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穎,郭園園,解 輝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徐州221000)
門診靜脈輸液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為來院就診、病情穩(wěn)定且不需要住院觀察但需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提供輸液場地。由于門診接診的患兒涉及多病種,用藥種類較多,患兒每日流動性較大、沒有固定床位、診療密集性高,易發(fā)生醫(yī)患糾紛事件,影響家長對門診輸液護理人員的配合度。弗洛姆提出的期望理論,經(jīng)多年臨床試驗演變?yōu)闃擞浌膭罘?該理論是對患兒完成一項或多項檢查的一個標記活動,也是促使患兒將每日需要完成的輸液流程及基礎檢查形成規(guī)律,制訂鼓勵方案,以快速提升健康水平為目的,采取系統(tǒng)化方式實施可行且連續(xù)的護理理論實踐。隨著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開展,臨床積極采取優(yōu)化護理流程服務,本研究對門診輸液患兒進行標記鼓勵法護理[1]?,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100例門診輸液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內容;患兒年齡1~8歲;患兒智力正常且認知清晰。排除標準:有靜脈藥物過敏史或發(fā)生嚴重意外事件被迫終止研究者;有凝血功能障礙者;急診手術者;智力低下者;重度器官衰竭者;先天性心臟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將納入研究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4.23±1.03)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23例,消化系統(tǒng)27例。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12±1.11)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27例,消化系統(tǒng)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心理護理措施。待醫(yī)生開完醫(yī)囑后,護理人員引導家長繳費取藥,攜帶底方和注射單至靜脈輸液室等候輸液,輸液前護士核對無誤后,將注射單和底方交給配液護士,由該護士將患兒注射單貼至輸液瓶后進行配液。護理人員呼叫患兒姓名,再次核對無誤后實施輸液,待靜脈穿刺完成后,引導患兒及家長到輸液區(qū)域,根據(jù)患兒耐受程度調整輸液速度,同時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等。護理人員在輸液前要面帶微笑,以親切溫柔的語言主動與患兒溝通,取得患兒的信任,根據(jù)患兒性格特點采取有效的行為措施(如唱兒歌、講故事等)轉移患兒注意力,待患兒情緒穩(wěn)定后,再實施靜脈穿刺,成功穿刺后可以鼓勵或獎勵患兒糖果等。護士長定期檢查護理人員的輸液操作情況,并作出合理化指導,每個月統(tǒng)計護士靜脈穿刺成功率,針對失敗情況進行討論,分析具體原因后改進。
1.2.2 觀察組 采取標記鼓勵法護理。護理人員對患兒和家長進行標記鼓勵法整體流程講解,與患兒第一監(jiān)護人重點說明,具體護理方式如下。護理人員為每個輸液患兒發(fā)放一張家庭服藥標記獎勵卡,患兒家長需進行實際信息登記,制定每日完成用藥1次,給予患兒1個“游戲幣”獎勵,若持續(xù)不配合或少用等,則扣掉1個“游戲幣”。同理,護理人員根據(jù)患兒每日輸液依從性情況和日?;A檢查,對表現(xiàn)良好的患兒進行獎勵;對發(fā)生不良事件的患兒,護理人員要給予心理疏導,以動畫或貼紙等轉移患兒注意力,緩解其負性情緒。待1周后患兒進行門診輸液時,護理人員會根據(jù)其基礎表現(xiàn),兌換小玩具、貼畫、玩偶等。此外,護理人員對抗拒輸液或緊張焦慮的患兒可聯(lián)合實施精神獎勵法,患兒可根據(jù)“游戲幣”儲存情況,選擇喜歡的動畫片或電影等進行播放,也可與家長商討其他獎勵,以提高其輸液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①依從性評分:以患兒輸液依從性、體位活動、基礎檢查、用藥情況4個維度作為本次依從性評分標準,總分為0~3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兒依從性越好。②心理狀態(tài):采用兒童焦慮情緒障礙篩查表(SCARED),共41個條目,依照0~2分3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兒焦慮情緒越嚴重。采取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共18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兒抑郁情緒越嚴重。③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包括針頭脫落、反復穿刺、液體滲出3個方面,統(tǒng)計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2.1 兩組干預前后依從性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CARED、DSRSC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CARED、DSRS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例(%)]
由于輸液患兒疾病種類不同,且就診時間集中,護理人員輸液工作量較大、注意事項較多,易發(fā)生護理工作缺陷,進而引發(fā)護患糾紛[2]。患兒因年齡較小,血管細長,較難分辨,且合作度較差,加上因恐懼而哭鬧掙扎,輸液過程中易發(fā)生醫(yī)患糾紛,對穿刺及治療過程產(chǎn)生負性影響[3]。國內雖然有研究者提出優(yōu)化護理流程概念,但在門診靜脈輸液中未得到充分利用,該問題還需深入研究[4]。
常規(guī)門診輸液護理主要關注患兒身體檢查,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時多以護理指南和臨床醫(yī)生囑托等作為工作依據(jù),將護理內容被動化開展,護理服務程序化,患兒心理需求無法得到足夠重視,繼而引發(fā)其在門診輸液前基礎檢查中表現(xiàn)為過度緊張和反抗等,加大護理人員輸液難度,最終影響護理工作進程[5]。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護理理念也在持續(xù)更新,標記鼓勵法護理逐漸應用于臨床,效果理想。標記鼓勵法護理會讓患兒感受到游戲的樂趣,而游戲又是兒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樂趣來源,同時也是兒童認識新鮮事物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純涸诮邮苡螒驎r可以暫時忘掉生理的疼痛,達到與身體和環(huán)境的融合,可緩解護理人員與患兒之間的關系,增加患兒信任和配合度[6]。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輸液依從性、體位活動、基礎檢查、用藥情況均高于觀察組(P<0.01,P<0.05);干預后,觀察組SCARED、DSRSC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針頭脫落、反復穿刺、液體滲漏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標記鼓勵法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兒負性情緒,提升輸液依從性。分析原因:標記鼓勵法護理模式是以患兒為中心,深化護理服務,關注患兒動態(tài),提高家長配合度,避免在工作中發(fā)生不良事件。觀察組將工作流程存在的問題,包括缺少身體識別、輸液卡為人工書寫、操作過于單一等,按照流程進行針對性優(yōu)化。設計患兒身份識別、電腦錄入輸液卡,可使護理人員通過移動網(wǎng)絡獲取患兒信息,在與患兒互動的同時提升心理關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兒家長風險意識和對護理工作質量的認可。通過信息體系優(yōu)化,護理人員不僅可以在更換輸液瓶時向患兒重復核對信息,還可避免同名或諧音等引起不必要的錯誤,保證患兒輸液安全,了解患兒輸液時間。護理人員工作熟練,且對患兒進行心理安慰,可有效改善患兒心理健康狀態(tài)。由于患兒對輸液存在恐懼心理,護理人員需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降低患兒的痛感,避免負性情緒?;純航邮茌斠簳r,護理人員要表揚并獎勵患兒,以提高患兒治療信心。對小兒門診靜脈輸液給予標記鼓勵法護理,可提升患兒家長對疾病的意識,改善患兒心理健康,提升家長對護理工作質量的認可。標記鼓勵法在臨床中也被稱為獎勵幣法,主要用于短期內輸液患兒,可達到快速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的目的。該護理形式不僅可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改善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增強家長的滿意度和配合度。
綜上所述,對門診輸液患兒采取標記鼓勵法護理,可有效提升患兒依從性,緩解負性情緒,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在提升輸液安全性的同時,改善患兒心理狀態(tài),避免對輸液或醫(yī)院環(huán)境產(chǎn)生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