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超
在敘事的過程中,幼兒需要推測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這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同時,幼兒在敘事的過程中需要掌握正確使用評價性語言表達觀點和想法的技巧,這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目前,對于幼兒敘事能力的評估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教師大多從敘事結構、敘事順序和敘事觀點這三個維度對幼兒的敘事能力進行評價并打分。其中,敘事觀點是教師從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等角度出發(fā)對幼兒的敘事能力進行評估。
幼兒心理理論是幼兒認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出的一種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同伴互動和交往能力發(fā)展。在幼兒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其心理理論的發(fā)展除了能幫助幼兒理解復雜的人際關系,提高幼兒的元認知能力,還能促進幼兒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幼兒的心理理論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fā)展。其中,四歲是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是幼兒心理理論發(fā)展的敏感期,這意味著這一時期的幼兒可以更好地讀懂和領悟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
幼兒敘事的過程就是表達自己對故事和人物看法的過程,與心理理論關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認識和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幼兒就必須積累一定的知識,而敘事則是幼兒獲得相關知識與經(jīng)驗的有效途徑?;诖?,筆者以江蘇省昆山市某公立幼兒園中的幼兒為觀察對象,運用測驗法,探討幼兒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的關系。
一、幼兒敘事觀點與心理
理論的結構性觀察
(一)幼兒敘事觀點的發(fā)展水平
圖畫書是圖書的一種,沒有文字的束縛,主要通過連續(xù)性的圖畫表達故事情節(jié),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邏輯性,易于幼兒理解。幼兒在翻閱圖畫書、運用語言敘事的過程中,會逐漸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但部分教師的繪本閱讀教學只是停留在表面,忽略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不夠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敘事能力,更沒有深入了解幼兒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的相關關系,無法體現(xiàn)幼兒敘事在幼兒發(fā)展中的教育價值。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在敘事的過程中獲得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筆者對觀察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追蹤觀察。經(jīng)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敘事觀點的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其中心智結構和修飾這兩個維度提高的幅度非常明顯。
在觀察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詞語表示自己的情緒,如“大青蛙討厭它”。在幼兒敘事觀點的評價維度中,心智結構和修飾的平均分皆比其他維度的平均分高,且幼兒在敘事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只運用一種詞匯類型,有時甚至一句話就包含了多種詞匯類型。這句話中對敘事觀點的評價維度也有多種,如“小狗和小烏龜都很喜歡小青蛙”,這句話中既有表示情緒狀態(tài)的詞語“喜歡”,又有表示程度的副詞“很”,在敘事觀點的評價維度中,這句話既有心智結構的維度,又有修飾的維度。一般來說,幼兒使用的詞匯類型越豐富,使用詞匯的頻率越高,表示幼兒的敘事能力越強。在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與中班幼兒相比,大班幼兒在敘事的過程中更容易出現(xiàn)一些高級詞匯,如中班幼兒使用“大青蛙不喜歡小青蛙”表達自己的敘事觀點,而大班幼兒則使用“大青蛙嫉妒小青蛙”表達自己的敘事觀點,出現(xiàn)了高級詞匯“嫉妒”。因此,就總體而言,幼兒在大班時期的敘事水平有了顯著性提高。
(二)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特點
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顯著的提高,且大部分中班幼兒心理理論就有一定的發(fā)展,能夠較好地理解多種欲望。到了大班后,幼兒心理理論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對錯誤觀念有了一定的理解,這與以往的觀察結果相符合。此外,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年齡的增長就是影響幼兒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的眾多因素之一。
(三)幼兒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的相關關系
筆者通過追蹤觀察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中班時期還是在大班時期,幼兒的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都呈顯著的正相關,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的相關性隨之增強。其中,中班幼兒敘事觀點中“修飾”子維度下的“副詞”與心理理論中的“錯誤信念”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擬聲詞”與心理理論中的“知識獲取”也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到了大班,幼兒“修飾”子維度下的“副詞”和“擬聲詞”都與心理理論中的“知識獲取”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分析幼兒的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情況時,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敘事觀點中的“修飾”與心理理論中的“知識獲取”的得分都有顯著性的提高。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語言能力與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存在密切的關系,敘事觀點作為語言能力發(fā)展的一部分,也應與心理理論存在關系。而筆者的觀察則證實了幼兒的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此外,由于幼兒的敘事觀點和心理理論受共變因素的影響,即幼兒的詞匯認知水平對幼兒的敘事觀點和心理理論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所以,為了避免詞匯認知水平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筆者在相關測驗中控制了這一變量,從而更加準確地得出了幼兒的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一結論。同時,筆者觀察了某位教師的教學,也印證了筆者觀察所得的結論。以下是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我們怎樣游戲”這一活動中,這位教師先帶領幼兒觀看了故事《孔融讓梨》的動畫講解,然后提出“孔融是個什么樣的孩子?”“類似情況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嗎?”“當你謙讓別人時,他們心中會怎么想?”等問題,并鼓勵幼兒自由討論。在幼兒討論結束后,這位教師鼓勵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自由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并在游戲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筆者和這位教師細致地觀察了幼兒的表現(xiàn),認真傾聽了幼兒的表達,發(fā)現(xiàn)相較于其他幼兒,一些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幼兒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并能明確表達自己對孔融的理解,解讀孔融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在游戲過程中也會謙讓他人、主動分享。
二、對教師的三點建議
(一)重視幼兒的敘事
根據(jù)幼兒的敘事情況,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情況,還可以判斷幼兒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解讀是否正確。因此,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應該重視幼兒的每一次閱讀和表達,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敘事氛圍,引導幼兒一頁一頁地翻閱并仔細觀察繪本內容,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達對故事內容的感受和想法。同時,教師和家長應該對幼兒的敘事有所回應,讓幼兒受到鼓舞并真正地表達自我,以了解其真實的敘事水平。但每一名幼兒的發(fā)展速度不同,其敘事的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需要理性地對待幼兒的敘事觀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的敘事能力。
(二)關注幼兒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
在追蹤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梢?,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和家長應時刻關注幼兒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但不能操之過急。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采用晨間談話等方式,與幼兒談論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的話題。同時,教師和家長之間要緊密聯(lián)系和合作,方便彼此了解幼兒的相關情況,為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了解幼兒敘事觀點的發(fā)展特點
在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同一幼兒在敘事觀點中各個維度的表現(xiàn)情況不一樣,如有的幼兒在心智結構和修飾上有很好的發(fā)展,但對于強調等語言的使用能力相對較弱。對此,教師可以在幼兒的接受能力范圍內給予幼兒合適的指導,平時多與幼兒溝通,使用一些幼兒理解但使用較少的詞語,讓幼兒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增加詞匯量。簡單來說,教師應了解幼兒敘事觀點各個維度的發(fā)展特點,并在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中為幼兒的下一步發(fā)展做好最優(yōu)打算。
結語
經(jīng)過觀察,筆者在結果上證明了幼兒的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有顯著性的正相關關系,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次觀察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教師在對幼兒的敘事觀點進行評分的過程中難免會帶有主觀判斷。盡管在評分前,筆者對相關教師進行了培訓,在評分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調整,盡最大努力取得觀察信度的一致性,但依舊不可避免教師評分的主觀性。其次,在觀察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幼兒在大班時期的敘事能力比在中班時期要退步很大。同時,盡管筆者控制了幼兒的詞匯認知水平這一變量,但家庭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等因素也會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最后,由于觀察時間和實驗精力有限,筆者未能對其他幼兒園的幼兒進行相關測驗和評分,因此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全面。在未來觀察中,筆者會在此領域做進一步的觀察,考慮不同園所和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以全面了解幼兒敘事觀點與心理理論的相關關系。
(作者單位:昆山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