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欣 霍麗靜 王曉曦 陳文燕 翟俊輕 王忠麗 暴云鋒 孟翠巧
超重或肥胖的定義是指脂肪異?;蜻^量積累,是體內脂肪尤其是三酰甘油蓄積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tài)。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及全球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也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可預防的主要死亡原因,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1]、糖尿病[2]、視網膜動脈硬化[3]和某些類型的癌癥都與超重和肥胖有關。肥胖還有可能觸發(fā)和影響許多心理疾病,如抑郁、焦慮、無價值感等[4]。根據中國超重標準最新的數據顯示 2015至2019 年全國患病率:<6歲兒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別為 6.8% 和 3.6%,6~17歲兒童和青少年超重率1%,肥胖率7.9%,成人(≥18歲)超重34.3%和肥胖16.4%[5]。有研究表明,超重/肥胖與慢性疾病的關聯不僅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或缺乏體育活動有關,已被證實腸道菌群也是其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境因素[6]。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種螺旋形微需氧、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十分苛刻的革蘭陰性桿菌。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這種細菌與慢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還可以導致消化系統(tǒng)以外的疾病,如冠心病、代謝綜合征[7]、糖尿病、脂肪肝[8]、皮膚病[9]、風濕病、骨質疏松等。近年來,H.pylori感染與超重/肥胖之間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仍存在爭議[10-13]。此外,在中國人群中,關于該研究內容的證據較少。因此,本文采用橫斷面研究方法,探討中國成人H.pylori感染與超重、肥胖的相關性。本文研究健康體檢人群H.pylori感染及其與超重、肥胖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13C 尿素呼氣試驗(13C-UBT)的體檢者。受檢者如果進行了重復的健康查體,則僅搜集第1次健康體檢結果。最終共納入24 065 名體檢者進行分析,其中男13 737例(57.1%),女10 328例(42.9%)。平均年齡(45.24±12.07)歲。本研究已獲得河北省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在進行13C 呼氣試驗前1個月內未使用過抗生素、H2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等藥物。(2)排除標準:急性感染、慢性肝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胃手術史,臨床資料缺失。
1.3 方法
1.3.1 數據收集與測量:禁食12 h后,對所有受檢者進行評估。收集所有納入研究的體檢者基本資料,包括年齡、吸煙史、飲酒史、性別、體重、身高、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γ-谷氨?;D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肌酐(creatinine,CREA)、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urea nitrogen,UREA)、白蛋白(albumin,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并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為體重/身高2(kg/m2)。根據2003年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14,15],按BMI<18.5 kg/m2、18.5~<24.0 kg/m2、24.0~<28.0 kg/m2、≥28.0 kg/m2分為4組。由專業(yè)的醫(yī)師測量血壓。高血壓診斷符合國際高血壓學會全球高血壓實踐指南[16]:①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②或自我報告的被醫(yī)師診斷的高血壓;③或正在使用降壓藥。
1.3.2 H.pylori感染檢測及診斷方法:空腹12 h后,采用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13C試劑盒和HCBT-01型呼氣試驗檢測儀檢測[13]。由專業(yè)醫(yī)技人員按說明書操作。第一次呼氣試驗收集初始基線呼氣值,然后要求每個受檢者飲用適量水,服用含有 75 mg13C-尿素膠囊,期間禁止飲食飲水等待30 min后,及時收集第2次呼氣值。集氣完畢,測量 DOB 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標準為DOB 值≥4.0 為陽性,DOB 值<4.0 為陰性。
2.1 基本情況 按照入選標準共納入24 065人。其中男13 737人,女10 328人;平均年齡(45.2±12.1)歲,H.pylori感染陽性8 015例和陰性16 050例,H.pylori感染陽性率為33.3%。結果顯示:男性H.pylori感染率高于女性,H.pylori感染組的SBP、DBP、身高、體重、BMI、CREA、UA、FPG、LDL-C、TC、TG、GGT、ALT和WC高于正常組,而血清白蛋白、HDL-C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人群中年齡、TP、UERA、AS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pylori感染陽性組與陰性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H.pylori感染與BMI的相關性分析
2.2.1 H.pylori感染陽性率整體呈上升趨勢(χ2=49.106,P<0.001)。見表2。
表2 BMI與H.pylori感染的相關性
2.2.2 在未調整混雜因素時,H.pylori感染與BMI呈正相關,OR值(95%CI)為1.03 (1.02~1.04)(P<0.001)。與體質量較低人群比較,超重、肥胖人群與H.pylori感染率呈正相關,OR 值(95%CI)分別為1.31(1.12~1.54)、1.46(1.23~1.72)(P<0.001)。在調整了年齡和性別后(模型1)OR 值(95%CI)分別為1.29(1.09~1.52)、1.42(1.19~1.69)(P<0.001)。在調整了年齡、性別、吸煙、飲酒、收縮壓和舒張壓等混雜因素后(模型3)關系仍未改變,OR 值(95%CI)分別為1.22(1.01~1.49)、1.31(1.07~1.62)(P<0.001)。見表3。
表3 BMI與H.pylori感染的亞組分析
2.3 按吸煙、飲酒、血壓分層的亞組分析 表3中進行了分層分析和交互分析,了解不同亞組中 BMI水平與H.pylori感染間的相關性是否穩(wěn)定。亞組數據顯示BMI分組中與H.pylori感染間沒有相互作用。在不吸煙、已戒煙、不飲酒,血壓正常的人群中,超重和肥胖人群中H.pylori的感染呈上升趨勢(P<0.001)。
本研究旨在探討H.pylori感染率及其超重、肥胖之間的關系。本文調查研究結果顯示,H.pylori總體陽性率為33.30%,其中男性感染率為34.55%,女性感染率為 31.65%,與重慶[17,18]和四川[19]地區(qū)研究調查的H.pylori感染率相近。H.pylori感染受檢者體重、腰圍、收縮壓、舒張壓、丙氨酸轉移酶、γ-谷氨?;D移酶、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尿酸、肌酐水平升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白蛋白水平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些結果支持了H.pylori感染與代謝紊亂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超重、肥胖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高于體質量正常和偏低人群,在未調整和調整了年齡、性別、吸煙、飲酒、血脂等混雜因素后的分析結果均顯示,H.pylori感染與超重、肥胖的患病風險及其BMI水平呈正相關。超重、肥胖人群較體質量較低人群H.pylori感染風險增加22%、31%。本研究進行了亞組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群中BMI水平和H.pylori感染的趨勢。在從不吸煙、過去吸煙、從不飲酒和非高血壓人群中,隨著BMI水平的升高,H.pylori感染率呈現升高趨勢(P<0.05)。
H.pylori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慢性感染。該感染可引起胃部和胃外疾病,有的會導致嚴重的疾病負擔。H.pylori感染與文化程度、社會經濟水平、不同職業(yè)、生活飲食方式等有關,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與文化程度、社會經濟水平呈負相關,而常吃水果、豆制或奶制品等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H.pylori的感染率也相對較低[19,20]。大量文獻研究表明,H.pylori的感染會引起代謝綜合征,對脂代謝、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有影響[7,11]。但是因H.pylori感染而導致血脂變化的機制尚不確定,一些相關研究報道H.pylori感染會引起血脂代謝的紊亂[21]。在本項研究中,H.pylori感染者較陰性者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則降低。結果顯示,H.pylori感染影響了脂質代謝,可能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風險。H.pylori陽性者血糖水平高于H.pylori陰性者,據相關文獻報道,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H.pylori,原因是在高血糖的機體環(huán)境下容易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及其基底膜結構異常引起化學屏障改變,增強了H.pylori的生存力和粘附力,另一方面H.pylori感染會刺激炎性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6、白細胞介素IL-8和TNF-α的過度釋放從而導致慢性炎癥,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和糖脂代謝異常[11]。糖尿病和H.pylori感染可能互為因果,其病理機制尚未清楚,在治療H.pylori的感染或糖尿病人群時,要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根除H.pylori和控制血糖顯得尤為重要。胰島素抵抗和糖脂代謝異常均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目前肥胖和H.pylori感染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爭議。有研究報道,H.pylori感染在超重、肥胖人群中更為普遍[22],然而,其他研究報道了相反的結果,即病態(tài)肥胖與H.pylori感染呈負相關[23]。兩者關系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人群、樣本量大小和檢測H.pylori感染方法學差異不同。13C尿素呼氣試驗是一種準確且無創(chuàng)檢測方法,檢出H.pylori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達90%和95%。本項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大樣本橫斷面調查研究分析接受13C尿素呼氣試驗的受檢者,在BMI水平較高的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高于BMI水平較低的人群。調整混雜因素后的分析結果顯示,超重、肥胖與H.pylori感染風險呈正相關。但是不能確定H.pylori和BMI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H.pylori感染患者中血清瘦素水平下降,低水平的血清瘦素可通過負反饋機制刺激患者食欲大增[24],過度飲食則導致超重或肥胖。此外,H.pylori感染后會誘導胃內促進食欲的一種傳遞飽腹感信號激素即胃饑餓素的產生和分泌減少,胃饑餓素能夠調節(jié)食欲、進食和身體構成,肥胖人群中胃饑餓素水平降低[25]。因此,超重、肥胖和H.pylori感染可能相互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超重、肥胖和H.pylori感染的預防和管理。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為33.30%,H.pylori感染率與超重、肥胖呈正相關關系。若要闡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前瞻性的隊列研究。因此,對H.pylori感染者和超重、肥胖人群做出個體化的健康管理干預方案,對疾病的預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