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祝,劉明遠
(汶上縣人民醫(yī)院心胸外科,山東濟寧 272501)
肋骨骨折屬于多發(fā)的胸部損傷,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1-2]。肋骨骨折后,患者以疼痛、呼吸困難為典型癥狀,部分患者還會伴發(fā)氣胸、連枷胸等情況,進而給患者的身心健康構成眾多影響。針對肋骨骨折患者,既往臨床多采用外固定的措施治療,雖然存在創(chuàng)傷小、操作便捷等優(yōu)點,但其難以改善胸壁塌陷,會導致患者的肺順應性降低,影響恢復,難以達到臨床預期[3-4]。近年,伴隨外科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切開復位內固定逐漸應用于肋骨骨折的臨床治療中。切開復位內固定能夠有效恢復胸廓平穩(wěn)性,復位骨折斷端的解剖形態(tài),促進骨折愈合?;诖耍狙芯窟x取2017 年1月—2022 年9 月該院收治的82 例肋骨骨折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此類患者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2 例肋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X 線等檢查確診;(2)伴有胸痛、呼吸困難等表現;(3)患者具有較為優(yōu)良的依從性;(4)患者對本試驗知曉,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存在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4)伴有手術相關禁忌癥者;(5)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6)合并傳染性疾病者;(7)認知障礙,難以正常溝通。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 例,兩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傳統(tǒng)外固定治療:患者入院后均行心電監(jiān)護與生命體征監(jiān)測,按患者骨折情況,給予經胸帶實施加壓包扎及固定包扎;然后行吸氧、抗炎、鎮(zhèn)痛等常規(guī)處理。
1.2.2 觀察組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取仰臥位,全麻,于患者胸部骨折處做一切口,按骨折數目決定切口長度;顯現骨折斷端后,剝離骨膜,牽拉復位,以鈦鋼板固定架固定于骨折斷端,若合并血胸則于肋間放入吸引器去除胸腔內積血;置管引流,縫合切口,術畢。
兩組均隨訪至術后3 個月。
(1)圍術期指標:主要包括下床活動、住院與骨折愈合時間。(2)肺通氣功能:術前、術后3 個月,以肺功能檢測儀(CareFusion Germany 234 GmbH,國械注進20152210628,型號:MasterScreen)檢測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氣量(MVV)。(3)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5]評估,時間為術前、術后3 個月,量表共4 個維度,74 個條目,各維度總分均100 分,分數越高越好。(4)并發(fā)癥:主要為延遲愈合、氣胸、肺不張等。
選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達,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下床活動、住院、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d]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d]
術前,兩組FEV1、FVC、MVV 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FEV1、FVC、MVV 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通氣功能比較()
表3 兩組肺通氣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
術前,兩組GQOLI-74 內各維度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GQOLI-74 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GQOLI-74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GQOLI-74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肋骨骨折為臨床常見的胸外科骨折,常表現為局部疼痛、呼吸受限。肋骨骨折屬于外傷性疾病,主要是因直接或間接的暴力作用于肋骨所致,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6-7]。近年,隨著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肋骨骨折的患病人數急劇增長。肋骨骨折的發(fā)生會造成胸壁軟化與反常呼吸,繼而對患者正常的呼吸、生理功能構成較多干擾,導致雙側胸腔壓力不均勻,產生縱膈擺動,最終損害心血管的循環(huán)功能[8-9]。同時,骨折斷端的錯位,還會對肋間血管、肺臟構成損害,進而引起血、氣胸等狀況。因此,對肋骨骨折患者行積極的治療,對于確保其身心健康、改善預后意義重大。
針對肋骨骨折患者,既往臨床常采取外固定措施治療,雖能緩解患者反常呼吸,減輕疼痛癥狀,但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較長,且并發(fā)癥較多,加之外固定的外形通常較大,會影響患者的穿衣、如廁等日常行為,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成為臨床的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下床活動、住院、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的FEV1、FVC、MVV均大于對照組,GQOLI-74 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切開復位內固定在肋骨骨折患者中效果顯著,可加快患者術后恢復,促進肺通氣功能恢復與骨折愈合,改善其生活質量,且并發(fā)癥較少。分析原因認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是按照患者的具體骨折情況選擇適當的內固定材料對骨折斷端進行固定,能夠即刻消除患者的反常呼吸,減輕骨折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生理功能的不良影響,加快患者術后恢復,進而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促進骨折愈合[10]。同時,切開復位內固定可維持肋骨恢復的完整性,由此改善胸部塌陷,恢復肺臟、胸廓的順應性,最終恢復肺通氣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另外,患者在內固定后無需胸帶包扎,呼吸運動不受限,術后胸痛顯著緩解,可自行咳嗽排痰,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但需注意的是,本試驗尚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干擾本試驗結果的精準性。因此,臨床需持續(xù)完備試驗設計,增加樣本量,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究,進一步證實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肋骨骨折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內固定在肋骨骨折患者治療中作用明顯,患者術后可更早下床活動,可加速患者肺通氣功能改善,促進骨折愈合,改善生活質量,且并發(fā)癥較少,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大力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