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年國產青春片迎來轉型期,從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典型的純愛青春,逐漸走向以《嘉年華》為突出表現(xiàn)的殘酷青春。劇中主人公不再演繹青春中跌跌撞撞的懵懂愛情,而是揭開青春男女的傷疤,從個人、社會、家庭方面闡釋另類青春,涉及諸多令人震驚的刑事案件,借此展示了處于青春期的男女的無畏抵抗和意志成長。成長敘事誕生于啟蒙運動時期,一般以年輕人作為主人公,展現(xiàn)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和主體意識生成過程,主要出現(xiàn)在文學性文本中,如小說、敘事詩、劇本等。作為探查青年群體的放大鏡,轉型后的國產青春片以更風格化的手法闡釋青春的疼痛。青春片與犯罪片的結合成為此類殘酷青春的慣用類型。從犯罪學的觀點出發(fā),青少年犯罪是指13~25歲年齡段的青少年違反治安、實施犯罪、觸犯道德法律底線等不良行為。不同于一般犯罪片中血腥暴力的表現(xiàn)手法,青春犯罪題材更多利用場面調度和鏡頭語言,具有更加夢幻的表達,著重刻畫實施犯罪的青少年的心理世界和影響他們的社會外力,旨在反思犯罪背后存在的深刻社會問題。基于此,文章主要探究青春片成長敘事中的夢幻表達,以供參考。
關鍵詞:青春片;成長敘事;夢幻表達;《嘉年華》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03
1 青春片中成長敘事的流變
巴赫金說過:“在這類小說中,人物的形象并不是靜態(tài)的統(tǒng)一體,而是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主人公本身、性格在小說中成了變數(shù)。主人公本身的變化具有情節(jié)意義。小說敘述的中心在于人在外部環(huán)境中如何進行自我構建和自我確立?!卑秃战鹚傅娜嗽诮?jīng)歷外部的磨煉中構建自我,實際可以從個體的生理意義、社會文化含義、人的主體意識這三個方面出發(fā):一是個體生理身體的成熟,即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成長;二是社會文化規(guī)范對個體的二次塑造;三是自我主體性的生成而有意識地進行改造,并承擔相應的責任[1]。
以近十年國產青春片為例,2011—2014年有《狗十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青春派》《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被偷走的那五年》《中國合伙人》等,2015年有《左耳》《在最美的時候遇見你》《小時代4》《少年班》《梔子花開》《我的青春期》《陽光總在風雨后》等,2016年有《致青春》《誰的青春不迷?!贰镀咴屡c安生》《夢想合伙人》《泡沫之夏》等,2017年有《秘果》《青禾男高》《夏至未至》《少年巴比倫》等,2018年有《悲傷逆流成河》《后來的我們》《肆式青春》等,2019年有《少年的你》《過春天》《陽臺上》《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老師好》《大約在冬季》《小小的愿望》《雙生》等,2020年有《少女佳禾》《再見吧少年》《注定是你》等,2021年有《再見,少年》《盛夏未來》《八月未央》等,2022年有《老師來了》《我們的樣子像極了愛情》《漫長的告白》《一周的朋友》等。
由近十年青春片發(fā)展趨勢來看,早期青春片延續(xù)純愛風格,成長敘事停留在身體自然成長帶來的青春期悸動。同時,有《中國合伙人》“青春片+商戰(zhàn)”、《青禾男高》“青春+熱血”、《夏洛特煩惱》“青春+喜劇”等類型出現(xiàn)。
2017年,《嘉年華》的獲獎掀起另類青春的浪潮,在這一階段,主角完成身體上的自然成熟,轉而進入“自我”與“世界”的冒險。此后出現(xiàn)的《少年的你》《過春天》等通過“青春+犯罪”模式,揭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殘酷現(xiàn)實,表現(xiàn)成長冒險旅程中的壓抑和對抗。同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春+體育”模式。黨的十九大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速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體育強國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群體是民族復興的希望,在電影中被塑造成熱愛體育運動的青年形象,如《五個撲水的少年》中男子高中生組建花樣游泳隊,并為證明自己而不懈努力的故事。
《嘉年華》之后出現(xiàn)的殘酷青春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悲劇青春的內核,全片圍繞少年時期的某個悲劇性事件展開講述,主角往往因家庭或社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悲劇性格,從而造成最終的悲劇結局。此時的主人公已完成自我意識的重構,或融入社會,能主動承擔責任,或抗爭失敗,墮入犯罪的深淵。《少女佳禾》的男女主角在影片結尾成功完成了自我意識的重構,明白了原諒與被原諒同樣困難的道理,放棄復仇和憎恨,重新面對新的生活。
青春片涵蓋對生理成熟的沖動、與父母認知的對撞和對社會固有體制的不滿。他們不信任身邊的一切,在自己的世界里野蠻生長,也無法與自己和解,少男少女們站在成人與孩童的邊界猶豫徘徊,這一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自我同一性危機和角色混亂尤其值得關注。主體性完成構建之時,也是主人公成長之時。
2 掩蓋殘酷的夢幻
青春是一場美好而短暫的夢,脫去了愛情、友情、熱血奮斗的外衣后,還有隱藏在黑暗中的凝視與不可言說的創(chuàng)傷。青春犯罪題材多取材于社會熱點話題,由于犯罪主體是青少年,所以涉及許多敏感問題?!锻米颖┝Α分v述了偶合家庭中的少女遇到多年未見的生母,為追求母愛,試圖用與好友假綁架的方式償還母親欠下的大額貸款卻失手錯殺好友的故事,真實案件中,女兒為“救媽咪”受審長達8小時才招供的意志力令人咋舌?!渡倌甑哪恪芬孕@暴力為主題,揭示了主角陳念與其好友在暴力中隱忍然后爆發(fā)的故事?!渡倥押獭分v述了原諒與被原諒的故事,以雙主人公的共同成長為線索,展現(xiàn)被仇恨蒙蔽的剛烈少女如何完成自我救贖,探討了青少年世界中的復仇與犯罪。
2.1 隱喻——鏡子與我
青年無法與鏡中我達成認同,他們通常厭惡鏡中的自己,當自我與他者發(fā)生抗爭時,便分裂出另一個“我”。“長大成人”是每個青春男女用來擺脫束縛的希冀,也承受著成長的痛苦?!皣a青春電影日漸趨向于消費群體的青春經(jīng)驗,逆反與成長在同一敘事主體身上的兼容,令個性恣意,渴望自我表達與社會接納成為當今青春電影的情感主調?!钡L大也未必成人。在朋克、搖滾、快時尚文化的影響下,當代青年越來越具有反叛意識,這種浪潮每次都會更加洶涌地向現(xiàn)實翻滾而來,他們對未來充滿幻想,在成長中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非如自己想象一般,于是轉向執(zhí)拗的對抗,想要以微薄之力反抗固有社會體制[2]。
平靜下病態(tài)的家庭關系?!锻米颖┝Α分兄鹘撬嗟暮门笥疡R悅悅是一個面容姣好的少女,經(jīng)常拍攝商業(yè)平面廣告,但她的親生父親不能給她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甚至有些許暴力傾向。乖巧懂事的悅悅深受干爸干媽的喜愛,他們多次提出想要收養(yǎng)悅悅,但遭到其生父拒絕。在馬悅悅的生活中,能看到現(xiàn)有家庭對她的壓迫。在與水青、金熙等游玩后,生父聯(lián)系不到馬悅悅,正在殺魚的他對著砧板上的魚一頓亂砍,魚肉橫飛。接著馬悅悅在天橋上看見父親的身影,于是讓水青媽媽放她下車,她畏畏縮縮地看著迎面走來的父親,眼神閃躲,父親沒有說話,冷冷地看著女兒,接著便瘋狂地扇自己巴掌。對她來說,如果生父同意把撫養(yǎng)權交給干爸干媽一家,那反而是最好的結果。馬悅悅就像砧板上的魚,只要生父不放手,她就永遠得不到解脫。生父并沒有傷到馬悅悅一分一毫,但又無時無刻不在用刀剮著她的一分一毫,她在這靜默的暴力中壓抑地成長。
默默中傷的社會痛點。《嘉年華》中頻繁出現(xiàn)了20世紀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巨型沙灘雕像。影片開始時,小米還只是一個在酒店打工的黑戶,雕像完美無瑕,人們心中的女神保持著她最嫵媚的姿態(tài);影片中,小米被卷入兒童性侵案,夢露的雕像上被貼滿了大大小小的廣告紙,小米想要維護女神的純潔,氣憤地撕下廣告,可社會的痕跡怎么也撕不掉;到影片結尾時的一個夜晚,施工隊的工人對夢露的雕像進行破壞,電鋸從巨型雕像的腳部開始切割,接著被整體移開,夢露的美不復存在。此時的小米接受了健哥賣淫的提議,身穿白裙坐在恩客的房間里,拿出莉莉姐送她的禮物,戴上那對漂亮的藍色風車耳環(huán),決定逃離這個地方。小米騎著電動車在路上,巨型雕像與她擦肩而過,她望著曾經(jīng)完美無瑕的女神,雕像被破壞暗示著她最好年華的逝去,小米在此時完成了自我意志的成長。
固執(zhí)無畏的青年形象。少女佳禾在作文里寫到一頭勇敢沖出圍欄的倔強小牛,這頭小牛企圖以這種方式逃離被屠殺的命運。佳禾也是這頭小牛,因為媽媽的死,原本溫暖的家庭支離破碎,在她眼中,父親不僅酗酒,還很懦弱。每當佳禾質問父親為什么甘愿懦弱,得到的回答永遠是“大人的事你不懂”。佳禾與父親無法交流,以至于后來發(fā)現(xiàn)殺害母親的兇手提前出獄時沒有和父親商討,而是選擇獨自復仇。佳禾像小牛一樣依靠自己的判斷橫沖直撞,和殺母兇手于鐳近距離接觸后,佳禾想象自己用剃須刀劃破兇手的脖頸、親手將兇手推下高樓……最后,佳禾決定假裝溺水,當于鐳救她時,佳禾起身將于鐳狠狠按進水中,這頭小牛一直在倔強地為母親復仇,她不顧后果地反抗法律制度,差點將自己拉入犯罪的深淵。于鐳讓佳禾放棄犯罪,他深知少年犯的困境,不想要佳禾重蹈覆轍,就像教官教他的一樣,“原諒與被原諒同樣困難”。
被馴化的青春。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的主角李玩就是被馴化的結果。熱愛物理的李玩為她的小狗取了一個名字,叫“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走丟后,全家人都指責李玩的自私,大人不明白為什么一條狗值得人為它做那么大的犧牲。李玩要的是狗嗎?她要的是大人為自己的過錯道歉。他們找來一只相同品種的小狗,并且告訴李玩這就是愛因斯坦,李玩不接受,被父親以暴力鎮(zhèn)壓。父親象征著社會中父權至上的傳統(tǒng),他妄圖以父權的邏輯將原本屬于家長的錯誤轉嫁到李玩的不懂事、沒長大上。這是李玩第一次被馴化,她同意這個假冒的愛因斯坦留在家里。父親在施暴后又表現(xiàn)出一副同情的樣子,言語中多次暗示李玩長大了要越來越懂事,李玩默許這些暗示,她開始遵循父權的邏輯,與愛因斯坦愈發(fā)親近。在弟弟生日宴后,家人重男輕女的本性被徹底暴露出來,當她看到原本疼愛自己的爺爺奶奶越過自己爭相擁抱弟弟時,李玩好似一個局外人,姐姐堂堂知曉一切似地握住李玩的手,可見堂堂也曾經(jīng)歷過這一切。父權至上的家庭中沒有一個孩童的成長可以幸免,包括備受寵愛的弟弟,或許他不是李玩的角色,但也會走上父親的舊路,成為一個父權社會的施暴者。李玩對愛因斯坦充滿同情,當她得知狗狗因咬了弟弟被送去了狗肉鋪子時,發(fā)瘋一般尋找狗狗,最終卻在飯桌上吃下了一口狗肉。李玩完全被馴化了,就像愛因斯坦不能選擇自己被屠宰的命運一樣,李玩也屈服于被父權掌控的命運。影片中的狗狗映射著李玩的成長,一個受盡欺騙的青春,一個被社會規(guī)訓的青春。
2.2 浪漫——既定環(huán)境中的情感釋放
飽受壓抑的少年們?yōu)榱搜谏w不為人知的秘密,被迫找尋自我宣泄的空間。水青的母親第一次帶水青來到自己生活的舞蹈團時講述了當初在舞團的輝煌,鏡頭一轉,水青媽媽穿上漂亮的演出服,坐在道具秋千上貼近水青,她是那樣的耀眼,舞臺上的燈光照在水青媽媽身上,仿佛掩蓋了一切罪惡。實際上,缺位的這些年里,水青媽媽因為賭博欠債差點被剁掉小拇指,與黑道中人打交道毀了自己的清白。水青推開門看到那么光鮮亮麗的母親滿背的傷痕,她愣住了,“我能保護媽媽”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水青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母親悲慘的過去。導演用浪漫的轉場講述水青媽媽的舞蹈演員身份,這正是水青對自己媽媽的認知。在隧道的情節(jié)中,編劇嵌套了一個美好的傳說,賦予了這個隧道神秘色彩。四人在進入隧道前大聲說出自己的“遺愿”,并約定不能告訴第五個人。幾個少女在傳說的保護下講出了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揭示了每個人痛苦的過去。
《少年的你》中,劉北山和陳念相識后便以他的私人住處作為兩人的避風港,追逃事件后,兩人正式確認連帶關系。在劉北山的保護下,他們互相依偎、敞開心扉,共同暢想高考后的美好生活,陳念也在這個狹小破舊的空間里變得逐漸開朗。影片此時一改陰郁沉重的前調,第一次用灑滿陽光的畫面暗示角色的新生[3]。
3 結語
成長敘事脫胎于小說,屬于文學性概念,用在電影中則更多指文本方面的分析,因此如何將成長的文本轉變?yōu)橛耙曊Z言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青春犯罪題材的電影具有特殊性,它面向青少年,既要起到教育啟蒙的作用,又要把握敏感情節(jié)的尺度,如此一來,隱喻和浪漫的表達方式便與此類題材完美嵌合。在當下青春片的成長敘事模式中,不斷提出更可貴的屬于青少年的邏輯建構文本,逃離了以往校園愛情的桎梏,從父權邏輯中剝離,將青春的陰暗面展示給人們,說明青春不是一場作秀,而是真實的傷痛。
參考文獻:
[1] 李秀萍.新世紀國產校園電影成長敘事探究[J].電影文學,2018(11):46-48.
[2] 沈小風.略論青春電影的三種狀態(tài)[J].電影文學,2007(15):8-10.
[3] 張雅晴.青春成長電影的主題表達形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1.
作者簡介:陳郁鑫(1999—),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辦項目“中國古代園林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之五中國古代國林文學文獻綜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XZD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