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預測”能力。與同單元其他幾篇偏向于“預測”策略運用的課文不同,《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更側重于“預測”策略的習得。教學這一課時,筆者充分考慮學情,打破常規(guī),通過巧引故事、聚焦文本、拓展閱讀,讓學生認識、學習、運用“預測”這一策略,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巧引故事,認識預測
“預測不在于結果是否正確,參與預測的過程本身就是充滿樂趣的”。這一對“預測”的認識,應是單元教學伊始就根植于學生內(nèi)心的。教學導入階段,筆者便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只小兔子去釣魚。第一天沒有釣到魚,它奇怪地問:“魚兒你怎么不上鉤?”第二天沒有釣到魚,它又奇怪地問:“魚兒你怎么不上鉤?”第三天還沒有釣到魚,它說:“……”故事講到這,筆者故作停頓,學生脫口而出——“魚兒你怎么不上鉤?”接下來,筆者繼續(xù)講:就在這時,突然一條魚冒出水面,說:“……”筆者再次停頓,學生紛紛依據(jù)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做出預測,雖內(nèi)容不同,但氛圍活躍。最后,筆者揭曉故事的結局——魚兒說:“你還敢問我,你看看你用的什么魚餌?下次別再用胡蘿卜了!”
故事講完,學生哈哈大笑,筆者順勢引導:“剛才,我們不僅是故事的傾聽者,也是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我們借助故事的前文情節(jié)對故事后面的發(fā)展進行合理預測,有時候我們猜對了,有時候我們沒猜對,但這些都不重要,預測本身就充滿了樂趣?!惫P者用這樣一個詼諧有趣的故事,既幫助了學生初步感知預測,又能引導學生體會預測的樂趣。
二、聚焦文本,學會預測
1.矛盾導入,整體預測
故事中最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部分是什么呢?是情節(jié)中的“矛盾”。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筆者先拋出問題:“這是一座怎樣的老屋?”學生通過分析“活了一百多歲”“窗戶變成黑窟窿”“門板也破了洞”“很久很久沒人住”等細節(jié),很快得出結論,老屋很“老”。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再讀課題,繼續(xù)發(fā)問:“這樣的一座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呢?”如此一來,“矛盾”就體現(xiàn)出來了。通過整體預測,學生猜想老屋一直不倒的原因,說出自己的猜測依據(jù)。
2.關注細節(jié),隨文預測
課文講述了老屋與小貓、老母雞、小蜘蛛之間的故事,反復手法的運用使每個情節(ji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關注到這一點后,筆者將對比閱讀引入教學,帶領學生先閱讀小貓、老母雞與老屋對話的情節(jié),梳理、完成表1內(nèi)容。
為了讓課堂的預測更真實有效,筆者將課文刪減前的內(nèi)容引入課堂,為學生設置懸念——“在這個故事的原文中,在小蜘蛛找老屋前,還有一個小動物也來找老屋,咱們猜測一下:來的是哪個小動物?它來干嗎呢?你的依據(jù)是什么?”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小烏龜、小燕子、小鹿、小松鼠……大森林里的小動物都來了,這些小動物都不約而同地來請老屋幫忙,希望老屋能再站一會兒。他們有的根據(jù)前文情節(jié)預測,有的根據(jù)旁批插圖預測,還有的根據(jù)課文題目預測……真實的體驗帶來了直觀的收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預測的方法。
3.結合旁批,總結方法
“文中有幾處旁批是其他學生讀文章時的預測,你認為他們預測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在此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結合批注,在小組討論交流中總結了每個批注的預測依據(jù)(見表2)。
據(jù)此,筆者帶領學生梳理、歸納“預測”的基本方法:如根據(jù)文中的線索預測,題目、開頭、插圖等都可供預測;根據(jù)個人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常識預測;根據(jù)先前閱讀的經(jīng)驗(文章結構等)預測。
三、拓展閱讀,遷移方法
學生習得預測方法后,教師還要通過有效的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合理遷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課拓展閱讀選用的文本是《施舍的樹》,文中講述了一個男孩和一棵樹的故事,充滿深意。在與學生一起讀了文章開頭幾個段落之后,筆者為學生留下懸念,出示了預測學習單,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完成。學生依據(jù)文章標題、前文情節(jié)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做出了精彩的預測。雖然很多學生的預測與原文并不相同,但合情合理且充滿著感動與溫情。
預測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閱讀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預測的方法,才能借助思維活動更好地閱讀。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桂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