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初品 林妙靜(福建:廈門市海滄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廈門市海滄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所謂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含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實踐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月球》一課為例,談談對在科學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
2022 年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小學科學教材中設置了大量的科學探究活動。小學科學課多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是一門以實驗探究活動為基礎的綜合學科,課堂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陣地。通過對教材的分析與解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模塊的教學內容都有前伸性或后延性的探究性活動。雖然大多數(shù)的觀察活動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但一節(jié)科學課時間有限,很有可能學生的興趣剛被調動起來,下課鈴就響了,學生意猶未盡……還有不少類似觀察動物活動情況、植物生長、物體變化規(guī)律等觀察活動,需要持續(xù)時間為一周、一個月、一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那么,這類活動往往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因此可以把這類探究活動稱為長周期觀察活動。
在新的基礎教育背景下,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如果僅僅依靠課堂40 分鐘,顯然不夠,也充分暴露了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的缺陷。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探究方法、實驗原理、實驗結論能否運用于實際觀察中,保證長周期觀察作業(yè)的順利開展,又間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是根本,課堂教學是基礎。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如何學?我想,只有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完善作業(yè)內容形式,才有可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而,在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給予學生觀察策略和方法上的指導,還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觀察欲望。
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在課程方案及課標指導中,強調的是學生探究實驗的開展和落實。所以,科學探究實踐活動還要延續(xù)下去,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必須延伸到課堂之外。以長周期觀察探究活動的形式,將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家庭,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因為脫離了課堂,教師的指導無法面面俱到,后期跟蹤反饋不及時,觀察目標不明確,學生遇到的各種情況無法得到及時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綜合各方面因素,發(fā)現(xiàn)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實際操作中,都存在學生難以堅持、任務指向不清、記錄不完整等一系列問題。
學習的目的是更有效地適應世界,而隨著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學影響的不斷深入,科學實驗成為學生科學探究的主陣地,而對科學實驗的觀察又是科學探究的重點。傳統(tǒng)的教學要從單一強調學生的學習目標轉向與學生在真實學習情境中所要實現(xiàn)的學習能力目標相符合。小學生,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對周圍的事物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對一些自然存在、需要長時間觀察的自然現(xiàn)象還沒有形成理性系統(tǒng)的認識,連續(xù)性、整體性思維較為欠缺。因此,鼓勵學生自主實驗、認真細心有序地觀察,是得出有效實驗結果的保障。比如,在教學《月球》一課中,以建構主義理論、課程標準為指導,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fā),通過激發(fā)原有概念和科學觀念之間的矛盾,力求從學生身上獲得問題,引發(fā)學生重新思考月相如何形成、月相變化周期等等問題,并將這些問題作為推進學生學習的推動力,讓學生通過推理、分析、歸納等思維方法,自主發(fā)現(xiàn)月相變化規(guī)律,進而生成新的經驗,形成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針對具體問題的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
[片段一]回憶我們學過的知識,嘗試回答下列問題。
師:月球這一天體在宇宙中是什么地位?
生: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
生: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
師:人們借助什么工具觀察月球表面?
生:望遠鏡。
師: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是怎么形成的?
生:月球的表面坑坑洼洼,一點也不光滑。
生:月球表面有很多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環(huán)形山,那是受到隕石撞擊而形成的。
師: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是什么形狀的?
生:像眉毛一樣,彎彎的,像弓箭的弓弦一樣。
生:有時候看不到,有時候又圓又大,還很亮。
師: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在科學上稱為“月相”。月相有像眉毛一樣彎彎的“峨眉月”,有像弓箭弓弦一樣的“弦月”,有像圓餅一樣的“滿月”。
師:這些月相我們在二年級學過了,你還記得它們出現(xiàn)的順序嗎?根據(jù)你的經驗為它們排序。
師:真實的月相變化是這樣的嗎?
生:不知道。
生:好像是。
政策五:6月11日,農業(yè)農村部組織制定了《畜禽養(yǎng)殖標準化示范創(chuàng)建活動工作方案(2018-2025年)》,提出在2018-2025年,以生豬、奶牛、蛋雞、肉雞、肉牛和肉羊規(guī)模養(yǎng)殖場為重點,兼顧其他特色畜禽規(guī)模養(yǎng)殖場,每年要創(chuàng)建100個左右現(xiàn)代化的畜禽養(yǎng)殖標準化示范場,共創(chuàng)建1000個。示范場要達到以下要求:生產高效、環(huán)境友好、產品安全、管理先進。
師:我們在記月相觀察日記的時候有什么要求?
生:畫出當天觀察到的月亮形狀。
生:記錄觀察當天的日期、天氣。
通過課前篩選學生的前概念知識,再從方法上指導學生確定詳細的長周期觀察內容,幫助學生明確觀察記錄的方法和要點;利用課堂進行交流,在課堂上梳理問題,課后再帶著問題進行觀察、記錄,多樣化的結果呈現(xiàn)方式幫助學生有目的地長周期觀察月相。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課堂實驗和課外實驗相結合的探究方式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連貫性。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 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從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從作為主體的學生的觀察記錄活動表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承認學生個體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發(fā)展過程中的差異。因此,在觀察探究活動中,科學學習經常利用小組合作,組建探究實踐小組,小組成員中有知識、能力等方面不同層次的學生。每天在組內提前做好任務分配,保證每天至少有1 位學生必須進行觀察探究,全組相互提醒,保證人人都能進行觀察探究。設立小小監(jiān)督員輪流制,定期匯報本小組探究結果;課上分階段進行交流反饋,小組間評比、交流;同時,把組員間的探究成果相互補充;設定評價周期,進行小組間的評比、交流;等等。激發(fā)學生進行長周期觀察探究活動的熱情,鼓勵他們進行長周期觀察探究,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片段二]你們在記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沒堅持,自己一個人觀察,經常忘記。有時候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就不觀察了。
生:我們再約個時間,把每個人觀察到的內容匯總在一起。
師:很好。觀察過程中還遇到什么問題了?
生:我們倆是同一天觀察的,他能觀察到,我卻觀察不到。
師:請你舉例詳細說說。
生:陰歷二十這天,我在晚上8 點左右觀察,什么也沒看到,但第10組同學有記錄。
生(第10 組同學):我是在早晨7 點左右,來學校的路上看到的。
師:看來月亮出現(xiàn)的時間還不太一樣。
生:我在陰歷初六晚上8 點沒觀察到月亮,但是第7 組的同學跟我觀察的時間差不多,他們卻觀察到了。
生(第7 組同學):我是在晚上8 點30 左右,在我家西邊的陽臺上看到的。
師:在觀察月相的過程中,大家有注意觀察的方向嗎?
生:有。
生:沒有。
師:我在東邊看到滿月,看來月亮出現(xiàn)在空中的方位也在變化。誰知道月亮出現(xiàn)的時間、方位是怎么變化的嗎?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利用文字資料讓學生閱讀后嘗試回答,最后再由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最終明確,要找到在一個月當中的月相變化,應當分上、中、下三個時間階段。固定每天的觀察時間:在月初,月亮會在東邊;出現(xiàn)一段時間后,月亮會在中間;月末,月亮則會在西邊。教師在學生中穿針引線,聚焦問題核心,搭建解決問題的腳手架。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發(fā)散思維,將學到的科學知識服務于生活,點燃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既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又要保持學生持續(xù)觀察探究的動力與激情。因此建立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兼顧學生發(fā)展目標,又不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激勵評價語言,以學生喜聞樂見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評價,滿足學生被尊重的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在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中就顯得相當重要。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評價,其目的都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潛力。所以,在明確科學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評價的方法后,了解科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評價類型,準確掌握科學教學評價的內容,獎教結合,利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小組評比加分等方式,給學生加分,設定相應的獎勵機制和獎品,把學生評價方式和學生的發(fā)展目標進行有機整合。在評價中獲取學生信息,同時給予一定的反饋,保持學生對觀察活動的積極性、持續(xù)性,從而保證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的有效進行。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的指導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的方法,教師只需要給學生的觀察學習一定的引導即可。而學習主體的轉變,使教師的壓力減輕,同時,學生積極性也提高了,師生雙贏。這無疑使科學的學習更具有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的課程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突出內容的趣味性,以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還要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實踐學習機會。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點,為學生安排戶外觀察、實地考察、植物種植等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科學的探究實踐活動中來。通過課上交流、課后活動記錄觀察,在整個長周期觀察活動過程中,既落實學生科學思維引導,又促進學生科學觀念和態(tài)度責任的形成。一個理想的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應當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戰(zhàn),亦能讓學生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有效提高學生對科學的探索能力。通過完成長周期觀察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形成科學觀念,初步具備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實踐能力,又能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