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露瑤 吳雨蒙(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民族器樂藝術文化,是古代和近代的一座寶庫,即便是在民族音樂的基本環(huán)境形成之后仍不斷發(fā)生演變,但長期存在于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的基石,是當今社會所不能撼動的。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人們對音樂文化的需要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的音樂欣賞范圍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而是更加關注電子流行音樂、爵士樂等新形式的音樂類型。
然而,一些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音樂,尤其是那些從社會生活中留存下來的民間音樂,可能會慢慢地被人們、被時代所遺忘丟失。赫哲族是我國北方一個世世代代以捕魚和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古老民族。赫哲族人民勤勞、聰穎,以漁獵、狩獵等生產生活方式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源,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展現出自己鮮明的民族音樂特征,顯示出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騰飛,赫哲族地區(qū)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但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文化卻呈現出衰落的態(tài)勢,并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口頭流傳的傳播方式使赫哲族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赫哲族器樂的發(fā)展與傳播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赫哲族器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對于我們國家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赫哲族的音樂作品,既能體現赫哲族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文化,又能體現出赫哲族的生活元素,是赫哲族民間文化的經典濃縮,更能直觀地表達出赫哲族人的內在感情。赫哲族特殊的漁獵文化及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造就了赫哲族獨有的音樂文化,而這些音樂文化的表現,又與他們自身的精神感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各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發(fā)展而不斷地傳承下去,否則,不但赫哲族會造成重大損失,中華文化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赫哲族器樂就是赫哲族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蘊含著赫哲族民間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美學價值。赫哲族器樂文化的蓬勃發(fā)展,為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豐富多彩的活力,同時也提升了人們審美情趣的境界,推動著民族的發(fā)展與進步。音樂文化在當代文化建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以音樂文化為視角的傳播方式,既是對傳統(tǒng)音樂本身的有益補充,也是對赫哲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拓展和探索。在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中,民族器樂作為一種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象征,同時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它們以獨特的音樂形式和強大的感染力,帶給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傳遞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赫哲族的器樂藝術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自然性等特征。它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還強調意境的美學內涵。它以古樸的風格和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具有樸實無華、優(yōu)美動聽的民族特色,是我國民族音樂藝術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赫哲族的民間器樂作品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貌。藝術創(chuàng)作多以五聲的音階調式為主,調式整體精簡,有利于演奏者進行現場的即興編排創(chuàng)作,而且相對來說比較靈活。在節(jié)拍上,格式較為嚴謹,很少有大起大落的變化,旋律婉轉,曲調優(yōu)美,表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風格氣質。
赫哲族的音樂,在各個歷史階段,表現出一定的社會風貌,豐富多彩的漁獵生活,表達著他們深切的思鄉(xiāng)之心和愛國之情。赫哲族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多樣豐富,口琴、馬頭琴、手鼓等是音樂家們常用的樂器。這些器樂與多種類型的表演活動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獨具民族風味的音樂魅力。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憑借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而呈現出來的一門藝術。它可以用音符、曲調等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由不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體驗,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傳達感情的作用,民族器樂也承擔了這一重任。它通過演奏者精湛的技法和充沛的思想感情,傳達出美麗動聽的音樂。音樂作品的魅力可以通過聽覺感知,欣賞者運用自身的審美知識、能力和經驗去深刻理解其內在含義,并且在鑒賞的過程中,通過視聽結合的欣賞方式還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進而實現對音樂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民族器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表現出了自己獨有的審美特性,既有外部的視覺沖擊,也有其內在的精神感染力,與流行音樂的活潑多樣不同,也不同于歌唱、音樂劇等直白的臺詞表達,雖然同樣是由人來演奏,但是它憑借著自己獨特的樂器音色,使人們產生強大的音樂共鳴。
口弦琴,赫哲族語名叫空康吉,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tǒng)樂器之一。外觀大小約10 厘米,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其樂曲多為哀婉的調子,其音調低沉哀傷,如呢喃般輕柔,豐滿而憂郁。由于形制的限制,其音域范圍都比較狹窄,只能吹奏出一些民間的悲哀小調。雖然它的聲音聽起來很小,但是一進入深夜,在由金屬制成的簧片和嘴唇吹動的共鳴作用下,卻異常悅耳動聽,整體的演奏體現著一種返璞歸真的氣息。然而,其演奏技巧缺乏一致的規(guī)范,主要依賴于演奏者的氣息與身體各器官腔體的配合,通過手指撥奏的力度進行強弱處理從而產生旋律。這種獨特的演奏方式難度在于口腔內發(fā)生的變化無法用語言描述,氣流的起伏只能靠演奏者自己去體會。2008 年,口弦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保持著人類早期樂器的原始特征,奏響了人類音樂文明的初音,是難得的民族藝術珍寶。同時它也是中國古代富有詩意的樂器之一。在《詩經》中被稱作“簧”:“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招我由房?!薄拔矣屑钨e。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彼侵袊狈矫褡宓囊粡堨n麗名片,被譽為“漁獵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存和傳播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北方的烏蘇里江沿岸,繁衍生息著一個大陸內人數最少的民族——赫哲族。雙二胡協(xié)奏曲《烏蘇里吟》就是以這個民族的民歌音調為素材,選取赫哲族最有特點的三個生活場景:捕魚、唱歌和狩獵并將其演繹成三個樂章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協(xié)奏曲。以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體現出赫哲族人的水上生活,旋律雖然沒有很大的跳進,用波浪式的推進感使整體的音樂風格舒緩流暢。這首為中國香港委約寫作的曲目,成為近年來雙二胡協(xié)奏曲的音樂會經典佳作。不但充分發(fā)揮了二胡最具有“歌唱性”的音色特點,而且在快板上也顯示出了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
《天鵝暢想曲》是我國著名笙演奏家,是20 世紀80 年代作曲家唐富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傳統(tǒng)笙曲。笙是中國古代宮廷雅樂中的一種傳統(tǒng)吹奏樂器,其發(fā)音質感清晰高雅、柔和且富有歌唱性,有著很強的民間色彩。作品以黑龍江的象征物天鵝為背景,選擇具有獨特時代感的旋律來描繪天鵝優(yōu)雅的姿態(tài),表達出對哈爾濱這座天鵝城的熱愛之情。這首曲子是根據赫哲族的傳統(tǒng)樂曲嫁令闊、伊瑪堪等收集而來的,是北方民間樂曲的典型代表作?!盎ㄉ唷?“指顫” “重打音”等技巧的使用以及當時少見的復調演奏法,使傳統(tǒng)的笙曲在吹奏上更具挑戰(zhàn)性,也使其在音樂上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這是一幅美麗的天鵝展翅高飛,充滿希望的圖畫,表達了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美好明天的自信。
赫哲族的器樂藝術是勤勞勇敢的赫哲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的智慧結晶。赫哲族僅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因而許多音樂與文化依靠口頭相傳,加之人口太少,在這有限的5000 多人中,能夠熟練掌握赫哲族語言的只有族內老人,這些限制條件致使許多音樂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變得更加艱難,甚至會造成無人可傳,無人能傳的局面,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難題。
伴隨著新媒體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給赫哲族這個相對封閉和落后的民族帶來了勃勃生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赫哲族和漢族之間的交流和交往非常頻繁和緊密,赫哲族內部的漢化也很明顯,這對赫哲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帶來了一定沖擊。當下,各種新型的音樂技術層出不窮,像流行音樂、電子創(chuàng)作這些新潮流都對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新技術興起的同時也忽略了傳統(tǒng)器樂的發(fā)展。
如今赫哲族的年輕人已經逐漸減少,大部分選擇去城市工作、定居。不可否認的是,赫哲族年輕人的發(fā)展有了更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在繼承和發(fā)揚赫哲族的音樂文化方面,人們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赫哲族的年輕人很少有機會對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加上興趣匱乏,所以他們對赫哲族的音樂也不是很了解,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傳承上的空白。加上赫哲族的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已經不能繼續(xù)傳承下去。這些矛盾的出現,使赫哲族內的藝術傳承人大量減少,音樂的創(chuàng)作資源也不再豐厚多樣,其音樂品質和質量也伴隨著這一方面逐漸降低。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已經步入一個新時代,迎來新挑戰(zhàn),也擁有新的發(fā)展機遇,更應當思考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一個國家和民族若缺失具有自身特點的音樂文化,將無法立足于世界。我們國家的民族器樂藝術,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為海內外觀眾所喜愛的音樂。不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民族器樂都是我們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將我們國家的輝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并在世界范圍內爭得了一席之位。雖然在目前,民族器樂已經被商品化、大眾化等因素所侵蝕,但它仍然以自己特有的韻味奏響著中華民族的雄偉樂章。赫哲族音樂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赫哲族器樂的創(chuàng)作與弘揚。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赫哲族作為56 個民族中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在這一方面,赫哲族可以采取借鑒其他民族的創(chuàng)作方式。比如維吾爾族,憑借自身獨特的地貌特征和豐饒的物產資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民族作品。那么,赫哲族的漁獵文化植根生活、反映生活,它可以運用人們漁舟晚歸的歡愉之情將現代的流行音樂與赫哲族的漁獵文化融合,將其作為一種新的音樂元素應用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這樣,赫哲族的音樂創(chuàng)作將會源源不斷。
音樂的傳播主要是在作品的基礎上得以發(fā)展,藝術作品的多元化,決定其傳播的寬度和速度。中國民族器樂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與各民族、各地域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音樂種類,而不同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也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這些不同的表現方式,使得中國民族器樂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精神氣質。它既能反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能折射出中國的多元文化。赫哲族常用的樂器有口弦琴、手鼓和腰鈴等,將赫哲族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運用于當代音樂的創(chuàng)造之中。這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創(chuàng)作形式既是今后赫哲族器樂的發(fā)展方向,又是傳承民族器樂的一種有效途徑。赫哲族傳統(tǒng)器樂與現代樂種的相互融合,既能保持赫哲族樂種特有的風格和內涵,又能給現代樂種帶來新的活力。
“烏日貢大會”是赫哲族一個具有“喜慶吉日”意義的重要民俗活動。它的主要內容多來自赫哲族祖先捕魚狩獵和歡慶收獲的娛樂文化活動,具有很強的民俗文化色彩。但是部分的赫哲族音樂只能在特定的場合和環(huán)境去表演,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舞臺局限性。赫哲族的音樂家們?yōu)榱烁玫貍鞒泻桶l(fā)展自己的民族音樂,對作品進行了大量的改編,在保持赫哲族音樂特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融入多樣的音樂元素,其曲調悅耳動聽,突出了藝術鑒賞的價值,音樂家們也大膽借鑒其他民族特點鮮明的曲式結構,創(chuàng)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型旋律,但同時不失具有赫哲族原生態(tài)風格的音樂作品。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對赫哲族文化進行全面探索而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這是一部赫哲族的百科全書,里面記載了大量的信息和樣本,其中的插圖和文字,把赫哲族在歷史上的整個文化樣貌都勾勒了出來,是研究赫哲族的必備資料。此后,相關學者和音樂傳承人對赫哲族的藝術文化進行了收集整理,使更多人了解赫哲族音樂文化并促進其傳承與發(fā)展。
我國有著豐富多樣的音樂藝術資源,蘊藏著寶貴的民族藝術文化。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今網絡媒體的發(fā)達有利于赫哲族器樂作品的傳播。青年人是社會發(fā)展的中流砥柱,是文化傳承的關鍵。要提高民族樂器的傳播效果,就需要借助數字化技術媒介,創(chuàng)造出一種深受青年歡迎的傳播形式。年輕一代對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知之甚少,而互聯(lián)網上的資訊來源可以成為他們的一種認識渠道。將赫哲族的器樂作品傳播至當下流行的微博、抖音、快手等娛樂性的軟件。比如一首器樂作品,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就能達到上萬的播放量,讓聽眾在無形中對赫哲族的音樂文化有新的認識。同時,也要與當代的音樂交流環(huán)境相適應,創(chuàng)作出適合青年觀眾的音像作品,使赫哲族的青年能夠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伴隨著社會文化的飛速發(fā)展,我國的音樂家們也開始致力于赫哲族音樂藝術的提升,他們對赫哲族的演奏家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培訓,使他們能夠使用現代的音樂技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將傳統(tǒng)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在保持原生態(tài)的前提下,突出音色、音質等音響效果,這樣就能有效提升演奏的規(guī)范性。在這種情況下,赫哲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就能得到更好地展現。在演奏人員技術訓練的基礎上同時擴大對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在建立現代化的文化傳承模式時,既要通過家庭、學校等途徑來培育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者,又要廣泛吸納社會上的各類專業(yè)人才。比如,招募有關新媒體技術的人員加入到音樂傳承中來,實現赫哲族音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赫哲族的音樂能夠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協(xié)調,比如“烏日貢大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運動品牌,將赫哲族的傳統(tǒng)體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音樂的傳承也可以使用這種方式,政府應該加強對赫哲族音樂的整合,發(fā)掘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音樂,將其推廣到市場上,讓其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但是像“烏日貢大會”這樣的節(jié)日,這一舉措在某種意義上拯救了赫哲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對于赫哲族器樂作品的推廣卻還很不充分。首先,國家應盡早制定民族音樂的保護辦法,并以音樂演奏會、文化館等形式為主要內容,對赫哲族音樂藝術進行推廣和宣傳。其次,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加強對赫哲族音樂的傳播。這樣,赫哲族器樂作品文化的發(fā)展指日可待。
赫哲族器樂的發(fā)展與傳播對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因此,我們應從“音樂文化”的視角,對其進行重新審視。在加強對赫哲族民族音樂資源的挖掘、整理和保護的同時,我們應自覺地把它與當代文化相融合,使赫哲族音樂在符合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適應時代需求的雙重要求下,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它變?yōu)橐环N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赫哲族器樂的作品能夠走出黑龍江,能夠在世界范圍內,以多元的視角,向世界展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