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郭述良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重慶 4000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一種異質性的肺部疾病,我國20歲及以上成人COPD患病率為8.6%[1],且發(fā)病率居高不下[2]。有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聯用吸入性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可以降低慢阻肺發(fā)生急性加重的風險[3]。然而,有研究發(fā)現,不少ICS處方偏離規(guī)范[4-6]。ICS使用不規(guī)范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7],這在慢阻肺人群中尤為突出[8-9]。多版慢阻肺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均提出血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OS)水平可以指導肺科醫(yī)生使用ICS[9-10]。但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EOS水平受眾多因素影響,穩(wěn)定性欠佳,不適合作為指導ICS治療的參考指征[11-12]。
為推動呼吸學科發(fā)展,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規(guī)范化建設項目于2018年應運而生,其設定培育、達標、優(yōu)秀和示范單位4個級別,該項目推動了呼吸學科的建設。但目前缺乏PCCM分級下,不同單位肺科醫(yī)生對慢阻肺患者診療情況的相關研究。
為促進ICS使用合理化,筆者基于PCCM分級,針對重慶地區(qū)肺科醫(yī)生展開真實世界問卷調查,探討臨床實踐中,其是否按照GOLD推薦的ICS適應證使用ICS治療慢阻肺患者,以期對慢阻肺的均質化醫(yī)療提供參考。
于2022年4-10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通過重慶市呼吸質控中心選取重慶地區(qū)公立醫(yī)療機構呼吸病學相關科室醫(yī)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門診及病房工作中均接診慢阻肺患者;②自愿參加本問卷調查;③問卷資料記錄完整。排除標準:①問卷資料記錄不完整;②填寫問卷耗時過短(<5 min);③問卷存在明顯邏輯錯誤。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K505),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
采用自行設計的《一項有關慢阻肺如何選用ICS的真實世界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對GOLD的熟悉程度、ICS適應證的學習及思考等。一般情況包括醫(yī)生的性別、年齡、職稱、學歷、所在醫(yī)院PCCM分級等。哮喘史、急性加重病史、EOS、反復肺炎發(fā)生史、結核感染史這5項指征為GOLD要求啟動ICS治療方案時需考慮的指征。每項指征均根據“全部開具(詢問)、大部分開具(詢問)、部分開具(詢問)、少部分開具(詢問)、從不開具(詢問)”及“全部參考、>2/3參考、1/3~2/3參考、<1/3參考、從不參考”以李克特量表的形式進行調查,并以5分到1分予以賦分。根據問卷中肺科醫(yī)生的選擇,定義平均分以上為對EOS依從,平均分以下為對EOS不依從,按照 1∶1最鄰近法使用傾向性評分匹配分析不同的基線資料。按照GOLD建議的EOS閾值,設置開放性提問:是否知曉我國EOS<100/μL或EOS>300/μL的慢阻肺患者比例?答案設置為“是”“否”。
調查研究由經過項目組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協助進行。調查采用問卷星線上發(fā)放問卷,調查對象匿名填寫。經調查員仔細核對數據,對重要項目明顯缺失、漏項、存在明顯邏輯錯誤、答題時間<5 min的問卷進行剔除,以保證問卷信息完整性及準確性。根據公式
(1)
計算樣本量約為197份,考慮到10%無效問卷,應發(fā)放至少220份。最終共發(fā)放問卷395份,回收問卷390份,有效問卷38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7%。
本研究收集381名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PCCM分級等情況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GOLD的總體閱讀率為90.3%(344/381),不同PCCM分級的肺科醫(yī)生在“是否閱讀過GOLD”“ICS適應證的學習”“ICS適應證的思考”上存在差異(H=31.786,P<0.001;H=12.164,P=0.016;H=16.242,P=0.003)。所屬單位的PCCM分級越高,其閱讀過GOLD并思考過ICS適應證的比例越高(P<0.05),見表2。
表2 不同PCCM分級的肺科醫(yī)生對GOLD熟悉程度和ICS適應證的學習及思考情況[n(%)]
肺科醫(yī)生在病房對各項指征的參考得分均高于門診(P<0.001),見表3。在門診和病房工作情況下,針對各項指征參考得分進行兩兩比較,在門診工作中EOS的參考得分最低(P<0.001),在病房工作中EOS與反復肺炎發(fā)生史的參考得分低于其他3項指征(P<0.001)。
表3 肺科醫(yī)生對各項指征參考得分情況
在對慢阻肺患者使用ICS時,所屬單位的PCCM分級越高,肺科醫(yī)生遵循GOLD參考EOS的程度越高(P<0.05),見表4。本次問卷調查顯示,肺科醫(yī)生中67.5%(257/381)不清楚我國EOS<100/μL的慢阻肺患者比例,72.7%(277/381)不清楚我國EOS>300/μL的慢阻肺患者比例。
表4 不同PCCM分級的肺科醫(yī)生對EOS的依從情況[n(%)]
在門診工作中,未詢問相關指征的原因以“門診問診時間短”最多,見圖1。在病房工作中,未詢問哮喘史、急性加重病史、反復肺炎發(fā)生史的理由以“病房事務多,忘記詢問”最常見,見圖2。未開具EOS相關檢查的原因見圖3。
圖1 門診未詢問相關指征的原因
圖2 病房未詢問相關指征的原因
圖3 門診及病房未開具EOS相關檢查的原因
本研究發(fā)現,重慶地區(qū)肺科醫(yī)生對ICS適應證的學習和思考較少,而所屬單位PCCM分級越高,其閱讀過GOLD并思考過ICS適應證的比例越高,說明PCCM規(guī)范化建設有利于學習規(guī)范化診療,推動均質化醫(yī)療的發(fā)展。除PCCM規(guī)范化建設的示范單位,其余單位的肺科醫(yī)生均有超過一半比例未認真思考過ICS適應證,提示部分對GOLD的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不能將指南推薦的“最佳建議”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而慢阻肺作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基層防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13],應加強GOLD在年輕一線醫(yī)生群體、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基層醫(yī)院的深度學習與宣傳。
本研究顯示,肺科醫(yī)生并不完全參考GOLD推薦的ICS適應證。在病房工作時,其各項指征的參考得分均高于門診,這可能與病房問診時間更加充裕、住院患者依從度更高有關。多項觀察性研究發(fā)現,多地ICS處方未遵循GOLD,我國也存在ICS使用不當的情況[14-17]。ICS使用不當的原因:(1)GOLD中有關ICS適應證的參考文獻絕大多數來自國外人群研究[10],缺少來自我國慢阻肺患者的臨床研究數據,需注意其與我國臨床實際情況不符。(2)ICS使用不當與傳統醫(yī)學以個人經驗為主的診療習慣相關。現代醫(yī)學診療方法逐漸向循證醫(yī)學轉變,其建議根據最新、有效和適當的證據做出臨床決定。因此加強GOLD的推廣十分重要。(3)診療過程中存在問診時間過短,患者配合度較差等原因,導致醫(yī)生參考GOLD的比例下降。本研究針對肺科醫(yī)生不能完全依從GOLD選擇ICS的原因進行了調查,“門診問診時間短”是最常提及的原因,這與目前肺科醫(yī)生工作量較大,醫(yī)療資源分配不均相關。同時,部分醫(yī)生選擇“不知道需要詢問”,可見其對GOLD認識不足,存在問診遺漏的問題。如果要加大慢阻肺的防治力度,就要在改善資源配置和服務能力的同時加強GOLD學習,使診療更有針對性,避免資源浪費。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科醫(yī)生EOS的參考得分明顯低于其他指征,急性加重病史參考得分最高,相對EOS水平,急性加重病史與ICS的使用更加相關,這與2020年美國胸科協會擬定的慢阻肺用藥指南建議[18]相吻合。
除了對GOLD學習不深入外,EOS能否指導ICS的使用也頗具爭議。首先,定義慢阻肺患者EOS高低的最佳數值和單位尚未統一,目前GOLD選擇參考EOS絕對計數,但仍有大量研究以相對計數為分界值展開,而EOS閾值劃定可能還與種族、流域及分界值有關[19]。CAI等[20]發(fā)現由于遺傳傾向或生活方式因素,毛利人/太平洋地區(qū)慢阻肺患者(主要分布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有更高的血EOS計數水平。GOLD推薦的EOS的截斷值下限(100/μL)來自對3項隨機對照試驗的事后分析[21-24],其建模的數據來自美國、歐洲、南美洲等多地患者。而上限(300/μL)則來自諾華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25]。此外,2%也曾作為EOS的截斷值應用于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危險分層[26],國內研究通過比對2%與3%作為分界值預測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風險,初步證明3%作為閾值預測慢阻肺急性加重風險的合理性[27]。本研究發(fā)現,在不開具EOS相關檢查的原因中,除了患者不愿抽血和門診查檢查不便外,近40%的肺科醫(yī)生選擇了“慢阻肺合并EOS升高者少”和“血EOS數據波動大,穩(wěn)定性差”。一項奧地利人群隊列研究提示,血EOS受吸煙、特應性、代謝綜合征等因素的影響[28]。亦有研究指出,血EOS水平在患者運動或口服激素后降低[29-30],這減少了血EOS作為生物標志物的穩(wěn)定性。有觀察性研究顯示,血EOS水平在整個慢阻肺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明顯的變化,因此單次測量可能不是評估ICS的可靠指標[31],血EOS的穩(wěn)定性尚需更多研究加以驗證,因此不少醫(yī)生對于EOS作為評估和指導慢阻肺患者應用ICS的指標持保守態(tài)度。肺科醫(yī)生中67.5%(257/381)不清楚我國EOS<100/μL的慢阻肺患者比例,72.7%(277/381)不清楚我國EOS>300/μL的慢阻肺患者比例。當前我國缺乏EOS指導肺科醫(yī)生使用ICS的相關研究,且慢阻肺群體EOS水平尚無清晰數據,因此需開展進一步研究,以論證EOS水平作為指導我國肺科醫(yī)生使用ICS治療慢阻肺的可行性及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重慶地區(qū)肺科醫(yī)生對ICS適應證的認知和依從度不高,PCCM分級未達示范單位的比例較高。應積極推進PCCM規(guī)范化建設。EOS作為GOLD推薦的指征,是否能指導ICS在我國慢阻肺人群的應用,目前尚存在爭議,有待于開展大樣本量調查研究,明確EOS的分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