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營
四肢骨折在臨床很常見,在治療過程中,往往要對受傷的骨關節(jié)進行制動、固定,但可能引發(fā)肌力降低、肌肉萎縮。所謂功能鍛煉,指的是在不對患者患側肢體固定造成影響的基礎上,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關節(jié)囊、韌帶、肌腱以及肌肉等軟組織的舒縮運動,避免出現肌腱攣縮、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畸形、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本文主要介紹四肢骨折患者功能鍛煉的相關內容。
做好患者的病情觀察
在對四肢骨折患者開展功能鍛煉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或家屬應嚴密觀察患者上肢是否存在腫脹,并及時探尋原因。比如,早期腫脹很可能由骨折局部發(fā)生出血及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發(fā)。此外,還應觀察患者上肢是否存在麻木感、腫脹感、疼痛感,同時測定局部皮溫,檢查是否存在溫度下降、皮膚顏色是否青紫或蒼白等。上抬患者患肢至略高于心臟水平,以促進淋巴回流。如果下肢骨折患者發(fā)生肢體腫脹,同時伴有小腿觸痛、疼痛等不良情況,需警惕是否為深靜脈血栓。當完成外固定術后需要回家休養(yǎng)的患者,要定期到醫(yī)院復診。醫(yī)護人員需結合患者的鍛煉計劃以及實際情況,給予其科學指導。同時,仔細察看患者上肢情況,若出現異常及時處理。
全面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有效的方式讓四肢骨折患者更為主動積極地配合功能訓練格外重要。要想做到這一點,醫(yī)護人員一定要深入了解患者當前心理狀態(tài)。
(1)急躁心理。這種情況一般見于求治心切、性格急躁的患者。這些患者在進行功能鍛煉過程中,通常會強行活動四肢關節(jié),不但無益于肢體功能恢復,還可能加重肢體創(chuàng)傷程度,甚至引發(fā)再次骨折。
(2)恐懼心理。很多四肢骨折患者發(fā)病時內心處于恐懼狀態(tài),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了解不深,喪失治療信心;有的患者因擔心活動會導致身體不適以及骨折移位而拒絕鍛煉。
(3)罹病心理。由于斗毆打架、工傷以及車禍等原因引發(fā)的四肢骨折,涉及了某些社會因素,如司法糾紛、經濟索賠等,讓患者產生消極心理?;颊咚霈F的臨床癥狀與實際病情不符,通常重于實際病情。這些患者不愿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無法主動進行功能鍛煉,僅僅想以自身疾病取得一定利益,如安排子女就業(yè)、經濟賠償等。
因此,有必要結合患者心理狀態(tài),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護理舉措。醫(yī)護人員要為患者做好思想工作,勸說其積極參與術后鍛煉;讓患者對自身疾病、生活糾紛、事故處理等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消除其消極、負性的思想;對心里存在恐懼的患者,一定要多給予鼓勵和關愛;對患者因參與功能鍛煉所引發(fā)的肢體疼痛或不適等,醫(yī)護人員要第一時間予以處理;對存在急躁心理的患者,醫(yī)護人員應耐心做好指導工作,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并告知過量練習的壞處。
四肢骨折患兒的功能鍛煉
發(fā)生四肢骨折的小兒患者往往無法自行完成功能鍛煉,尤其在骨折早期,由于疼痛明顯,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保護行為。此外,有的家長溺愛患兒,不敢讓其進行功能鍛煉。而到了骨折后期,因疼痛消失,加之生性活潑好動、不具備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患兒很容易再次出現損傷,影響骨折愈合。為此,醫(yī)護人員應教會患兒家長正確的鍛煉方式,以及如何讓患兒保持科學的體位,避免由于體位變化導致鍛煉失敗,或因不良體位引發(fā)肢體畸形。需提醒,發(fā)生四肢骨折的患兒不能正確表達自身感覺,在觀察其病情時,必須格外認真、仔細、嚴密。
成人四肢骨折的功能鍛煉
現階段,臨床一般應用下肢骨牽引法處理下肢骨折,常見的牽引方法包含跟骨牽引、脛骨結節(jié)牽引、股骨髁上牽引等?;颊咄瓿墒中g后7 d,由于剛剛開始牽引治療,患者多存在體位不適,難以適應大小便、床上飲食等不良情況。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開展行之有效的生活護理干預,做好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
患者完成牽引術后1周,應當以預防并發(fā)癥為主。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每日清晨多咳嗽、做深呼吸,告知其多飲水以增加排尿量,預防泌尿系統(tǒng)疾病。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使用紅花油對患者受壓位置進行按摩。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避免受涼感冒。幫助患者進行健側肢體的肌力鍛煉以及關節(jié)活動,如膝關節(jié)、肘關節(jié)以及胸部的伸屈活動,肩關節(jié)活動,股四頭肌收縮活動,擴胸運動,抬腿運動,深呼吸活動等。當患者機體消炎后,多存在膝關節(jié)以及距小腿關節(jié)功能受限的情況。對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及被動活動相結合的鍛煉方式,配合理療,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患肢的功能。
骨折患者通過固定復位或牽引3 d左右,原有損傷反應開始消退,腫脹、疼痛有所減緩。此時,患者需要進行功能鍛煉,可實施固定位置肌肉有節(jié)奏等長收縮練習,令骨折斷端鄰近,有助于骨折愈合。在疼痛消失和完成骨折固定后,需要訓練患者的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距小腿關節(jié)旋轉運動、足趾關節(jié)屈曲運動,避免發(fā)生股四頭肌粘連的不良情況。當患者行膝關節(jié)功能訓練時,需要結合骨折位置進行。當病情允許時,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的伸展和屈曲運動,同時用力背伸、距小腿關節(jié)伸屈與跖屈足趾。
對于累及關節(jié)面的骨折,患者常遺留比較顯著的功能障礙。為了有效減緩障礙程度,當患者骨折后固定2~3周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患者可每天短時間取下固定物進行左關節(jié)非負重主動運動,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加活動范圍。完成活動后,繼續(xù)進行固定。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促進關節(jié)軟骨深化修復,令關節(jié)面塑形滿意,同時可有效減緩或預防關節(jié)內粘連。
患者需要對健側肢體以及軀干進行全身功能練習,如可做擴胸深呼吸。進行胸背部及腰腹肌肉訓練,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抬起頭部,用兩肘支撐起背部,臀部始終不離床。隨后進行下肢功能鍛煉,家屬幫助患者抬臀,健側下肢保持屈曲狀態(tài),兩肘支撐,手臂和肩部不離床;然后兩肘屈伸,健側下肢屈伸,抬起腿部,膝蓋伸直,有助于提升患肢力量和功能。每次訓練時間為10~15 min,每天2次。在訓練時,應當以不疲勞為度。需提醒,臨床發(fā)現,患者常會出現輕視健側肢體活動、重視上肢功能鍛煉的不良情況,最終引發(fā)健側肢體萎縮、功能受限。
為了進一步改善患者手術后局部肢體血液循環(huán),起到消腫、消炎、緩解疼痛、降低粘連的目的,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物理治療,如超短波理療儀、骨折治療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