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壽寧縣教師進修學校 周愛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新課程改革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革新與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跨學科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shù)那闆r,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成果,在優(yōu)化語文課堂結構的同時,巧妙融合了其他學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圍繞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展開,詳細論述了這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的實踐路徑,以期讓教育教學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的新型人才。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習能力有待提升,傳統(tǒng)的“灌輸式”單一課堂不僅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未來的語文學習產(chǎn)生不利影響。而跨學科教學的落實與推進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推動小學語文課堂的豐富化發(fā)展??鐚W科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整合與創(chuàng)新,要求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時刻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對語文教學保持期待。不僅如此,多樣且豐富的教學內容還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到疲憊時,信息技術的運用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一首音樂可能會舒緩他們的情緒??偠灾?,跨學科融合教學不僅是對語文學科教學設計的革新與挑戰(zhàn),還推動了課堂教學成果與效率的顯著提升,教師多方整合教學資源,最終為學生所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落實將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與成果。小學語文教材包含許多具有較高思想屬性與文學價值的優(yōu)秀文章,不少學生在這類文章的理解與學習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跨學科融合教學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推動教學效率切實提高??鐚W科教學資源的分析與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閱讀和思考所學文本,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推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顯著提升。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生學習了《盤古開天地》以及《女媧補天》等神話故事,在這些故事的學習活動中,如果教師結合科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探索神話故事背后人類對宇宙和世界的思考,則有利于學生對神話故事形成更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試教育已然難以培養(yǎng)出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教育教學不應當故步自封,而是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跨學科融合教學正好順應了當前的人才需求,有利于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很難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自如地應用,而跨學科融合教學則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實踐經(jīng)驗,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讓語文知識真正為己所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都意識到了跨學科融合的重要價值,然而由于這一教學模式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依然秉持落后的教育理念,過度強調語文本位,忽略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讓跨學科融合流于形式,難以產(chǎn)生實際效果。當前部分語文教師缺乏對跨學科融合的深入理解,在教學設計上依然只重視語文學科本身的特性與目的,導致教學活動以字詞學習、閱讀理解、把握中心以及寫法分析為主,其他學科教學資源的引入并不明顯,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要想讓跨學科融合教學真正在實踐過程中發(fā)揮理想的作用,教師應當基于跨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展開教學設計??鐚W科教學的核心目標在于調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潛力,引導學生朝著德智體美勞綜合發(fā)展的方向不斷前行。然而,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因為擔心跨學科融合耽誤原本的教學進度,而讓跨學科融合流于形式,忽視了對學生多元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徒有其表”的教學活動不僅無法提高教學成效,還會降低教學效率。
在跨學科教學的落實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某一學科為主干,將其他學科視為分支,最終將主干與枝干相結合,讓教學模式呈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與吸引力兼?zhèn)涞膽B(tài)勢,這一理想化教學成果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有一定的要求。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成果不理想,究其根本,首先是因為部分語文教師對其他學科的教學因素開發(fā)整合不到位,不擅長這一教學模式。其次,部分語文教師“語文本位”思想嚴重,對跨學科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猶豫與質疑,擔心這種教學模式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加大教學難度,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這些錯誤思想都是跨學科融合難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順利展開的原因,導致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師的探索與學習。
在跨學科融合教育的推動與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把握知識要點,努力探索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語文課堂所學知識要點為出發(fā)點,努力挖掘、分析、整合、提煉分散在其他學科中的知識點,使其重新組合、建立聯(lián)系,最終豐富語文課堂、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以語文知識為主干,其他學科的知識為枝干,讓語文學習之樹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多姿多彩、精彩紛呈。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是小小講解員”的口語交際教學為例,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情境,做一名小小的講解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所確定的講解內容,挖掘其中的跨學科因素,設計跨學科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充分調動所學知識完成學習活動。例如,在“我是周邊環(huán)境講解員”的主題活動中,教師設計教學任務時就可以與歷史學科和數(shù)學學科相結合,為學生設計以下任務:了解所在小區(qū)的具體位置、周邊的交通、商鋪,并繪制平面圖,方便在講解的過程中進行展示(這方面運用到了數(shù)學學科的知識);了解所在區(qū)域的發(fā)展與變遷,講一講你周邊環(huán)境的歷史(這部分運用到了歷史學科的知識);找一找你周邊環(huán)境的名勝古跡,說一說它們背后的歷史淵源(這部分也運用到了歷史學科的知識)。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為了讓自己的講解更有說服力,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
在跨學科融合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勇于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人為界限,讓學生在教學活動與主題任務的驅動下努力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聯(lián)系,在思考中感悟,在體驗中收獲,在各個學科知識的不斷碰撞中推動綜合性思維的發(fā)展?;诖耍處煈斄⒆阌谡Z文教學的具體內容,以此為起點,創(chuàng)設多學科融合的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不斷思考、大膽嘗試、積極討論,得出結論。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0 課《竹節(jié)人》的教學為例,本課一共有三個具體的學習任務,其中第一個學習任務便是“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在這一任務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勞動課程、數(shù)學課程以及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展開教學。首先,教師可以進行思維上的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個竹節(jié)人的大小應該是多少?制作竹節(jié)人時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而這些工具又該如何使用呢?做好竹節(jié)人各個身體部位后,該如何使其串聯(lián)起來呢?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又該如何避免呢?”一連串的問題既讓學生在制作指南的過程中獲得了啟發(fā),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在實踐、探究與思考中完成任務。其次,為了降低任務的抽象性,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知識,運用多媒體設備多方位、多角度地為學生展示竹節(jié)人,便于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得到了顯著提高,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真正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為己所用。
不同的學科有各自的學習節(jié)奏,也有著不同的學習方法。在跨學科融合教學運用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愛好,篩選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適當運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讓其與語文學科的具體教學措施融合交叉,讓其他學科的教育因素成為學生得力的學習支架,讓跨學科融合教育真正發(fā)揮奇效。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中,學生學到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然而文字描寫畢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很難具體生動地想象書本中的場景,導致教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與信息技術學科相融合,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小興安嶺的美景,讓學生收獲直觀的認識與感受,將文字與具體畫面相結合,推動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還可以與美術學科相結合,設計具體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運用手中的畫筆,根據(jù)課文所描繪的畫面,選擇自己喜愛的季節(jié),畫出小興安嶺的美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與科學學科相結合,讓學生思考小興安嶺的四季之景為何各不相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切實發(fā)展,還借助其他學科的教育因素加深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認識,讓多學科融通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教育理念與教學活動息息相關,因此跨學科融合教育的落實與應用也應當推動教學活動的豐富與發(fā)展?;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適當豐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覺主動地調動綜合思維,在綜合性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靈活應用各學科知識,提高教學效率與成果。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節(jié)選)》的教學為例,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為學生創(chuàng)設“流落荒島”的具體情境,引發(fā)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思考:“如果我是魯濱孫應該怎么做?”從而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在教學活動中遇到好詞好句,教師也可以與英語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對比體會中感受中外語言文化的區(qū)別與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與歷史學科的相關知識相結合,讓學生感受西方社會的風土人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魯濱孫的行為處境,增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體悟。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跨學科融合教學作為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科學性的教學模式,在實踐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跨學科融合教學豐富語文課堂、加深學生理解以及順應當前人才需求的優(yōu)勢,深入分析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過度重視“語文本位”、忽視對學生多元能力培養(yǎng)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科互助以及豐富實踐活動等方式,讓跨學科融合真正在實踐過程中取得理想效果,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fā)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