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華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通過互動課堂、項目式學習、學科融合、信息擴容等方式打造更具有趣味性與吸引力的課堂活動,提升美術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效度,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使美術創(chuàng)作更具有趣味性與實操性,讓學生愛上美術。
一、師生互動,科技加持,打造趣味課堂
在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將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感用畫筆記錄下來,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自然而然地進入美的世界,自由成長,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與成就,從而發(fā)現學習美術的樂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動起來,相互交換各自的信息,學生自發(fā)地將課堂信息進行消化重組并轉變成新知,教師則利用互動交流為媒介,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實際,并對學習中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四年級《珍愛國寶——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課教學中,教師采用單元式學習的教學方式,課程設計結合知識和技能兩個方向,安排兩個課時的學習時間。第一課時通過“初識秦俑”“再識秦俑”“領略魅力”“現學現演”“反思倡議”“回味感受”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單進行深入淺出的學習構建,教師利用圖片和視頻等引導學生對國寶——秦始皇陵兵馬俑進行“整體—局部”的觀察分析,完成對秦俑的認識和了解,并用自己的方式,如語言、文字、創(chuàng)作等進行欣賞評述,課堂教學結合大量的生活情境,做到“學以致用”,點睛“珍愛”主題,為第二課時打下基礎。
第二課時是第一課時的發(fā)展與升華,以文創(chuàng)設計為主線,引導學生設計兵馬俑主題的彩泥飾品、郵票、玩具等周邊文創(chuàng),巧借文創(chuàng)設計促使學生調動第一課時的知識積累,將第一課時所學的兵馬俑造型、藝術風格加以鞏固與運用,使學生體驗將高大上的歷史傳統(tǒng)藝術運用到生活中的可能和樂趣,拉近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懂得藝術高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兩個課時教學中,教師以不同的風格玩轉課堂,使學生感受不同的兵馬俑姿態(tài),兩節(jié)課相輔相成,又可以自成一體。
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使用和推廣,美術課堂教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信息技術高效地展示出廣闊的藝術海洋,枯燥的文字內容經過視頻、音效等的渲染變得更接地氣,而不再高高在上,師生互動輕松而高效,學生獲得更多思考空間和實踐空間,學習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高墻,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更精準到位,從而有效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二、精講多練,提高時效,打造智慧課堂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認為:小學美術作為培養(yǎng)學生美感,提升學生欣賞能力的重要學科,同樣需要注重滲透核心素養(yǎng)理念,讓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真正達到綜合能力的提升,讓學生依托美術課堂獲得全面發(fā)展。高效課堂必須實現精講多練,教師為學生提供清晰明確的學習思路,引導學生精準地把握知識要點和學習目標,學生在學習思路的引導下,將通過自身努力獨立獲取的美術技能和技巧運用于創(chuàng)作,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學習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得到提升。而教師則需要通過對學生自學情況和自學成果的檢查掌握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整體學情,適時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對不同學情的學生提出分層次的學習要求,促使學生自學能力逐步形成。
例如,在指導學生賞析名家作品時,通常教師會收集大量的相關圖片及文字資料進行展示,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異于“填鴨式”教學,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那么,怎樣讓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呢?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設計了《走進大師》系列課程,以中外藝術大師為題,學生分組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研學,而教師需要做的則是對各組的研究方向、研究進度、分工細則等進行適當指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全新的學習模式真正做到了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快速消化大量的美術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極大提升,獲得了比傳統(tǒng)教學多得多的知識技能,收獲不僅限于美術學科知識,還涉及信息技術、文字表述、口頭表達能力等多方面、多學科的內容,可謂收獲滿滿。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人喜愛呢?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熱情持續(xù)到課后,他們用彩泥、線描等模仿大師的作品,嘗試學習大師的創(chuàng)作技法,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也讓人十分驚艷,如梵高的《星空》、點彩畫《秋天》等,將美術活動“玩”出了新高度??梢?,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智慧課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解疑釋惑,打造活力課堂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重要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讓學生主動地通過探究獲取新知,在合作的過程中將獲取的信息以及所學知識技能進行整合重組,找到創(chuàng)作的突破口,學會新技能,并在新的美術活動中活學活用,推陳出新。這種教學方式下的學習過程更甚于學習結論。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發(fā)展為目的”的現代教育理念。培養(yǎng)探究意識,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氛圍;培養(yǎng)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巧妙點撥,示范適度則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例如,三年級的《巧用彩泥》一課,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對彩泥的性質和技法都已經十分熟悉了,那么怎樣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玩”出新高度呢?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首先,教師讓學生共同推選出組織能力較強的幾位同學擔任組長。其次,教師將其他的學生按照繪畫設計能力、色彩搭配能力、動手能力分成三組,讓組長分別從這三組中選擇自己心儀的同學作為組員,對勇于選擇后進生的小組予以獎勵。再次,教師給出制作主題和一塊全開的底板,各組合作完成本次作業(yè),要求各組在制作的過程中全員參與、通力合作,組長必須承擔起“總指揮”的職責,協(xié)調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組員要服從安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同時帶動組內后進生共同進步。最后,各組經過繪制草圖-全體成員共同商討、修改并定稿-思考如何將設計圖放大到全開的底板上-在底板上畫出設計圖-分塊用彩泥制作出設計圖中的內容-外形、色彩調整粘貼-完成作業(yè)等一系列流程后,對彩泥的制作有了進一步了解,彩泥制作技巧大幅提高,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和友愛互助的情感。
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美術課堂更富有意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大限度的優(yōu)化并充滿意趣,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接受新知,讓學生愛上學習、樂于接受,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暢游。
四、多方求知,擴容信息,打造高效課堂
良好的學習實踐氛圍為學生體驗制作活動的過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允許學生相互交流、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感受實踐活動的樂趣是美術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效課堂的關鍵。
教師提前公布將要學習的新課內容,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朋友、家長共同討論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或者通過網絡、書籍查閱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往往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比平時多的相關信息,學生帶著獲得的信息參與課堂活動,經過教師的梳理和點撥,對新知識和新技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創(chuàng)作起來也就游刃有余了。這樣不僅極大擴充了課堂知識交流的廣度和效度,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路得到很好的拓展,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速度,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體驗不同媒材的使用方法,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有的學生在提筆之前總是愛問:“老師,我可以畫XXX嗎?”“老師,我可以用XXX顏色嗎?”“老師,我可以用XXX工具嗎?”對這種類型的提問,就算想法不是很成熟,筆者也總是回答:“可以!”與眾不同的想法甚至可以得到贊賞和獎勵。因為學生的想法是天真無邪的、是天馬行空的、是超越現實的,如果對他們進行過多的限制,很容易束縛他們的思維,打擊他們創(chuàng)作的熱情。相反,有了教師的鼓勵和支持,學生放心大膽地去表現、去體驗,有了這份樂趣,他們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新型的美術教學活動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為前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信息的收集、處理、交流、內化,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究與發(fā)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fā)展綜合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
五、結合生活,刺激想象,打造創(chuàng)新課堂
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對人們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教師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而且要發(fā)揮正確引導學生成長的作用。教師要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美術課堂上,學生要想順利地參與課堂活動,需要事先對學習內容和活動方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這些基礎的知識儲備多來自平時的生活經驗,如對形體的認識、對色彩的感知等。那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所要做的就是指導學生將自身對生活中美術元素的感知與美術課堂活動聯系起來,增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獲得新知,并進一步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深入分析,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未來的建筑》一課教學中,首先,教師以圖片或PPT的形式與學生交流探討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歷史,總結從古至今建筑物在外形、功能上的變化過程,創(chuàng)想未來建筑的發(fā)展趨勢,為之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其次,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進行寫生,引導學生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與建筑物的外形特征相結合,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采用變形、添加、組合等方法設計出新的建筑物形態(tài),這樣本課的難點“未來建筑的形觀設計”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從色彩、功能、外部環(huán)境上進行聯想創(chuàng)作,使建筑物更具有未來感。這種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學生學會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以身邊常見的物品為創(chuàng)作基礎展開聯想,減輕了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的畏難情緒,從而幫助學生在美術課的學習中更好掌握所學知識,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美術是一門藝術,要求學生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反映出現代人文。同時,這種教育模式要求教師不斷地改革,使學生在課堂上取得進步,越來越具有創(chuàng)造性。
六、巧設游戲,培養(yǎng)興趣,建立課堂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快樂活潑、天真爛漫,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一味地讓他們機械地去了解課本內容,很容易禁錮他們的思維,磨滅他們的天性,長此以往,他們必將變成“教育流水線”上毫無生命力的“產品”。但是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將游戲與學習內容融合在一起,提高美術課堂的活力與吸引力,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接受新知識、理解新知識、運用新知識,那么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百變影子》一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歡樂的影子”游戲,將游戲與陰影的觀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相互追趕、相互躲閃的過程中觀察不同形態(tài)的影子,也可以與好朋友一起在不同的光線下擺動身體,比一比誰的動作更有趣、更有創(chuàng)意,教師則利用相機記錄學生的游戲過程,特別是形式各異、極富創(chuàng)意的影子?;氐秸n堂后,教師展示記錄下來的影子圖片,學生被自己的影子逗得哈哈大笑,愉快地討論著為什么自己的影子是那個樣子的,別人的影子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展現出來的。游戲使學生快樂,帶領學生打開了光影藝術的新世界,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創(chuàng)作起來也就無拘無束、趣意橫生。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無法做到完美,對事物的認知感受也無法很好地歸納出來。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游戲去感知、通過游戲去獲取經驗、通過游戲獲得新知,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將這些知識經驗運用到自身的創(chuàng)作中去,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實現美術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實現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最大化。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從某種意義上對這一類型的內容進行歸納,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這種現象的改變所包含的藝術的實質,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筆者將這叫作“愉悅的自我發(fā)現”。筆者認為,藝術也可以“自我發(fā)現”,因為“自我發(fā)現”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很有成就的精神活動。
七、結語
《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突出“人本、主體、個性、潛能”。人本就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主體,即以學生為主體;個性是指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共性,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潛能就是腦的開發(fā),手腦并用,智慧無窮,培養(yǎng)動手能力,進行藝術教育。作為一線教師,更應當通過思考、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有效地利用課堂40分鐘,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通過對學生德育、智育、美育的開發(f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樹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觀念,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