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丹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雕塑造型是塑造作品的形體空間和體量關系。在裝置藝術與雕塑課程中,我們要將雕塑造型能力置于首位,將裝置藝術的科技感、互動性、社會性、思想性、觀念性、多元性等融入其中,創(chuàng)作出具有雕塑造型的裝置藝術作品。教師在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要指導學生完成藝術作品,還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使其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
裝置藝術源于60 年代,也被稱為“環(huán)境藝術”。裝置藝術可以更直接地將創(chuàng)作者的想法轉化為藝術作品,其展覽場地、展覽手法、創(chuàng)作方式等不受限制,參與者的觀展體驗方式也不受限制。傳統(tǒng)裝置意義下最早的裝置藝術作品是克萊因1958 年創(chuàng)作的《虛空》,白色的展廳空空蕩蕩,觀眾置身其中。裝置藝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首先將電視、錄像、投影等新興科學技術相關聯,其次采用實物表現抽象思維并將創(chuàng)作重點轉向社會、政治、女權、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最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視和錄像被廣泛使用,作品題材涉及環(huán)保、和平等。裝置藝術是創(chuàng)作者結合自身思想、思考方式的藝術性展示方式,將社會話題、新科技、多媒介結合應用,進行藝術呈現。
展覽場地上擺放的任何一件物品都具有其意義,是整組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更多考慮到作品的思想性、觀念性,以及作品的設計思考來源于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語境、時空,需要通過哪些制作,將思想、觀點、觀念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裝置藝術注重作品參與感的設計,將互動感、視覺感、觸摸感作為作品表現的一部分。
作品創(chuàng)作需要相關材料、媒介,任何材料、任何媒介、任何形式都可以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進行應用。同時,所選擇的材料、媒介應是無可取代的,具有唯一性、指示性。裝置藝術是更加多元性的藝術呈現方式,其將聲能、光能、動能、觸感、嗅覺、表演性、參與感、新科技、新媒介等多元內容融合進作品中,使作品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思想性、社會性、參與互動性。
雕塑是占據一定空間的造型藝術,是量感的藝術,即雕塑家根據創(chuàng)意構思、想要表現的主題,選擇相對應的工具,對材料進行加法或減法的形體塑造,呈現出體量感、藝術性的立體空間效果。在制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感、修養(yǎng)、學識用個性化藝術性創(chuàng)作手法對作品進行塑造。塑造主題以反映歷史、社會生活、內心情感等為主,是著重塑造表現對象形體的空間藝術。
雕塑是造型藝術,需要對原有的材料進行藝術加工。雕塑作品使用的材料以石頭、木、金屬、陶、泥、石膏、玻璃等為主,它們都是可視化、可觸化、可塑化的,有著不同肌理、色澤、質感的材料。
雕塑在表現手法上分為圓雕和浮雕。圓雕作品是未經過壓縮處理,對物象進行刻畫塑造,可進行360 度全方位觀看的雕塑作品。浮雕作品進行了壓縮處理,適合正面觀賞,它的輪廓線近似繪畫,作品多以場景性的刻畫塑造為主。雕塑創(chuàng)作表現對象多以人物、動物、想象生物、抽象形體等為主,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呈現方式,具有形體空間變化的造型藝術。其制作步驟大致分為,首先確定表現的主題(主題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確定作品構圖(這個階段不是一簇而就的,是經過反復錘煉而成的),之后進入雕塑語言藝術塑造階段(這個階段是最漫長的,需要不斷推敲,呈現出自己最滿意的雕塑作品),隨后是材質轉換、翻置、上色,最后是安裝,拍照。
雕塑創(chuàng)作中使用的工具有雕塑刀、木棒、榔頭、電鏈鋸、角磨機、電焊機等,因為制作加工的材料不同,塑造對象的形體不同,所以要使用與之對應的加工工具,并且要做到用對工具,巧用工具,活用工具。工具的使用推動了作品制作的進度,工具的加工制作痕跡保留在作品上,也是雕塑表現手法的一種方式。有了工具的加入,雕塑作品會更加精美完整。
雕塑的想法構思以直接呈現的具象、寫意、抽象為主要表現形式。裝置藝術的想法構思以社會事件、個人思想觀念、現成品的應用、科技技術、新媒介等融合介入方式為主要表現形式。從想法構思開始,創(chuàng)作者就要打破彼此之間固守的刻板印象,在雕塑造型的設計構思基礎上,加入裝置藝術表現形式特點,將想法進行擴充、深化,增加原有的以造型為主要想法的材質感、互動性、思想性、科技感和視覺感。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需要一定的材料,而在材料的選擇應用上,創(chuàng)作者可以選擇以塑造出形體的材料為主。手工制作的加入能凸顯出作者的造型能力,豐富作品的內涵,增加作品的可讀性。裝置藝術大多用現成品作為主要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作品來表述、傳遞藝術家個人情感,以及觀念上的思想性。裝置藝術中現成品的應用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們在選擇現成品時,如果將其作為主要表現對象,需要對其進行加工、分解、拆分、組合、改造、重建、重構,進行再加工創(chuàng)作,消解其原本意義,賦予其更多的思想性。這樣作品在原有造型上就有著多樣性的藝術呈現,作品中現成品與新材料的結合能使創(chuàng)作者在思想碰撞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思考。
雕塑在呈現方式上,是以單體(一件,一組,或多組)的空間藝術呈現方式,以塑造表現物體形象為主。雕塑是可以360 度全方位觀看的立體性的造型藝術,需要用工具對材料進行塑造,使其成為形體空間藝術。其在呈現方式上沒有裝置藝術那么多元,可以直接看出想要表現的內容及思想,有著自身獨特的造型藝術魅力。裝置藝術不受材料、場地、環(huán)境、表現形式的限制,常通過各種形式、樣式、新媒體呈現出來。
裝置藝術與雕塑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習者創(chuàng)作出具有雕塑造型能力的裝置藝術作品,應用裝置藝術的表現語言,凸顯雕塑專業(yè)造型能力,進而突出雕塑造型藝術表現的多樣性。教師需要結合以造型創(chuàng)作為主的藝術呈現方式,使學生在理解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原理的基礎上進行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
在裝置藝術與雕塑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從雕塑造型出發(fā),融合動能、光能、科技感、互動性等內容。加入的內容要符合作品的主題表現,不能強行加入。加入的動能、聲能、新媒介的內容,有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簡短的學習掌握的,有的是需要尋找專業(yè)的科技團隊、加工制作團隊配合完成,目的是更好、更完整地呈現出作品。在作品呈現方式上具有創(chuàng)意性造型、科技感結合的作品。
在裝置藝術與雕塑理論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要想創(chuàng)作出具有裝置意義下體現雕塑造型能力的藝術作品,就要在想法構思上體現出一定的造型能力,與此同時,需要在作品呈現方式上設計出與作品相吻合的,具有互動性、科技感、跨界感的想法。創(chuàng)作方式有以下幾種:(1)在原有作品造型表面上進行匹配材料的融合呈現;(2)用材料直接做造型,再加入具有科技感、互動性的內容;(3)用材料直接塑造作品,在整組作品呈現構思上進行新材料、新形式的融合。學生要明白作品中材料性能的改變、功能的改變,能在原物之上創(chuàng)作出、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思想性、視覺性的新作品。在新型材料的選擇應用上,一定要先了解它的可塑性是什么,如何根據材料進行造型塑造,如何應用材料將我們的想法制作成立體的藝術作品,在材料的選擇使用上要做到材料與作品的造型、思想相結合。
在裝置藝術與雕塑課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創(chuàng)作的雕塑作品的尺寸需要大一些,因為裝置藝術作品的尺寸都是很龐大的。作品尺寸的增加,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一種挑戰(zhàn),他們需要從開始構思就對作品尺寸進行思考:我要如何構思創(chuàng)作出一件大尺寸的作品,根據作品的尺寸及整體構思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場地進行展示。對于創(chuàng)作草圖的繪制可以從裝置的三要素——場地、情感、材料著手,根據場地來確定草稿和材料;也可以從自身的情感喜好入手,找到想要表現的方向,進行畫稿創(chuàng)作,要敢想、敢畫;還可以從喜歡的材料入手,根據材料的物理屬性、情感屬性著手進行畫稿創(chuàng)作,敢于發(fā)現嘗試新材料。
教師在裝置藝術與雕塑課程教學中,要告訴學生先繪制出體現自身雕塑造型能力并且結合裝置表現方式的創(chuàng)作草圖。在創(chuàng)作草圖繪制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信任性對話,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引發(fā)學生作品創(chuàng)作的更多延展性,不斷完善學生的想法構思。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人格、性格和思維方式。他們的生命體驗各不相同,所關注的社會、自身點不同,想要表現的方式也不同。教師要靜下心來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讓其放下戒備,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想法。師生的互相信任是課堂成功的關鍵,能促使學生創(chuàng)作出更加具有思想性、創(chuàng)意性、新穎性、完整性的作品。
創(chuàng)作草圖確定之后,教師就要鼓勵學生開始正式創(chuàng)作。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遠處觀望,發(fā)現學生有問題時及時上前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入創(chuàng)作步驟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會因作品制作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制作到位或想不出解決的方法,沒有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而失去創(chuàng)作信心,增加創(chuàng)作壓力。對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相關指導,使其解決制作問題,并幫助學生進行心理建設,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學生,或許預計不到自己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是正常的,教師一定要及時發(fā)現并控制學生作品中的不符合變量,以及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引發(fā)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幫助他們解決,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創(chuàng)作信心受到打擊。來自教師的肯定和鼓勵能使學生增強創(chuàng)作信心,減輕創(chuàng)作壓力,從而高質量、高品質地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
有些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考慮到布展,邊創(chuàng)作邊布置,同時考慮到作品與參觀者的互動性,以及作品的最佳擺放位置。有的學生則是在作品單體制作完進行組裝之后開始布展。作品的布展是尤為重要的,我們往往認為一件作品從開始動手制作到完成,這件作品就算完成了。其實不然,作品的單體完成并非真正的完成。作品在做完之后,需要進行精心布置,而精心布置的作品能散發(fā)出更強大的能量,營造出表現作品的意境氛圍,更加凸顯作品的可視性、思想性。在布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精心設計,營造出作品的氛圍、氣場、場域,突出作品的展示效果,以及作品的思想性、創(chuàng)新性、藝術性。展覽布置中的任何一個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都是需要經過周密、精心設計策劃的,在作品展示上要有更具新穎性、互動性、視覺性的呈現方式。
總之,裝置藝術與雕塑課程的重點在于充分體現作品中的雕塑造型表現力,以雕塑造型為主要表現方式,融合裝置藝術的表現特點。學生可應用已經學會掌握的雕塑造型方法,進行形體空間塑造表現,結合裝置藝術呈現方式的多元化屬性,應用新穎化材料,加入新媒介,進而擴充雕塑的邊界,在作品具有造型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作品的互動感、思想性、科技感,打破原有的雕塑邊界,創(chuàng)作出多元性和具有雕塑造型感的裝置藝術作品,認識、了解到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樣式是更加多樣性、多元化、跨界性的綜合性藝術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