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考試院 趙義賓
情境化試題在評價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雙減”政策實施后的首次中考,2022 年河北語文中考試卷在情境化試題的命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任務,多樣化呈現(xiàn)其語文素養(yǎng)。
本套試卷閱讀題,閱讀材料開篇是一段關于“塞罕壩”的文字,介紹了塞罕壩護衛(wèi)京津的重要生態(tài)價值,描寫了塞罕壩風光如畫的四季,還贊揚了三代育林人用青春和汗水書寫的人力奇跡。學生閱讀這段優(yōu)美的文字,既能受到三代育林人勞動精神的感染,又得以增進愛河北、愛中國的情感,涵養(yǎng)家國情懷。
記敘文閱讀選取的是河北作家李春雷的短篇報告文學《尋找“紅衣姐”》,這篇作品不僅歌頌了“紅衣姐”馮歡娣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還贊揚了她善良樸實、勤勞節(jié)儉、堅韌樂觀的優(yōu)秀品質,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正能量的滋養(yǎng)。
古代詩歌閱讀選取的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學生從中可以感悟到兩位詩人關注民生、心憂天下的濟世情懷。名著閱讀試題選取了《西游記》中的兩個段落,讓學生增強了對“單絲不線,孤掌難鳴”的理解和感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現(xiàn)實意義。
本考卷作文命題采用了“引導式”的命題形式,有較大的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能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利于引發(fā)其道德思考,抒發(fā)真情實感。
試卷第3 題,從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手稿叢編》中選取兩組魯迅修改句子的實例,讓學生體會修改稿比原稿好在哪里,考查學生在比較中欣賞語言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這道題打破了長期以來只是直接考查語病辨識與修改的框架,增設了對語言鑒賞能力的考查。魯迅是我們學習修改文章的楷模,試題選取魯迅修改文章的實例,情境創(chuàng)設考慮到了典型性。此外,所選的例句選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兩篇課文,學生都很熟悉,而且《藤野先生》課后的“積累拓展”第四題設問方式與試卷中設問方式完全相同。這道題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性”的命題原則。
試卷第4 題,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你”所在的班級開展“尋找最美對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一位同學抄錄了一副對聯(lián),風調雨順年年豐稔,國泰民安歲歲祥和。其情境圍繞“對聯(lián)”設置,既與真實的校園學習生活相符,又可引導學生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此試題設計了三個任務:用部首檢字法查字典;結合語境理解詞義;為對聯(lián)補寫橫批。三個任務分別考查學生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的能力,對課標推薦篇目《岳陽樓記》的識記、理解,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
三個任務分別對應三個具體的小情境,這三個小情境承接題干中的大情境,自然引出,完整構建出學習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過程,問題呈現(xiàn)具有階梯性,讓考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其思考,因而價值含量較高。
第21 題,通過兩段摘錄文字設置了學科認知情境,讓學生由此探究關于“回目”這一語文學科本體的相關問題,達到學而究之的目的。這道題意在提示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重視回目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也讓學生認識到回目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這道題看似平常,實則具有思維含金量。解答這道題,考生既要關注名著的內容,也要關注回目的語言形式,試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探究性。
情境化試題的情境類型依據與學生生活影響直接程度的不同,分為社會生活、文藝作品、學科本體三類。其中,文藝作品兼顧了語文的思想性和審美性,其經典篇章、語句能讓學生在試題情境中獲得美的熏陶,實現(xiàn)試題美育功能。
試卷第1 題的語料描寫了塞罕壩風光如畫的四季美景,內涵豐富、文字優(yōu)美;試卷第2 題名句名篇默寫題的三篇語料分別來自朱光潛的《談文學》、蔣勛的《蔣勛說唐詩》以及季羨林的《大覺寺》,雖然都很短小,但內蘊豐富,文質兼美。
試卷第13 題要求考生從《紫藤蘿瀑布》和《陋室銘》兩篇課文結尾中任選其一,簡要分析結尾的“余味余音”。兩篇課文結尾分別是:“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薄翱鬃釉疲汉温校俊边@題考查學生的高階審美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體味適當留白、開啟讀者想象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在提高藝術品味的前提下,河北中考語文試卷中的文藝作品情境重視選取與學生生活、課程、學習經驗緊密相關的情景材料,使試題的美育功能得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