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莎(山東:威海市文登區(qū)三里河小學)
在小學教育中,如何高效實現(xiàn)科學課程教學目標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之一,一定程度提升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素養(yǎng)。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教師運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效果較差。因此,教師必須優(yōu)化科學教學手段,從項目式學習方法出發(fā),更好地強化學生的科學學習效率,這對學生理解科學內(nèi)容是有益的。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在科學學科中的進展,以便于化解學生的科學疑問,有利于增加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自信心。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可以轉變學生對科學的思想觀念,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并推動小學科學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有熟知項目式學習在課堂上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科學學習效果,這對學生把握科學進展是有效的,可以弱化學生對科學學習的不良情緒。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科學學科中的重難點,以便于學生形成完備的內(nèi)容結構體系。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可以突出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科學技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科學信息的印象。由此可見,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有如下幾點分析。
在傳統(tǒng)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總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效果不太理想。同時,多數(shù)教師居于科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難以發(fā)表自身見解。通過上述教學過程,會固化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思想觀念,還會讓學生很難解決更多的科學問題。而在項目式學習的環(huán)境下,可以改變學生在科學學科中的角色位置,還可以讓學生擁有多元化的解題方向,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從而促使小學科學教學任務的進展,并拉近學生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將項目式學習方式融入科學課堂之中,更好地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的重視。其中,針對項目式學習方法來看,是圍繞一個“項目”進行的探究活動,這對學生完成科學任務是重要的,可以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tǒng)科學教學中的弊端。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可以轉化學生對科學的看法,還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科學世界,有利于激起學生對科學的關注度,并推進小學科學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有了解項目式學習在科學教學中的優(yōu)勢特征,才能更好地加強學生對科學內(nèi)容的認知行為,這對學生參與科學活動是有利的,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科學信息。同時,教師必須為學生留下充足的學習時間,以便于強化學生的科學能力。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科學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一些教學理念已經(jīng)被教師熟知。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科學教學質(zhì)量依舊停留在表面,導致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狀態(tài)趨向被動,這對學生學習科學是沒有幫助的,容易僵化學生的科學狀態(tài)。同時,多數(shù)教師僅將重點放在教材層面,忽視生活與科學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會模糊學生的科學方向,還會降低學生對科學課程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解決科學問題,從而延緩小學科學教學任務的進行,并讓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科學觀念。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的實踐性較強,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密切,單單憑借教師課堂教學很難反映科學學科中的原理。教師應該借助科學教具,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學校受到場地、資金等影響,學生接觸不到更多的科學信息。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會擾亂學生的科學學習節(jié)奏,還會削弱學生的積極性,可能錯失小學科學教學的最佳時機。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受到教學考核的影響,教學內(nèi)容局限于考試大綱,這對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是不利的,容易形成一種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氛圍。同時,教師以落后的教學思想來完成科學教學任務,導致學生出現(xiàn)的科學問題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會讓學生無法接觸更多的科學技巧,還會讓學生形成僵化的科學觀念。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盡快把握科學課程中的重難點,并延緩小學科學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一些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過于緩慢,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效果并不達標,這對學生后期科學任務的完成是沒有意義的,容易讓學生擁有不良的學習情緒。同時,有的教師在科學專業(yè)中的能力太過傳統(tǒng),導致教師未能發(fā)揮在科學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會增加學生的科學問題,還會讓學生難以投入科學學習之中,并疏遠學生與科學之間的關系。
首先,小學科學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導致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學習難度過大,若教師一直延續(xù)傳統(tǒng)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將難以增強學生在這一時期的科學能力。為此,教師需要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選擇項目式學習模式來進一步突破科學科目的教學重點,才能向學生傳遞更多的科學知識,這對小學階段學生掌握科學重難點內(nèi)容很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按照學生情況設置相應的項目式學習,以便帶領學生完成更多的科學任務,從而改善學生在以往“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中的聽課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養(yǎng)蠶》一課時,針對本課教學特點,重點在于引領學生觀察、比較蠶不同階段的特點,而難點在于借助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蠶幼蟲期生長過程中的規(guī)律。那么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一些蠶寶寶的圖片,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蠶寶寶長大時的樣子。但由于一些學生對蠶寶寶的認識過少,教師要準備放大鏡、紙張等物品,帶領學生深入觀察蠶寶寶的有關特征,在學生有了基礎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1.蠶卵是什么顏色的?2.蠶卵是怎樣孵化的?3.蠶卵要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才能孵化呢?要多少天孵化出來?……借助上述問題,能夠讓學生自主思考本節(jié)課中的重難點知識,還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養(yǎng)蠶經(jīng)驗,有利于建立一種激勵化的科學氛圍。與此同時,為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必須按照學生情況布置相關的科學實踐活動。如:自主組合小組,探究養(yǎng)蠶的總體步驟,并盡快總結、整合養(yǎng)蠶的技巧以及規(guī)律。在這一科學實踐活動中,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探究能力,更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有助于扎實學生在小學時期的科學基礎。最后,要求學生將養(yǎng)蠶的流程及時記錄下來,以便于更快找出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科學問題、矛盾。
其次,由于部分教師選擇“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科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久而久之就會讓教師形成低效化的教學觀念。為增強學生在小學時期的科學學習效果,教師就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帶領學生熟知科學科目知識的重難點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yǎng),并進一步完成科學教學任務。
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一課時,依據(jù)本課教學特點,重點為:綠葉中色素的種類、作用;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及研究歷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難點為:反應、暗反應的過程;通過對相關實驗的研究,學會控制自變量。但由于一些學生對“光合作用”知識的了解較少,那么教師要及時運用微課技術錄制有關“光合作用”的視頻,目的在于引領學生認識、掌握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在學生有了基礎后,教師提出教學問題:什么是光合作用?能不能詳細說一說光合作用的科學歷史?或者你們想一想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結合本課知識思考。在這一教學方向中,不但能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科學資料,而且還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此培養(yǎng)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探究意識。最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情況設計實踐任務。比如: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光合作用的科學實驗,進一步考查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的水平,有利于學生深入感受光合作用的內(nèi)涵,并使學生抓好科學知識的重難點部分。
最后,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太過注重學生的科學基礎知識,導致學生無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出現(xiàn)的科學問題,那么教師就需要改變自身在這一時期的科學教學觀念,以便啟發(fā)學生在面對科學問題時的思維意識,有利于學生盡快吸收掌握科學課堂上的重難點內(nèi)容,并展現(xiàn)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我們周圍的植物》內(nèi)容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狀態(tài),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激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熱情。比如讓學生調(diào)查周圍的植物,且以觀察、記錄的形式來思考這些植物的特征,有利于樹立學生在科學調(diào)查過程中學以致用能力。同時,教師借助模擬教學方法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植物,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在學生有了基礎后,教師向學生提出教學問題:能不能給剛剛的植物進行分類呢?怎樣才會保護這些植物的生命呢?這些植物有什么好的保護辦法嗎?在這一教學方向中,一方面構建一種新的科學教學環(huán)境,另一方面使學生察覺到科學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為檢驗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的學習水平,教師需要按照學生實際情況設置科學作業(yè)。如:深入觀察剛剛出現(xiàn)的植物,將觀察到的特點記錄下來,或者找一找喜歡的植物種植,寫一篇有關種植植物的感受。在上述科學作業(yè)中,引導學生感受科學課程的真正樂趣,還會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有助于轉變學生對教師傳統(tǒng)僵化教學模式的認識。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場“我們周圍的植物”科學探討會,以此加深學生對這些科學知識的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盡快解決學生在這一活動中出現(xiàn)的科學問題。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發(fā)揮項目式學習在科學課堂上的作用,更好地吸引學生對科學課程的興趣,這對學生掌握科學信息是有效的,可以降低科學課程在學生心中的難度。同時,教師要利用項目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入科學學習環(huán)境,以便于構建一種高效、穩(wěn)定的科學氛圍,有利于加強學生的科學技能。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可以讓學生明白科學在小學階段的意義,還可以讓學生思考較多的科學問題。久而久之,有助于穩(wěn)固學生的科學習慣,從而高效完成小學科學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