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軍
公民道德素養(yǎng)作為公民必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不局限于狹義的道德,指的是一個好公民在政治、法治、道德和人格上必須具備的認知、觀念和行為。公民道德素養(yǎng)包括公民品格、國家認同、法治觀念、公共道德、公共精神(另文論述)。公民道德素養(yǎng)是如何生成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強化教育引導、實踐生成、制度保障,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1]。結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根據(jù)道德發(fā)展和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筆者提出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機制,即價值引領、主體自覺、交往實踐、公共生活、良善制度,其中,價值引領是為公民道德素養(yǎng)定向,主體自覺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動力,交往實踐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關鍵,公共生活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根基,良善制度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保障。五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構成一個有機系統(tǒng),共同促進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生成。
道德不是自然素質,是社會素質,尤其是帶有價值取向的社會素質,帶有社會性、價值性。對于公民道德而言,不僅要體現(xiàn)道德的社會性,還要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觀?,F(xiàn)代社會,公民是國家的公民,認同國家,就必須認同國家的主流價值觀,否則難以成為該國的公民。公民道德素質的形成,首先要有一個價值引領,使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符合人的社會性,符合國家主流價值觀,這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形成的前提。我們的教育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因此,公民道德素養(yǎng)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離開了這一價值引導,公民道德素養(yǎng)就陷入抽象的道德形式之中。每個公民都是國家公民,公民道德素養(yǎng)必須反映國家的要求,這是公民道德不同于一般的人的道德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我國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主要強調以下方面的價值引導:
第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2](2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包括“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其中,“十四個堅持”與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對公民政治認同提出要求,“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20)。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求堅持集體主義精神,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皥猿稚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更是明確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23)?!皥猿秩伺c自然和諧共生”,確立了生態(tài)文明道德,要求“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23-24)?!皥猿滞苿訕嫿ㄈ祟惷\共同體”,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新安全觀”,“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2](25)。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道德是調節(jié)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為最高理想。因此,我國公民道德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產(chǎn)主義道德。共產(chǎn)主義道德是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為全人類服務的道德,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堅持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統(tǒng)一,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主人翁態(tài)度自覺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chǎn)主義道德的實質是真正的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的體現(xiàn),是崇尚真正平等、自由以及權利和義務相統(tǒng)一的道德,是真正的全人類道德[3](1-6)。
第三,堅持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42)。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以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領道德追求。新時代公民必須把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tǒng)一起來,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之中[1]。
第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人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2](4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每個公民修身的基本準則,也是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共同的精神追求。2014 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保?]作為個人的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每個公民提出了道德要求,引導人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作為國家的德、社會的德,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共同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國家、社會、公民方向之德,是匯聚引領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公民道德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關于公民道德素養(yǎng)是如何形成的,有內發(fā)論和外鑠論之爭。內發(fā)論強調自然善端的展開,外鑠論強調外在的灌輸、后天的影響。在我國傳統(tǒng)德育思想中,外鑠論傾向比較明顯,這直接影響了對德育的認識。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對德育的解釋就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保?](59)倫理學界也這樣認識道德教育:“所謂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為使人們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要求,并按其價值標準處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系統(tǒng)的道德影響的活動?!保?](277)中國教育傳統(tǒng)的“上所施,下所效”,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動性。
20 世紀90 年代,隨著主體教育在我國的興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重視。有學者提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積極參與的互動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個方面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7](129)。這一定義,雖依然強調社會的要求,但已認識到了學生作為主體在道德教育中的能動作用。沿著這一方向,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現(xiàn)代德育應該是“主體—發(fā)展性德育”。“‘主體一發(fā)展性’的德育活動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動地自主建構思想道德的對象性活動;是在教育者的組織領導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活動,是教育者的啟發(fā)、引導、指導與受教育者的認知、體驗、踐行的互動,是教育者的價值導向與受教育者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的活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相互教育與自我教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活動?!保?](13)以上定義改變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被動地位,突顯了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
從社會塑造到主體自覺,既是道德對人之本性的回歸,也是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的反映。道德教育必須喚醒主體道德自覺,引導學生的主體道德建構。
第一,確立以人為本的道德觀,使道德回歸成“人”的原點。社會塑造論的道德觀,把道德視為社會規(guī)范,維護社會的秩序。這種道德是外在于人的社會存在。道德與倫理不同,倫理是社會的規(guī)范,道德是主體的自覺。為什么人需要道德,而動物不需要道德?這是因為動物是本能地生存,人是有意義地存在。人要過有意義的生活,美善是人生活之必需,也是“成為一個人”的必然要求。只有按照道德的方式,一個人才能成為人。離開了道德,人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不成其為人。道德是成人之道,是人走上“成人之道”的應有之義[9](170-171)。認識到道德的原點是人,道德教育就必須回歸人、回歸成“人”之道。
第二,確立人在道德生成中的主體地位。人的發(fā)展,無論是身體的成長,還是精神的成長,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在這個意義上,人是自我成長的主體、自己發(fā)展的主體。道德尤其是公民道德,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既要符合人自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還必須符合社會對公民的道德期待和要求。所以,公民道德是一定社會或國家對公民的社會性要求。社會要求轉化為公民自身的道德,就必須使社會的要求成為個體的期望、個體的需求,把社會對公民發(fā)展的要求轉化為人自身發(fā)展的矛盾。道德教育理論研究表明,個體品德的發(fā)展是在其內部矛盾的運動過程中實現(xiàn)的,內部矛盾是品德發(fā)展的動力[10](274)。只有當社會的道德要求為受教育者所接受,成為受教育者的需要,并與其已有的道德發(fā)展水平構成個體品德發(fā)展的內部矛盾,才能成為個體道德發(fā)展的動力。道德素養(yǎng)的生成不是一個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而是促進個體品德發(fā)展內部矛盾解決、建構主體道德的過程。
第三,喚醒道德超越性,建構更有意義的生活。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兩個“我”:一個是“現(xiàn)實的我”,一個是“可能的我”,前者代表我的實然狀態(tài),后者代表我的理想追求。人的發(fā)展就是人不斷超越實然的我,追求理想的我,表現(xiàn)為人的超越性。超越性內在于人,是人的本性。道德教育就是要喚醒人的道德超越性,使人在自我超越中生成、發(fā)展,朝著更高的目標,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是因社會要求而“被迫”有道德,而是因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覺”追尋道德。人有道德不是因怕違背道德而被懲罰,而是因為自己內心有美善的追求。人之自我超越就是對既有生活意義的超越,“人是在追尋和實現(xiàn)更有價值的生活活動中,超越原有的生活觀念和態(tài)度,生成新的生活意義,改變生活的樣態(tài)和生活的方式,從而實現(xiàn)人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9](184)。
公民道德素養(yǎng)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實踐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機制。實踐性是人的基本屬性,道德是實踐性智慧,道德在實踐中生成,也在實踐中表現(xiàn)。
實踐性是人的基本屬性。當談到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時,馬克思指出,“一當人開始生產(chǎn)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11](147)。對于動物來說,它只能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但對于人來說,它能夠有意識地改變環(huán)境,使環(huán)境為人需要,建構人類的生活。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能夠生產(chǎn)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所以,馬克思在談到人的類本質時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1](56)。動物只有本能,沒有實踐。實踐是人有意識的活動,人在實踐中證明自身,也在實踐中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新的自己。馬克思批判舊唯物主義不是把人當作實踐去理解[11](137)。人是實踐的存在,實踐造就了人,人的一切屬性都源于人的實踐,實踐性是人的基本屬性[12](21)。我們常說的“做人”就是通過“做”,在“做”中成為“人”。人不僅要有意識,更要通過實踐將意識表現(xiàn)出來。沒有實踐的行動表現(xiàn),只有思想上的認知、意識,恐怕就是盲動。亞里士多德早就認識到:“一個人的實現(xiàn)活動怎樣,他的品質也就怎樣。所以,我們應當重視實現(xiàn)活動的性質。”[13](37)我們通過做有道德的事情,成為有道德的人。道德是自己在“做”中成長出來的。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139)。社會關系不是先驗的、預成的,而是人的交往實踐建構的產(chǎn)物。人選擇了自己的交往對象,在實踐中建構自己的交往關系,形成了自己的社會生活。因此,“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1](139)。道德是人的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節(jié)人與人交往關系的需要。道德產(chǎn)生于實踐,是一種實踐性智慧。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通過教導而發(fā)生和發(fā)展,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養(yǎng)成[13](35)。一個人通過做公正的事情,成為公正的人;一個做公正事情的人,才顯示其公正的品質。
實踐對于道德來說,具有本源的意義。道德意識、道德自覺、道德認知都源于道德實踐,是道德實踐、道德生活的反映。“道德、道德的意義不是預先確定了,放在那里等待著人去學習,去掌握的,它是在生活中展開的,是由實踐來揭示的……道德的學習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進行,道德學習者不能是一個靜觀的凝視者,必須是一個行動的實踐者?!保?](249)學習道德的目的不在于認識和掌握道德規(guī)范的知識,而在于建構和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由于道德是通過實踐生成的,所以,實踐活動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形式。2001 年印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是新形勢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14](7)。2019 年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1]。公民道德是公共道德,公共性是公共道德的核心。所以,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于公共交往。公共交往是以公共性為旨歸的交往活動。在公共交往中,交往主體不再是以“個人”的身份進入公共社會,而是以“公民”的身份進入其中。個體作為公民意識到自身所享有的公民權利以及所應當承擔的公民責任,意識到自身作為公共社會的成員所應當去完成的公民使命[15](9)。公共交往的過程是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基于公共規(guī)則,通過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形成重疊共識的過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必須通過公共交往,培育公民的公共道德、公共理性和社會責任感。結合各國公民道德教育實踐,在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實踐養(yǎng)成上,應該特別強調以下形式:
第一,有序參與。公民有消極公民和積極公民之別。消極公民只強調維護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消極對待公共事務;積極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擔當社會責任。我國公民教育培養(yǎng)積極公民。積極公民就是要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公民社會是民主、法治的社會,因此,公民的有序參與必須遵紀守規(guī),依規(guī)依法,按照民主程序,遵守公共規(guī)則,公正行事、依法辦事。在有序參與中,培養(yǎng)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法治、公平意識。
第二,公共參與。公共參與也被有些學者稱為公民參與,是指公民基于對共同利益和價值的認同對公共事務提供建議、意見或直接從事具體活動的行為[16](45)。從性質上看,公共參與要符合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從形式上看,公共參與指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古希臘的城邦民主被稱為“大樹底下的民主”,就是因為每個公民都能積極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管理。當然,隨著人口的增多,民族國家不可能人人都直接參與國家的政治管理,于是,改為通過代表大會制度選舉產(chǎn)生的公民代表,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因此,需要健全和完善公民參與制度,保證公民的參與,多渠道為公民參與提供保障。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過程的人民民主”,全過程民主要求“我們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xié)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發(fā)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17](37)。凡是有公共利益存在的地方,都應該有公民參與。公民參與是公民作為共同體成員積極而有序地參與公共決策、公共治理、維護公共利益的政治行為。
第三,志愿服務。如果說公民參與是維護公民個人權利的話,那么,志愿服務是則服務于他人。公民強調在公共事務中維護個人的權利,但不能忽視對他人的關心、幫助,否則,就不可能有公共利益的存在。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強調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高度重視志愿者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倡導社會文明新風,帶頭學雷鋒,積極參加志愿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保?8]《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深入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實踐的重要途徑。2023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習雷鋒活動做出重要批示強調,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不斷發(fā)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jīng)常,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19]。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可以把學校教育與社區(qū)服務結合起來,開展服務性學習和志愿服務。在志愿服務和服務性學習中,應該學會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和生活是一體兩面,實踐是生活的展示,生活是實踐的結果。公民道德素養(yǎng)在實踐中生成,也就是在生活中生成。實踐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機制,生活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根基。
第一,生活是道德的根基。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先驗的存在,也不是自然發(fā)生的本能,道德是在生產(chǎn)勞動基礎上生成的,源于人的生活需要?!暗赖碌漠a(chǎn)生是由于人類的需要,由于認識到以合作的和有意義的方式共同生活的重要性?!薄皥允氐赖略瓌t,能使人們盡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富有意義?!保?0](30)人的生活是社會的生活,是人與人的交往生活,也是有意義的生活。道德是人的生活需要,人的生活蘊含著道德的要求。魯潔教授指出:“道德源自于生活,內在于生活,是生活的解釋和目的系統(tǒng)。”[9](18)道德植根于生活、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存在形態(tài),道德是生活的魂靈。近代以來,教育知識化、課程化,使道德教育脫離了生活,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新世紀我國學者提出了回歸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建立在生活基礎上,構建生活論德育,使道德教育基于生活、通過生活,過一種道德的生活,使道德教育找到了生長的根基。
第二,公共生活是公民道德的根基。生活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分。私人生活形塑的是私民和私人道德,公共生活形塑的是公民和公民道德。公民之“公”,就在于公民必須過一種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人們在公共領域中,通過參與公共事務而形成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共同生活?!保?1](28)公共生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公開性。公開性是面向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進入,對所有人開放。沒有公開,生活就變成部分人的特殊生活,而非公共生活。所以,公共生活是面向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生活,不排斥任何人。二是多元性。公共生活不是所有人同質性的、劃一的生活,同質性、劃一性泯滅了人的多樣性、獨特性,公共生活面向每個人,保持個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同時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三是交往性。公共生活是共同體的成員,通過理性的交往活動建構起來的。交往性是公共生活生成的實踐機制。沒有交往,沒有共同利益,就不可能有公共生活。四是平等性。公共生活的交往是多元主體間的民主、平等的交往。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關系,也是契約關系,它以契約維持公民之間的民主、平等關系。五是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質屬性,是不同主體通過對話、協(xié)商而達成的“重疊共識”。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不是整體的“一”,而是“多”中的“一”,是一個復合整體。
第三,“過”一種公共生活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根本。生活不是靜態(tài)的、現(xiàn)成的,是動態(tài)的、建構的,生活是“過”出來的,實踐性是生活的本質。社會生活的實踐性表明,生活是人的主動建構,是人有目的社會實踐。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就是在人與人的交往實踐中,通過公民參與,過一種公共生活,形成公民道德素養(yǎng)。“實踐”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關鍵。公民過一種公共生活,就是在實踐中養(yǎng)成公民道德素養(yǎng)。公民有序參與、公共參與、志愿服務等都是公民“過”公共生活的重要形式。
道德的生成依靠人的道德自覺,但僅有道德自覺是不夠的,道德素養(yǎng)生成需要制度的保障?!爸贫仁且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保?2](3)制度不同于道德自覺,制度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制性和約束性。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保?3](333)人性是復雜的,不只有善,還可能有惡。僅靠自覺為善,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因此,道德生成需要制度的支撐保障[24](51)。2001 年印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設“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14](8)。《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明確要求“發(fā)揮制度保障作用”。就發(fā)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而言,新時代主要強調以下方面:
第一,強化法治建設。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倫理道德色彩,德治是我國國家治理的優(yōu)勢和傳統(tǒng)。新世紀以來,我們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道德與法治作為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雖有不同,但相互促進。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實施有賴于道德滋養(yǎng),道德的踐行離不開法律保障。《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發(fā)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環(huán)節(jié)都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推動道德的法律化,及時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推動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志愿服務、勤勞節(jié)儉、孝老愛親、保護生態(tài)等方面的立法工作[1]。把法治體現(xiàn)在道德建設中,引導人們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確保道德的底線。
第二,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公民參政議政的重要制度。沒有民主制度的保障,沒有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民道德。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制度。黨的二十大提出,“發(fā)展全過程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17](37)。全過程的民主體現(xiàn)在公民生活各個方面,體現(xiàn)在國家治理的全過程,是全員參與的民主。因此,實施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全面發(fā)展協(xié)商民主,積極發(fā)展基層民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
第三,發(fā)揮社會規(guī)范的引導約束作用。社會道德規(guī)范是公民社會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對公民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引和約束作用?!缎聲r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業(yè)規(guī)章制度,修訂完善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突出體現(xiàn)自身特點的道德規(guī)范,更好發(fā)揮規(guī)范、調節(jié)、評價人們言行舉止的作用[1]。各項事關人民生活的規(guī)章制度,從制定到執(zhí)行,都要充分考慮制度倫理,彰顯制度的倫理性、道德性。一個好的制度,一定是符合倫理、道德的制度。正如羅爾斯所說,“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25](3)。因此,制度必須充分體現(xiàn)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要加強對制度道德風險和道德效果的評估,及時糾正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實現(xiàn)政策目標和道德導向的有機統(tǒng)一。
第四,開展道德失范的有效治理。道德建設既要靠道德自覺,積極倡導,也要靠有效治理。因為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復雜、艱難的過程,在建設過程中會出現(xiàn)道德失范現(xiàn)象,為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生成帶來不良影響。對這些道德失范問題,必須運用經(jīng)濟、法律、技術、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jiān)督等各種手段,組織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有力懲治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1],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輿論的譴責。建立懲戒失德行為常態(tài)化機制,同時發(fā)揮模范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良好社會風氣。
對于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生成來說,上述五個方面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構建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生成機制,需要做到綜合施策,協(xié)同育人,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第一,堅持公民道德自覺與社會價值引導相結合。道德自覺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根本動力,但如果把道德自覺看作公民的道德自我,就可能引發(fā)道德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偏離了公民道德的內涵。公民作為社會成員、國家成員的身份,決定了公民道德承載著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公民道德自覺不能脫離社會和國家的要求,必須符合社會和國家的主流價值觀,這就需要做到公民個體的道德自覺與社會主流價值引導的統(tǒng)一,以社會核心價值引導公民道德發(fā)展的方向,使之成為國家的公民、社會的公民。
第二,堅持教育引導和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公民道德需要教育,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主陣地,教學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體現(xiàn)在課程、教學、管理、文化等各環(huán)節(jié),但學校教育因專注課程、課堂和知識,也有局限性。公民道德在生活中、在實踐中生成,因此,必須強化實踐養(yǎng)成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把教育引導和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以教育為引導,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提高道德實踐能力,促進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合一。
第三,堅持積極倡導與有效治理并舉。公民道德素養(yǎng)培育要堅持目標導向,積極倡導共產(chǎn)主義道德,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培養(yǎng)公民高尚的道德品格。但公民道德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培育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會阻礙公民道德的形成。面對這些問題,必須加強治理,發(fā)揮制度的約束和懲戒作用。法治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國是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公民道德建設堅持德治與法治有機統(tǒng)一,發(fā)揮法治對公民道德素養(yǎng)生成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第四,堅持家校社結合,形成全場域的公民道德教育合力。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全面性、全域性,要統(tǒng)籌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學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堅持立德樹人,發(fā)揮課程、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起點,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fā)揮家庭在公民個體道德形成中的奠基作用。重視社會對公民道德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既要發(fā)揮先進模范的引導作用,營造積極正派的輿論環(huán)境,又要加強對社會道德失范和環(huán)境的治理。在重視現(xiàn)實社會道德教育和道德治理的同時,也要加強網(wǎng)絡道德建設,開展數(shù)字公民和網(wǎng)絡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的數(shù)字素養(yǎng),培養(yǎng)網(wǎng)絡公民的理性能力、判斷能力和和負責任態(tài)度,以建構文明的網(wǎng)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