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暉 岳雨哲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59)
在英語中,定語的使用非常頻繁,介詞短語、不定式(短語)、分詞(短語)、形容詞、副詞、各類從句、定語種類繁多,但是在中文中,定語的種類就相對較少,并且漢語的定語一般前置,而英語的定語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 翻譯時,十分容易產(chǎn)生用多個“的”字的現(xiàn)象。 “的”字是一個虛字,只有語法意義,而能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又極其復雜,分析起來是不容易的[1]。 一般情況下,“的”字附在一些詞語或詞組之后,構成形容詞性單位和名詞性單位,文章著重討論構成形容詞性單位的“的”字,這種用法也是最常見的,與英語中表示所有關系的介詞“of”類似。 當它用于人稱代詞之后時,則與英語中的“'s”相似。 此外,英語中存在許多定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最常見的定語從句的意義非常廣泛,活躍程度很高,而且數(shù)量很大,英語句子的拓展呈現(xiàn)LR(Left-Right)線性延伸式,句尾是開放的[2],因此,英語中也有許多“從句套從句”的現(xiàn)象。 而漢語中定語位置固定,在英譯漢的實際過程中,從字面上很容易導致使用多個“的”一以貫之的現(xiàn)象,這其實是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 漢語中定語雖然位置固定,但形式靈活,形容詞、數(shù)量詞、名詞、代詞,各種動詞或詞組都能擔任定語,所以這種多個“的”并行的譯法雖然不一定就是錯譯,但是讀者讀起來往往有沉重冗余之感,應予以改善。
針對英漢兩種語言的這種差異,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解決辦法,在這里筆者采用了葉子南先生在?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中的基本翻譯方法來解決不同的“的”字并行問題,包括解包袱法、詞性轉換法、增刪重復法、反面著筆法和分合移位法[3]。
例1:The question of what abilities are required for using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is the modern realization of my concern many years ago about the language abilities my students needed to participate in labspeak.
譯文:參與實驗室語言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語言能力,多年以前,我在面對我的學生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而在網(wǎng)絡上使用英語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則是對這個問題的新認識。
在此例中,包含有介詞“of”、從句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my”帶來的“的”,因此,“the modern realization of my concern”意思為“我所關注的問題的新認識”,如果按照這意思來處理翻譯行文,意思雖對,但是習慣上有些拖沓之感,譯者在對整句話的翻譯中,使用合并拆分法將其拆分為了幾個短句子,用“這個問題”來指代“我所關注的問題”使譯文通順流暢。
例2:In view of these observations about effects of technology, Rassool argues that the construc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eeds to include the idea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es into play in the meaning making process:
譯文:考慮到這些對科技影響力所做的觀察,拉蘇爾認為,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將信息科技在意義創(chuàng)造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思想考慮在內。
在例2 中,在此例中,是由介詞“about”和“of”產(chǎn)生的“的”,那么在這里,使用名詞化的方法來處理“effects of technology”,將其譯為“科技影響力”則比較符合中文慣用說法,不至于使讀者感覺拗口。例2 中后面陳述“Rassool”的看法時則是英語中典型的“從句套從句”的表達,在這里“的”字主要來自從句修飾部分,“后一個‘that’引導的修飾成分整個的修飾前一個‘that’后面的‘the construc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個定語從句意為“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將“idea”考慮在內,而這種“idea”指的是“信息科技能在意義創(chuàng)造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idea”,即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考慮要信息科技能在意義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思想。 在這里將“include the idea”譯為隱含有被動意思的“將……考慮在內”,并且使用增刪重復法去掉“construc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中的修飾“的”。
例3:In fact, current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framed in a way that allows for, or actually requires, a conceptualization that includes contexts in wh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as a topic, an interlocutor, or a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譯文:事實上,現(xiàn)在的交際能力理論某種程度上建構在允許,或者事實上是要求,能使信息技術像一個話題、一個對話者,或者是一種交流的載體一樣被使用的環(huán)境成為概念化的一部分。
例3 同樣是一個“從句套從句”結構,其句子結構主干為“a way that allows for that a conceptualization that includes contexts in which”,此例中主要處理的是由從句修飾部分帶來的“的”,面對如此復雜的修飾成分,譯者需要抽絲剝繭般地先理清其中各個修飾部分的邏輯關系。 用解包袱法來理清邏輯,先看“includes contexts in wh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as a topic, an interlocutor, or a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在這里還要注意句子中多個并列的指代,意為“能使信息技術像一個話題、一個對話者,或者是一種交流的載體一樣被使用的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應該被包含在“a conceptualization”之中,最后這個“conceptualization”被“a way”所“allows for”,那么三重修飾成分就被理清了,從相反的方向來逐步擴充這個句子,從“要求‘環(huán)境’成為‘概念化’的‘方式’”擴充到“‘要求信息技術能像一個話題、一個對話者,或者是一種交流載體那樣被使用的環(huán)境成為概念化的方式’”。 這樣的邏輯順序中,修飾成分十分冗長,而中文是很少使用這樣冗長的修飾成分,為了避免讀者讀起來太過冗長,將“includes”譯為“使……成為……的一部分”,用主動譯為被動的辦法來將句子斷為前后兩層,最后再拆分為小句,去除原句子的厚重感。
例4: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pragmatist,they document the actual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hanges affecting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they affect the English language, methods for its study, tasks for language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譯文:從實用主義者的角度來看,它們的記錄真實地反映了那些影響著英語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上的變化,因為它們影響了英語語言、研究方法、語言學習任務、評估與調研。
例4 中有多個形容詞一起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即actual、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共同修飾changes,如果只是形容詞并列出現(xiàn)也很好處理,就像漢語中那樣,直接使用逗號隔開即可,但是在這個長句子中,“changes”實際上還有后置的定語“affecting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并且緊接著又連著because 連接的原因狀語從句。 因此在這里顯然無法將所有的枝干部分全部翻譯進來,那樣的話就會變成“它們的記錄了那些真實的影響英語教學的真實的理論上和實際上的變化”,因此在這里,譯者使用分合移位法,將“actual”提取出來單獨拆分,并使用詞性轉換法將其譯為副詞,增譯“反映”一詞,將其譯為“他們的記錄真實地反映了那些影響英語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上的變化”,盡管還有3 個“的”字,但在整體上,可讀性已經(jīng)大大增強。
例5:“...with increasing use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much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 of the stability of print has already been lost, along with central ‘ gatekeeping’ agents such as editors and publishers who maintain consistent, standardized forms of language,” Graddol's vision of the loss of standards seems at least somewhat overstated. Even though many more authors are succeeding in getting their own unedited ideolect in print on the Web,keepers of the standards seem unlikely to be shaken by what many consider “bad language” (Andersson &Trudgill 1990)[4].
譯文:“隨著電子通信的日益使用,印刷品對社會和文化的穩(wěn)定作用已經(jīng)消失,同樣消失的還有那些維護一貫語言標準形式的編輯和出版商。”盡管越來越多的作者得以將他們那未經(jīng)編輯的思想發(fā)布在網(wǎng)絡上,很多人認為的“劣等語言”似乎也很難動搖那些標準的維護者。 (安德魯森和特魯吉爾,1990)
在例5 中,既有因形容詞“consistent”和“standardized”并列產(chǎn)生的“的”,也有因介詞短語“standardized forms of language”產(chǎn)生的“的”字。 在這里使用增刪重復法去掉前兩個“的”。 例5 中的“their own unedited ideolect in print on the Web”“their”“own”“unedited”、在這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后面兩個形容詞連用,造成“他們的自己的未經(jīng)編輯的思想印刷在網(wǎng)絡上”在此處也是使用增刪重復法刪去“own”一詞。
例6:Technology-mediated L2 learning tasks are discussed more extensively in Chapters 2 and 3, but they are introduced here as comprised of two types of tasks that teachers can construct for their students.
譯文: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更加廣泛地討論了以技術介導的第二語言學習任務,但在這里可以介紹一下,它們是兩種類型任務的組合,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這些任務。
在例6 中:介詞“of”和that 定語從句中定語修飾帶來的“的”字,在翻譯這個句子時,不能簡單地做增刪重復或者是詞性轉換,因為翻譯不是簡單的考慮字對字的翻譯,在例6 中,有but 引導的并列句,并且前后兩個并列部分中都有被動結構“are discussed”和“are introduced”,除了“的”的翻譯以外,需要先用反面著筆法,將“tasks are discussed more extensively in Chapters 2 and 3”譯為“第二章和第三章更廣泛地討論了”,而“but they are introduced here as comprised of two types of tasks that teachers can construct for their students”則在反面著筆以后還要使用分和移位法,將其譯為“在這里可以介紹一下,它們是兩種不同類型任務的組合,教師們可以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這些任務”,如此一來,無需刻意處理,在拆分中,句子結構改變,原來作修飾成分的介詞和從句結構也消解了。
在英語中,為了傳遞復雜信息,經(jīng)常使用長句、復合句、并列句、介詞短語、不定式短語等,這會從意義上致使英譯漢中出現(xiàn)很多“的”。 而漢語中由于定語位置固定但定語使用方式靈活,多個“的”連用在漢語中并不常見,為了避免這種“的”字的濫用、誤用和超量使用,筆者在總結了學術文本英譯漢的翻譯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通常這些“的”用于翻譯介詞短語、并列形容詞、長定語和各類從句,在翻譯中,要注意使用增減重復法和詞性轉換法,來刪除多余的“的”字,另外,還要結合具體語境,在理清句子邏輯關系的基礎上,適當使用分和移位法、反面著筆法來使譯文自然、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