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芳 齊方 陳貴保
在鷹潭市余江區(qū)的馬鞍嶺下、白塔河畔,坐落著一所以英雄模范名字命名的學?!嘟瓍^(qū)韜奮學校。鄒韜奮,字恩潤,鷹潭市余江區(qū)潢溪鎮(zhèn)沙塘村人,是一位在抗日戰(zhàn)爭中歷經(jīng)磨難的新聞工作者。毛澤東主席盛贊他:“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創(chuàng)辦的《生活》周刊,勇于講真話,竭誠為讀者服務,深受民眾歡迎。他也成為“受歡迎”“有力量”的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就成為韜奮精神的內核。
余江區(qū)韜奮學校的育人目標便是“做受歡迎有力量的人”。
讓韜奮精神在宣講中傳承
“各位嘉賓,您看到的題詞,是鄒韜奮先生的長子、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為韜奮學校成立十周年書寫的。題詞內容是學習韜奮精神,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實用人才……”學校小記者在給來賓介紹學校。
近年來,學校在校內的許多地方留下了“韜奮文化”的烙?。盒iT口有鄒家華題寫的新校名以及題詞墻,校內有鄒韜奮先生的生平事跡介紹墻、韜奮塑像園、韜奮書屋、韜奮校史室……
“韜奮先生是杰出的新聞工作者,身為韜奮學校的員工,我們要將韜奮精神傳承下去,讓‘韜奮文化’隨處可見,讓‘韜奮精神’入腦入心?!睂W校領導說。
讓韜奮精神在校園生根發(fā)芽
作為一所以英雄模范名字命名的學校,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弘揚英雄模范精神、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呢?學校自主研發(fā)了校本課程——《韜奮精神伴我行》,按低段“奮進篇”、中段“奮發(fā)篇”、高段“奮斗篇”分冊,作為思政課程讀本列入課表。每冊分別圍繞知韜奮、學韜奮、做韜奮展開,從認知到行動,讓韜奮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學校還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形式,圍繞“做受歡迎有力量的人”這一育人目標,總結6個方面的核心要素,對育人目標進行解讀,即有理想、有大愛、有責任、會學習、會合作、會生活,一個年級確定一個主題,6年為一輪,讓每名學生在不同的年級接受不同主題的思政教育。
“十歲,意味著告別幼時的淘氣、頑皮,學會更多的本領,懂得更多的道理,承擔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汗水……”
學生在主題班會上,既聽教師講述韜奮先生“責任與擔當”的故事,思考什么是“責任與擔當”,討論作為新時代學生該有怎樣的“責任與擔當”,又聽自己和班上同學講述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解,知道責任是每個人分內的事情,明白該承擔什么任務、完成什么使命。如四年級學生承擔了認領植物的任務,各班就地取材,圍繞植物認領活動,談各自應該負的責任以及為保護植物可以做哪些事情。學生在認領植物、培育植物、觀察植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種子與植物四季輪回的規(guī)律,體味生命的力量和意義,也體會到如何去愛護植物、愛護生命、愛護大自然。
讓韜奮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家校攜手的力量將是1+1>2。學校常年開展以宣講韜奮精神為主的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小記者”的宣講讓那些抬頭即見但又易被忽視的墻壁文化“活”起來,通過專家講座的形式向家長宣講校名的由來、韜奮生平,讓韜奮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學校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依托年級課程,把韜奮精神帶回家:一年級學生圍繞“會生活”主題,給家長講鄒韜奮幼時獨立生活學習的故事;二年級學生圍繞“會合作”主題,與家長共同做一道美食、種一棵樹、整理家務等;三年級學生圍繞“會學習”,親子共讀鄒韜奮的作品或共演鄒韜奮作品故事的情景劇;四年級圍繞育人目標中“有責任”主題,依托十歲這一重要年齡關口,將“十歲成長禮”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成長教育活動;五年級學生則圍繞“有大愛”主題,和家長用手機鏡頭記錄身邊的凡人英雄事跡,傳遞正能量;六年級學生圍繞“有理想”主題,與家長共同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賡續(xù)紅色血脈。
在韜奮精神引領下,學校師生樹立崇高理想,培養(yǎng)家國情懷,每個人都朝著“做受歡迎有力量的人”的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