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謝云彩,黃平平,程 圩,陳園園,孫藝函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重慶 400000)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暴發(fā)以來,社會大眾普遍表現(xiàn)出心理不良反應,如焦慮、抑郁、恐慌、憂慮等[1]。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人們不僅對其強傳染性恐懼,還對可能會導致死亡的結果產(chǎn)生恐懼,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未知及較長的潛伏期,病毒極強的傳染性及病毒來源都加劇了恐慌心理的形成[2]。在恐慌與疾病的雙重影響下,患者更易出現(xiàn)不良心理,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3]。既往關于慢性病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的研究較多,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與慢性病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調(diào)查重慶地區(q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水平,探討其與有無慢性病的相關性,旨在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臨床治療及心理疏導提供參考依據(jù)。
1.1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通過問卷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從2022年 12 月15日至12月31日,共有506人參與了調(diào)查。通過問卷星后臺查看IP地址,選取了359例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IP地址為重慶市;(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3)年齡 18歲及以上。
1.2方法
1.2.1調(diào)查工具 (1)基本信息調(diào)查表。主要包括研究對象人口學信息(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月經(jīng)濟收入等)以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慢性病相關信息。(2)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包括10個維度,分別為軀體化(12 個條目)、恐怖(7個條目)、強迫癥狀(10個條目)、人際關系敏感(9個條目)、抑郁(13個條目)、焦慮(10個條目)、敵對(6個條目)、精神病性(10個條目)、偏執(zhí)(6個條目)和其他(飲食、睡眠等)(7個條目),共計 90個條目,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法,“沒有”到“嚴重”分別賦值1~5分,總分90~450分,總分160分為臨床界限,超過160分說明測試人可能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本研究中該量表總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84。(3)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oP-Q-SF)。 由德國學者 MEHNER等[4]編制,2015年經(jīng)我國學者吳奇云等[5]翻譯漢化。主要用于測評癌癥及慢性病患者的疾病復發(fā)或進展恐懼水平,共12個條目,采用1(從不)~5(總是)級評分法,總分為 12~60 分,得分越高表明測試人對疾病進展的恐懼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1。
1.2.2資料收集方法 通過問卷星網(wǎng)絡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微信掃碼進行問卷填寫,共有506人參與調(diào)查。經(jīng)納入標準篩選有效問卷359份。
2.1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情況比較 慢性病組78例,無慢性病組28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月平均收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年齡、性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2.2兩組研究對象SCL-90得分及恐懼疾病進展得分情況比較 恐懼疾病進展得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CL-90總得分及各維度(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他(飲食、睡眠等)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CL-90癥狀自評量表與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得分比較分)
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許多慢性疾病的發(fā)生與年齡成正比,且與樣本覆蓋面過小有關。一般年齡越大,發(fā)生慢性病的概率也越大。
兩組研究對象對疾病的恐懼程度差異較小。但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得分相差大,分析其原因是SCL-90癥狀自評量表中軀體化、抑郁、強迫、焦慮4個維度得分較高。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大流行的3年多時間,新型冠狀病毒出現(xiàn)多個適應性強的變異株,造成多波全球性疫情大流行[6]。新毒株臨床癥狀已發(fā)生改變,依據(jù)當前的流行病學信息,患者大多數(shù)能康復,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在急性和亞急性感染后,公眾在情緒上變得十分焦慮、緊張,對疾病仍然會存在否認、麻木、抱怨及對疾病加重與死亡的恐懼,嚴重時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抑郁情緒,甚至持續(xù)在感染后的數(shù)月時間內(nèi)[7]。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中,有慢性病者與無慢性病者對疾病均存在恐懼心理,但對疾病恐懼程度沒有差異。在SCL-90癥狀自評量表10個維度中,兩組研究對象,只有軀體化得分高于常模,其余9個維度得分均低于常模劉媛媛等[8]的調(diào)查結果,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重慶地區(q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軀體化癥狀明顯,研究對象大多數(shù)處疾病進展期有關,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性強,感染后雖致死率低,但仍然有呼吸道及全身癥狀且個體表現(xiàn)差異大。低于常模的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對象中大多數(shù)文化程度高且醫(yī)護人員占比高,對疾病認知程度高于其他行業(yè)人員。有研究表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造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軸變化,引起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等應激反應,嚴重者甚至可出現(xiàn)心腦血管事件,不利于后續(xù)治療開展[9],因此,醫(yī)務人員可為患者進行健康講座,利用網(wǎng)絡平臺推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知識,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利用可利用的資源,積極尋求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幫助。
有慢性病組SCL-90的總得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無慢性病組,表明有慢性基礎病感染者心理健康水平更差,在恐慌與疾病的雙重影響下易出現(xiàn)不良心理[12]。醫(yī)護人員在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感染者傳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知識的同時,對有慢性基礎病患者更應注重加強心理疏導,聯(lián)合心理健康師幫助其降低恐懼疾病進展產(chǎn)生的心理負面情緒,鼓勵并指導家人對其心理情況進行關注。指導其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如認知療法、轉移注意力、正念減壓療法等,正確調(diào)節(jié)情緒。
綜上所述,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本身而言,一部分人意識不到自己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一部分人意識到問題但不認為可以通過尋求專業(yè)幫助解決問題,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有求助意向,但因?qū)π睦砑膊〉奈勖麘B(tài)度、對精神醫(yī)學治療的誤解和抵觸,而拒絕尋求專業(yè)幫助。有慢性病患者較無慢性病人群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心理健康水平更差。本研究僅僅以重慶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量覆蓋面小,代表性受限,建議未來開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家庭經(jīng)濟等不同特征的大樣本研究,深入探索相關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