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宇,譚 芳,盧 薇,李明艷,李姣姣
(文山州經濟作物工作站,云南 文山 663000)
為提高文山州甘蔗生產科技含量,提高良種生產力,加快新良種推廣速度,迅速擴大良種覆蓋面,充分發(fā)揮良種經濟效益,文山州經濟作物推廣站引種9個甘蔗品種和1個對照種在西疇縣蓮花塘開展新植品種比較試驗,為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為制糖企業(yè)引種提供相關信息。
參試品種共10個,從云南省甘蔗研究所引種9個,即云蔗05/49、云蔗05/51、云蔗07/2800、云蔗08/1609、云蔗07/2178、福農40、福農41、柳城03/1137、柳城05/136。對照品種為新臺糖22號。
試驗地點設在西疇縣蓮花塘鄉(xiāng),海拔1 250 m,土壤為黑壤,肥力中等,有灌溉條件。
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行長6.7 m,寬5 m,小區(qū)面積33.5 m2,行距1 m,每小區(qū)種植5行,重復間走道寬1 m,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雙行覆膜種植,種苗每截3芽,每行種植90芽(30種苗),每畝種植9 000芽。栽種時每公頃施底肥尿素150 kg、普通過磷酸鈣375 kg、硫酸鉀150 kg;5月初追施尿素225 kg,6月中旬大培土時施尿素和普通過磷酸鈣各 375 kg。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生產。
1.4.1 農藝性狀
栽種后30~40 d調查第1次出苗,分蘗前調查第2次出苗,大培土前調查全苗數和分蘗率;從拔節(jié)期開始每小區(qū)定點10株調查第1次株高(喇叭口至地面),10月或11月調查第2次株高,1月或2月測產時調查第3次株高。收獲前調查株高、莖徑、有效莖及小區(qū)蔗莖產量。
1.4.2 工藝性狀
進入成熟期開始11月中旬、1月或2月中旬和3月中旬(收獲)調查田間錘度,采樣于糖廠進行種質檢測,分析蔗汁蔗糖分、甘蔗蔗糖分、重力純度和纖維分等。
1.4.3 病蟲害及其他重要性狀
全生育期注意觀察病蟲害的發(fā)生和為害,全面了解參試品種在自然條件下的抗性表現。
成熟期調查空蒲心、孕穗開花期及倒伏等。
表1 甘蔗新品種農藝性狀比較表
柳城05/136、云蔗07/2178、云蔗08/1609出苗率高于對照,其余品種均低于對照但不低于60%。柳城03/1137、云蔗05/51、云蔗07/2800、云蔗07/2178、云蔗05/49、柳城05/136和福農40分蘗較對照好。云蔗05/51、云蔗07/2800株高高于對照,其余品種均低于對照。福農40、云蔗05/49、云蔗08/1609莖徑高于對照,云蔗07/2800、柳城03/1137與對照持平,其余品種均低于對照。每公頃有效莖條數高于對照的有云蔗05/51、云蔗07/2800和柳城05/136。
所有參試品種均未發(fā)現黑穗病,僅有云蔗07/2178、福農41發(fā)生梢腐病,但發(fā)病率均低于1%。除福農40、福農41、柳城03/1137外其他品種均未出現黃葉綜合癥,但發(fā)病率均未超過10%。整個生育期各品種均未出現倒伏現象。除云蔗05/51為1月上旬孕穗外,其他品種無孕穗開花現象。
表2 甘蔗新品種產質量比較表
12月甘蔗糖分超過14%的品種有云蔗05/51、云蔗08/1609、福農40、福農41和柳城05/136,表現為早熟高糖;云蔗05/51、柳城05/136、福農41、云蔗05/49、云蔗08/1609分別排在所有參試品種甘蔗糖分的第1~5位。
云蔗05/51、云蔗08/1609蔗莖產量顯著高于對照,其余品種產量均低于對照,最低的是福農40和福農41。云蔗05/51、柳城05/136、云蔗08/1609和云蔗05/49每公頃含糖量優(yōu)于對照,其中云蔗05/51(25.26 t)、柳城05/136(21.42 t)和云蔗08/1609(20.42 t)高于20 t。
表3 甘蔗新品種蔗莖產量方差分析表
表4 甘蔗新品種小區(qū)蔗莖產量多重比較表(LSR)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參試品種小區(qū)蔗莖產量差異極顯著。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云蔗05/51小區(qū)平均產量與云蔗08/1609、新臺糖22號(CK)差異不顯著,與柳城05/136、云蔗07/2800差異顯著,與余下的其他品種差異極顯著。云蔗08/1609、新臺糖22號(CK)小區(qū)平均產量與福農40、福農41差異顯著,與其余品種差異均不顯著。柳城05/136、云蔗07/2800小區(qū)平均產量與云蔗05/51、福農40、福農41差異顯著,與余下其他品種差異均不顯著。
試驗結果表明,在文山西疇縣生態(tài)條件下,甘蔗新品種云蔗05/51、云蔗08/1609和柳城05/136綜合性狀表現較好;柳城03/1137、福農40、福農41、云蔗07/2178表現較差;其余新品種表現一般。收獲前2個月文山遭遇寒潮,降溫降雪,各品種產量和含糖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新品種的穩(wěn)產性、豐產性和宿根性優(yōu)劣還需要在第2年宿根試驗中進一步觀察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