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也許沒長3只眼睛,但沒有人會愿意吃它們的肉!”英國廣播公司(BBC)科學頻道作者諾亞·利奇寫道。一篇發(fā)表在美國《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雜志上的研究報告稱,放射性沉降物正在改變生態(tài)系統(tǒng)。
美國《紐約時報》駐德國記者克里斯托弗·舒茨報道稱,一個研究團隊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叢林中的野豬身上發(fā)現了大量放射性物質。檢測結果出乎意料,首席研究員喬治·施坦因豪森教授和同事們起初都認為檢測出了問題?!斑@不可能。這是不可能的!”施坦因豪森回憶說,面對檢測結果,他的同事發(fā)出了這樣的驚呼。
研究團隊與獵人展開合作,從德國南部各地采集野豬肉,然后用伽馬探測器測量樣本中的銫含量,結果發(fā)現,在48份肉類樣本中,88%的樣本放射性銫含量超過了德國對食品中銫含量的規(guī)定限值。為確定銫的來源,研究團隊用質譜儀比較了樣本中銫-135和銫-137的比率。此前的研究表明,比率高來源于核武器爆炸,比率低來源于核反應堆。據英國天空電視臺報道,該團隊最終確定,核武器試驗造成的污染占到10%至68%。這些實驗大多發(fā)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如今依然令野生動物身上保持高輻射量,這令研究團隊震驚。
研究人員指出,銫存在于很多遷徙動物中,它們攜帶的放射性水平通常會漸漸下降。然而,野豬卻長期保持著高劑量的銫-135,這可能與它們的食性有關:來自核試驗的銫污染了土壤,儲存在松露等真菌中。喜食真菌的野豬將它們從土壤中刨出來,結果將放射性物質一并攝入體內。攜帶放射性物質的野豬不只在歐洲活躍,日本的核事故區(qū)域也生活著大量野豬。研究人員的這一新發(fā)現,無疑會增加對核輻射危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擔憂。(據中青網9.16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