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燕
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背景下的重要教學方式,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應用能夠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同時能夠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課堂中收獲更多知識。新課標要求“建立大單元教學框架,推動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教學的有機銜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真正實現(xiàn)大單元整合教學,必須緊扣新課標,以生為本,立足課堂,從“知識”到“素養(yǎng)”的轉變中尋求突破,并遵循系統(tǒng)性、整合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原則,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大單元整合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大單元整合教學特征
大單元整合教學是指以一個單元的核心知識為基本要素,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將一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教學活動。單元整體設計是實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的關鍵。大單元教學中的每一個主題都是一個完整的學習任務,是圍繞一個大的核心概念展開的。大單元整合教學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變革和創(chuàng)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單元整合教學旨在改變傳統(tǒng)單課型教學的局限,優(yōu)化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式,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xiàn)高效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大單元整合教學的重點在于主題統(tǒng)整,突出育人價值;目標整體,指向核心素養(yǎng);結構化設計,促進深度學習;方法多樣,培養(yǎng)綜合能力。
(一)主題統(tǒng)整
大單元整合教學以教材為依托,以課文為載體,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將一組相關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有機整體。統(tǒng)整是建立在對單元進行整體設計的基礎上的。大單元整合教學往往以單元的核心知識為基本要素,以語文要素為主線,將相關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進行有機整合。這種教學模式將語文要素作為整個大單元教學的“靈魂”,可以改變以往“一課一得”的教學模式和碎片化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二)目標整體
大單元整合教學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目標整合,使其更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生成性。大單元整合教學的目標是圍繞一個單元的核心知識,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設計單元整體目標,實現(xiàn)整體育人。如以“春”為主題,圍繞“春天真美好”這一中心,以“春天的美麗”為線索,通過一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在閱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體會不同作家筆下相同或相似的語言表達特點;學會欣賞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設計單元目標能夠聚焦學生學習語文核心素養(yǎng),突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三)結構化設計
結構化設計是指在大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對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等進行整體規(guī)劃,讓教師從教學的整體視角出發(fā),用結構化的思維方式進行設計。結構化設計在大單元整合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和教學實際,對單元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教學活動和評價任務等進行整體規(guī)劃。結構化設計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方法多樣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同,大單元整合教學并不是將不同的課程內容簡單地組合在一起,實現(xiàn)組合化教學,而是在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設計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方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既可以節(jié)省課程教學時間,也可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聯(lián)系。一是通過建構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本單元或本學段的知識與技能。二是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三是通過項目式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原則
(一)系統(tǒng)性
系統(tǒng)性是指語文大單元教學要從整體上考慮,不能只關注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系統(tǒng)性是對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貫穿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始終的重要原則,要求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不能只注重一個單元或一節(jié)課的知識學習,而是要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如果不考慮整個小學語文學習階段的知識體系,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無從下手。只有將知識進行整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知識,從而為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整合性
整合性是指整合教學內容要全面,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將大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設計出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學習方案,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的主要依據(jù)。大單元整合教學不僅要從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出發(fā),還要結合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出發(fā),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
(三)實踐性
實踐性是大單元整合教學的基本特征,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提升語文能力。實踐性的實現(xiàn)主要依靠語文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活動相結合。一方面,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形式達成目標;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和真實體驗,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經驗,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探究性
探究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習任務群強調閱讀時要思考作者怎樣表達思想感情,能借助字典、詞典和其他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在大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探究作者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理解詞語。因此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如何表達思想感情,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措施
(一)整合教材內容,確定單元主題
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進行適當刪減和補充,以保證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時,教師要關注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并通過適當?shù)姆绞綄⑵淙谌胄W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新課標對這一單元內容的要求,將課本中關于親情的課文整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父母之愛。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涉及的親情進行探究,談談自己與父母的相處之道。
另外,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時,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和刪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與人物描寫相關的課文整合起來,使學生通過對課文中人物描寫方法的學習,掌握人物描寫技巧。同時,確保教材內容更豐富、全面。
(二)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單元知識進行有效設計,通過問題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問題串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將自己所學習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單元主題設計問題串,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1.猜字。出示課件(甲骨文的“馬”字),隨后詢問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字?(這是“馬”)這就是我們祖先最早創(chuàng)造的文字。誰知道叫什么?(甲骨文)隨后出示“甲骨文”課件,教師適當講解。
2.課件出示教材p20中的圖,詢問學生:請看圖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的學生回答:我發(fā)現(xiàn)圖上有兩個人在走,旁邊的字像兩個“人”字。教師隨后出示課件“從”,疊在兩個人身上。學生回答:我看見一個小孩靠在樹旁休息,旁邊的字像一個人靠在樹旁。我覺得那個字像“休息”的“休?!苯處煶鍪菊n件“休”。
3.讀課題,說說“有趣”是什么意思?
教師設計問題串,使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更深刻地認識漢字發(fā)展的過程,從而得到更多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
(三)合理設計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大單元整合教學通過設計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通過對語文知識的有效學習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在新課標背景下,大單元整合教學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大單元整合教學中要合理設計課堂活動,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牛郎織女》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牛郎和織女”為主題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設置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對牛郎織女故事的看法。自由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看法創(chuàng)作一篇小作文。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增強學生對大單元整合教學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喜歡的人物角色進行表演,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
(四)整合語文要素,強化學生理解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對語文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對相關的語文要素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所學知識。
比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要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進行整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語文要素進行思考:這篇課文圍繞圓明園寫了幾部分的內容?(兩部分:輝煌和毀滅)文章既寫了圓明園的輝煌,也寫了圓明園的毀滅,為什么題目不是“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呢?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提問和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課文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搜集整理與圓明園毀滅有關的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了解到如今祖國的繁榮富強來之不易,反思過去,勿忘國恥。
(五)注重主題閱讀,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主題閱讀,引導學生對不同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要帶領學生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實現(xiàn)對不同主題內容的分析和理解。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思考,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使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童年”這一主題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到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快樂也是最無憂無慮的時期。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失去了童年時期的天真、純樸、快樂的心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向往,認識到童年是人生中最寶貴、最單純、最純真的時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思考少年閏土給魯迅講了幾件趣事?印象最深的是哪件?為什么?然后有感情地朗讀和重點研讀,并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想想作者為什么三十年后還清楚地記得這件事?從而通過對單元文章的整合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單元整合教學是以大單元為載體,對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語文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有機整合,通過大單元教學設計促進學生整體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強調將教學內容與學習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學習目標的一致性和學習內容的整合性設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應遵循系統(tǒng)性、整體性、生成性等原則,促進大單元整合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升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