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
“放假我一點都沒學習!”小時候放假返校,大家都要說這句話,表白自己沒學習只顧玩了,其實多少還是看了幾頁書的。時過境遷,我們這屆年輕人進了職場,還是重復這句話。不同的是,現(xiàn)在這句話是真的,并且我們在說這話時,心里多少會伴隨一丟丟自責、愧疚與不安。這就是傳說中的“享樂愧疚癥”。
我就是此癥患者,即便是在國家都倡導休息的法定節(jié)假日,我依然會因為刷了一天手機沒有干“正事兒”感到愧疚。想起去年國慶長假,爸媽早早出去旅游,于是從放假第一天開始我就放了羊,中午起床下午吃飯簡直不要太爽。然而假期第二天,一股無形的巨大壓力襲擊了我,因為我刷到一個帖子,封面幾個大字“放假就是用來超越的!”這深深刺激了我。我立馬從床上爬起來,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研究代碼、英語口語、健身等,把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別說,當我按照計劃執(zhí)行時,確實感到了滿足。但就在我學滿了3個小時,開始中途休息玩手機時,還沒刷幾個視頻,一抬頭天黑了……計劃才完成一半,導致我又陷入新一輪的自責。
這種學也學不好、玩也玩不痛快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整個國慶假期。直到放完假去上班,我才從愧疚中緩過來,因為上班是正事兒,盡管還是會“摸魚”,但畢竟坐在工位上干正事兒了!雖然我知道,要么就沉浸式學習,要么就沉浸式玩耍,但我還是把這種“享樂愧疚癥”的矛盾帶到了后面的無數(shù)個周末。
你以為“享樂愧疚癥”只在假期發(fā)作嗎?錯,它早已滲透到了日常生活里。和同事難得聚會去趟KTV,沉浸式唱了兩個小時,吃喝玩樂不亦樂乎。同事小春看著手表,愁容滿面地說:“一晚上就這么過去了,啥也沒干,要不咱們點首英文歌練練聽力吧!” 還有一次,和組外同事聚餐,4個程序員酒過三巡,非要玩?zhèn)€邏輯推理游戲,他們一起討論游戲的認真模樣一點兒不亞于開會。最讓我震驚的還是我老公,他會在長時間玩游戲后陷入焦慮,后來他想到一個自欺欺人的辦法,每玩一個小時就把鼠標換到左手,美其名曰“鍛煉右腦”。
休息時的享樂愧疚還算正常,真正讓我意識到自己“病入膏肓”的是孕期享樂愧疚。在我最初的認知里,懷孕就是要開心快樂,怎么放松都不為過。但實際上我只放松了一個孕早期,就開始陷入深深的焦慮。體重超過定額、學習停滯不前、每天刷視頻看電影,種種表現(xiàn)讓我認為懷孕放松是可恥的,這種懶惰和不思進取是不被允許的。
于是我開始利用孕期的低工作量紅利,做自媒體、練英語、跳孕婦操。老公看我氣喘吁吁的樣子,忍不住吐槽:“努力沒有盡頭,該放松得放松,你這樣消耗掉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卻一件事都沒干好!”
是啊,仔細想想好像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總在享樂與勤奮之間不停搖擺,一旦陷入愧疚感,就必須做點什么來平衡失落,最后一件事沒干成,快樂也變得不那么純粹了。其實這都來源于我們對于娛樂的詆毀,好像娛樂本身是可恥的。
當然,我們不支持得過且過的放縱性娛樂,但假期、閑暇時放松幾個小時,人生也不至于坍塌呀!再說,看電影、玩手機、吃烤肉,這些快樂時間同樣意義非凡,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