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東
場景再現(xiàn):
鏡頭一:夜深了,手機鈴聲突然響起,張老師一下被驚醒……
鏡頭二:“老師,我有個事兒……”放下電話,張老師想,這個電話是誰打的呢?
鏡頭三:張老師:“對,對,另外……”“嘟……嘟……”的聲音傳來,對方已經(jīng)把電話掛斷了。
豆苗兒們,這幾個給張老師打電話的人通信禮儀做得都不夠好,你知道為什么嗎?讓我們先從古代的通信禮儀說起……
古人用寫信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你知道這里藏著哪些禮儀,其中又有哪些留用至今嗎?
魏晉時期,開始有了規(guī)定書信格式的“書儀”。一封書信主要包括: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愿語、署名。雙方身份、年齡不同,各部分的具體用語也有明顯區(qū)別,不能弄錯,否則就會有失禮儀。
稱謂語就是對收信方的稱呼,對象不同稱呼也不同。
提稱語是在稱謂語后面,對收信人特定的敬詞,常用的有“尊鑒(師長)”“膝下(父母)”“足下(平輩)”等,以示尊敬和禮貌。現(xiàn)代書信中,這個提稱語或省略,或換成了先生(女士)、同志等稱謂,或以職務(wù)相稱,有時也在稱謂語之前加個表達敬意或情感的定語,如“尊敬的”“親愛的”等等。
思慕語??醋置嫖覀兙湍懿碌剑@是表達思念、仰慕的話。就是在開始說正事之前,簡略表達情感,營造良好氣氛。
正文是書信的主體,遣詞造句要恭敬謙遜。
祝愿語。寫完正文,往往要按規(guī)定的格式送上祝福的話。如“敬頌鈞安”“順頌大安”等。其中留用至今,最常用的是“此致敬禮”。
署名,就是在文末寫上自己的名字,往往需要表明與收信人的關(guān)系。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已經(jīng)從常見的書信變成了電話、微信、電子郵件等更加快捷的方式。雖然一些禮節(jié)已簡化,但“自謙而敬人”的原則和基本的通信禮儀沒有變。比如在本文開篇給張老師打電話的場景中,幾個人沒有做到“盡量不在休息時間打擾別人”“電話接通后要自報家門”“交談完畢,要等長輩先掛斷電話”。此外,通話開始和結(jié)束時應(yīng)當(dāng)說“您好”和“再見”,通話過程中要使用敬稱和謙稱,語氣也要禮貌親切……了解并掌握了這些禮儀,不管通信方式怎樣變化,你都能做一個懂禮儀、會溝通、受歡迎的小豆苗兒!
通信禮儀歌
通電話,看時間,擾人休息心不安,
撥通先把尊稱喚,真誠問候放在前。
自我介紹不能忘,說聲再見再掛斷。
話語簡短不啰嗦,口齒清晰不閑談。
微信來往莫隨便,音頻視頻別貿(mào)然。
通信禮儀記心間,知禮懂禮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