
歪梳苗的牛頭神鳥花,主要是在安順地區(qū)安龍地區(qū)。相傳歪梳苗在過黃河的時候被其他民族的追兵追殺,他們就坐在黃河岸邊哭,這時候水牛就把他們從黃河北岸渡到黃河南岸,把這個支系的人全部運完之后水牛就累死了。他們帶的谷種也淹到黃河里,他們又在南岸哭,因為谷種和水牛都沒有了。后來蚩尤就派了一個神鳥把谷種撿了起來,然后鳥也死掉了。歪梳苗就用這個抽象的復合紋樣還延綿不斷,表示他們這個支系的人繁衍生息,用水牛和神鳥的靈魂護佑自己。
白領苗雞雞豆紋樣,相傳是苗族一婦女生病后吃這種草治愈,后村里人都把這種草的紋樣作為吉祥紋樣,作為老人小孩使用送祝福,保佑其不生病。
納雍箐苗,是苗族100 多個支系最悲苦的,相傳他們是明代以后他們才真正從深山里出來,在被追兵追殺的過程中,他們建造了活死人墓(裝老人和小孩),弄一個透氣口,年輕的人把追兵帶走甚至被追殺差不多殆盡,剩下的人把活死人墓的人救出來,一直在深山,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六枝梭戛。他們說這是他們從深山出來以后以鳥獸蟲魚為食,為了感謝它們對我們的付出,要用他們的眼睛各種神態(tài)的樣子以蠟染的形式描繪在他們的衣服上,表示感謝同時有護佑自己的意思。
月亮山公鼓支系的蜈蚣龍,把毒牙畫得特別夸張,夸張到當舉著這個祭鼓幡進場的時候,所有邪魔都不敢靠近祖宗的靈魂,借蜈蚣的靈魂恐嚇周邊的邪惡。蜈蚣龍作為苗族蠟染的紋樣極大體現(xiàn)出苗族文化的不同。蜈蚣龍,又被稱為苗龍,是苗族人的圖騰。苗族龍與漢族龍雖然一脈相承,其源頭在遠古中華龍。但由于苗族特殊的歷史、社會結構、經(jīng)濟、文化、生活習俗所決定的。苗龍的形成,折射出其深邃的苗族文化背景。
貴州傳統(tǒng)蠟染工藝歷史悠久,從人類學、美學、工藝學等方面在國內外都有很多獨特的價值。透析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蠟紋樣的內涵,挖掘紋樣背后的故事,是了解其背后各族群文化的窗口,具有非常獨特的研究價值,更是建立民族自信的重要一環(huán)[6],為傳承和發(fā)展貴州傳統(tǒng)蠟染工藝找尋各族群本源的文化基因,而不是一味同質化的復制。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蠟染,因地域廣闊,支系復雜,且因時代流變,尋根傳統(tǒng)蠟染紋樣的族群差異亦還有待完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