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鉤繡字蘇繡成,金線抽花艷且香?!?走進蘇繡藝術博物館,就是走進了蘇州繡女一針一線繡繪而成的絕美世界。
流光絲滑的綢緞上,團簇繁花,重重疊疊的花瓣,仿佛立體雕刻而成,深淺漸變之間,又像丹青名家的暈染。乍一看來,栩栩如生的逼真情態(tài),讓人誤以為是真花怒放,但凝神細賞之時,方發(fā)覺是針穿線引,絲絲縷縷,密密匝匝。構圖之秀麗,針法之精致,無不顯示出繡女們心思之巧、繡工之妙。難怪歷代帝王都將蘇繡視為進貢之上品,愛不釋手。
蘇繡與湘繡、粵繡、蜀繡并稱我國四大名繡,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得益于適宜蠶桑的風土人情、推陳出新的技法傳承。
江蘇好風土,氣候宜蠶桑,其蠶區(qū)地處長江下游,地勢平坦,氣候適宜,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為桑樹提供了極佳的生長環(huán)境,長期的勞動經(jīng)驗的積累,也使這里的蠶桑養(yǎng)殖技術遠高于其他地區(qū),繅絲紡線、織錦成鍛,發(fā)達的絲織業(yè)為蘇繡提供豐沃的發(fā)展土壤,蘇繡成為當?shù)仄毡榈娜罕娦约妓?,曾一度出現(xiàn)“家家養(yǎng)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流光溢彩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繡女們嫻熟的技藝和高雅的審美情趣,為蘇繡賦予獨特的藝術魅力。
蘇繡擁有近2000余年的發(fā)展傳承歷史,春秋時期刺繡已在當?shù)亓餍?,而關于蘇繡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之后隋唐奠定風骨神韻,宋元技法趨成,明清走向成熟。蘇繡技法不斷推陳出新,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按品種分,有雙面繡、單面繡;按體積造型分,有臺屏、墻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xiàn)內(nèi)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筑物等。
漫步蘇繡作品之間,感受華麗絕美,是繡品,更是藝術品,蘇繡憑借高超絕倫的技藝和高雅脫俗的審美情趣,令人贊嘆,代代傳承。
升格總評
升格后的作文,對初稿涉及的知識進行合理化取舍,優(yōu)化了特征信息,呈現(xiàn)出清晰的邏輯線條,不僅介紹了蘇繡的多方面特征,還找到了特征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幫助讀者了解蘇繡的特色及其成因。再加上富有文學色彩的說明語言,令讀者充分感受到蘇繡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