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晶敏
小紅書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平臺。過去一年半,小紅書動銷商家數(shù)增長10 倍,購買用戶數(shù)增長12倍。在小紅書日活躍用戶里,每天有求購意圖的用戶數(shù)近4000 萬人,還有大量的用戶購買需求尚未被滿足。
看似巨大的商業(yè)潛力吸引了許多品牌入駐,但轉化低、起效慢等痛點也著實讓很多操盤手撓破了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很多品牌還在苦惱怎么在小紅書種草轉化的時候,有一些品牌獨辟蹊徑,在小紅書建設私域,反哺全渠道銷售。
大家都把重點放在怎么將小紅書的流量引到私域,但忽略了小紅書本身就是一個高效的私域池。在微信將企微和直播間、短視頻解綁,砍斷公私域聯(lián)通的通道后,這個曾經最適合做私域的平臺,公域化趨勢愈發(fā)明顯。而小紅書正在成為許多品牌挖掘流量的新私域。
很多品牌做小紅書,主要看中的是小紅書的人群優(yōu)勢。據2022 小紅書商業(yè)生態(tài)大會披露的數(shù)據,小紅書月活躍用戶已達2 億,其中72%為“90 后”,超50%來自一、二線城市,70%是女性用戶,大學及以上高學歷用戶占70%。
年輕人、女性、高學歷,這些用戶標簽背后對應的是高消費潛力。而小紅書又是一本“生活方式的百科全書”,許多用戶會在互相分享經驗之后做出購買決策。品牌通過私域建設進入某個圈層,影響特定人群,再經由他們的口碑傳播,突破圈層反哺公域。在這個過程中,想要有效影響特定人群,離不開建設小紅書私域的三個關鍵動作:選品、細分場景、人群共鳴。
口碑傳播有效的前提是找到高勢能人群,即在特定圈層內有知識儲備和經驗豐富,有一定話語權的用戶。而要打動這群人,對產品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小紅書的選品不能走大通貨路線,用機制吸引用戶,而是要勢能優(yōu)先。
什么是勢能?如果你的產品符合這幾個特點,那就可以被稱為勢能品:高功效,比如添加了專利成分的抗老功效護膚品;高教育成本,比如某一品類的創(chuàng)新產品或技術;高品質,比如高端線的主打產品,滿足細分升級需求,比如抗老+舒緩、洗衣液+香氛。
這類產品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有一定門檻,但在高勢能人群眼中卻是發(fā)現(xiàn)新趨勢、提升話語權的好機會。他們樂于嘗鮮,如果產品品質足夠好,能夠滿足其需求并帶來愉悅的體驗,就能讓其成為品牌的粉絲,當高勢能人群聚集到一定數(shù)量,就形成了圈層的疊加。
目前小紅書用戶日均搜索量占比60%,日均搜索查詢量接近3 億次。巨大的搜索量會揭示趨勢,并為品牌提供領先一步的洞察。
寫筆記=人工種草 ,看趨勢=乘風播種,借助風力撒播種子,效率必然比人工快。而利用趨勢的關鍵,就是找到細分場景?!蹲鲂〖t書,寫1000 篇筆記不如看懂一個趨勢》一文中提到,小紅書所有趨勢都是和生活場景強相關的,這是小紅書的趨勢和其他平臺很大的不同點。所謂場景,拆解開來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時間,遇到了什么問題,需要什么解決方案”,是要解決一個具體的生活問題。就像每個人都會經歷談戀愛、生孩子、工作、考試,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別人的幫助和建議。舉個例子,抗老是護膚賽道的趨勢,這個趨勢又能分為抗老+修護、抗老+美白、抗老+補水等,但這還不夠細。再往前一步,還能細分到某個具體場景。比如熬夜、換季等,不同的場景背后是不同的人群,哪怕是一樣的產品,能打動他們的點也不同。再比如防曬,背后可能是熱愛徒步、露營的人群,也可能是普通的上班族。
趨勢本質上是在揭示用戶的潛在需求。品牌越早通過趨勢獲得洞察,就能以越低的成本與用戶產生連接,從而建立更強的品牌心智。
在小紅書建立私域,更多靠的是人群共鳴。小紅書的人群特征決定了其用戶更容易被情緒價值,而非機制吸引。面對他們,品牌需要重新定義性價比。
當然,并不是說小紅書的用戶不注重性價比。只不過這里的性價比還多加了一層情緒價值。品牌想在小紅書吸引用戶入群,除了產品的價格和品質讓人覺得值之外,還需要情緒供能。
我們從小紅書平臺官方的校園活動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如何利用情緒價值。小紅書在宿舍樓外賣柜、廁所、流浪貓窩等大學生常去的地點,分別量身定制了一句slogan。比如外賣柜上的這句“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是為了慶祝外賣賊期末掛科”,一句話中融合了大學生熟悉的網絡熱梗,以及“外賣賊”和“掛科”兩大痛點,可以說是把情緒價值拉滿??吹竭@句話的學生,很難不被戳中并忍住不掃二維碼入群。
挪用到品牌私域建設,就是怎么找到用戶情緒痛點的問題?,F(xiàn)在很多洗護品牌在小紅書打“浴室美學”,不去說產品功效有多好,而是用視頻和圖文內容營造一個精致、舒適的浴室氛圍,讓人產生向往。其實就是踩中了當代年輕人生活焦慮,洞察到許多人把浴室當成情緒避風港。
小紅書的私域是基于愛好和場景的。所謂的破圈,就是從一個場景打到另一個場景。雖然每個場景對應的只是某個特定的小眾人群,但當你打透10 個場景時,加起來就是一個可觀的量級。
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要學會把用戶當成一個具體的人來看。場景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根據生活經驗自然發(fā)生的。一個人會有很多興趣愛好,他可能喜歡露營,也喜歡養(yǎng)貓,同時還是個美食達人。品牌只有找到場景之間的關聯(lián)性,把一個產品拆解到不同的場景中,才能快速破圈。
值得注意的是,小紅書的私域相比微信,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私域。因為小紅書既有基于興趣愛好的群組,也有開放互動的公域,并且二者可以無縫銜接。
品牌可以利用私域耕種人群深度,再到公域拓寬人群廣度。而公私域流轉的核心方法論,就是巧用口碑效應。小紅書本身就是一個依靠口碑興起的社區(qū),用戶之間的口口相傳塑造了社區(qū)生態(tài)。從最初的美妝,到如今的時尚、潮流、運動、科技,隨著生態(tài)逐漸豐富,口碑效應產生的漣漪也逐漸擴大。
所以品牌要思考的是:自己的內容怎么激發(fā)用戶的正向口碑和傳播欲望?要做到這點,除了前面提到的找到高勢能人群和勢能品、細分場景、強調情緒價值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小紅書當成一個售后渠道,根據用戶的反饋來調整內容方向和營銷思路。
一旦形成口碑,開始口口相傳,小紅書的筆記數(shù)量就會增多,進而影響搜索權重,營造出爆品氛圍,而用戶筆記又會為品牌提供更豐富的反饋。這些反饋作為內容庫,使品牌內容更加精準,公私域流轉從而進入正向循環(huán),不斷延展。比如,施華蔻在小紅書推廣發(fā)膜時,首先找到的是頻繁燙染人群,針對“頻繁燙染傷頭發(fā)”這個痛點,在內容上強調產品的護理效果。在這群有剛需的核心人群心中做好口碑之后,再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覆蓋大盤燙染人群。
反過來,品牌也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標簽,將流量從公域引到私域。用一個個以興趣愛好為黏合劑的社群,來建設、穩(wěn)固口碑。比如施華蔻,在鎖定頻繁燙染這個標簽后,觸達了二次元人群,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私域社群。
很多操盤手覺得小紅書轉化效率低,都很著急要看到效果。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糾正的是對結果和目的的心理預期。
每個平臺都有每個平臺的使命。如果想做及時轉化,更好的選擇是抖音。小紅書更適合做細水長流的慢活:培養(yǎng)品牌認知度和好感度。
積累口碑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優(yōu)勢是客單價和品牌忠誠度高。在小紅書收割流量,慢就是快。因此,我們不建議在小紅書使用常見的爆款打法。讓爆款脫離促銷周期,讓流量有積累、有沉淀、可持續(xù),成為品牌資產,才是小紅書的價值所在。尤其是對于正在建設品牌力和高附加值的成熟品牌而言,品牌資產是維持價格體系的重要因素。小紅書則提供了一個“破價換流量”之外的可能性。
據了解,已經有一些品牌跑通了用小紅書私域反哺線下門店的路徑。小紅書私域對線下門店的銷量帶動,在服飾行業(yè)尤為明顯。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瓏驤,幾乎每家線下門店的導購都開設了小紅書賬號。還有某服飾品牌,在線下門店無法營業(yè)的那段時間里,通過小紅書建設、運營私域,留存并拓展客戶。
這些品牌的自發(fā)行為,倒逼小紅書推出了KOS(關鍵意見銷售)生態(tài)。門店導購經過小紅書官方的認證之后,以KOS 的身份發(fā)布內容,與用戶產生互動,同時獲得流量傾斜,將優(yōu)質內容的影響力放大。
某種程度上,小紅書KOS 生態(tài)像是一個有人文關懷的企業(yè)微信。KOS 通過有人格化的賬號與用戶產生連接,依據興趣和圈層劃分群組,吸引潛在用戶,為品牌和用戶的線下第一次見面做好鋪墊。比如一些定制服裝和珠寶業(yè)務,很難在線上完成交易閉環(huán),就可以在小紅書私域內做好初步溝通,再吸引到店。
總體而言,小紅書的商業(yè)化確實還不夠成熟。但正因如此,才潛藏著更多機會。在這個公私域流量并存的平臺上,挖掘私域潛力,或許是品牌找到增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