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超
光是方向,是信仰,是希望,是力量。我選擇教師職業(yè)并一直走到今天,是因為沐浴了很多優(yōu)秀老師,尤其是王吉文老師的光。
王老師三十出頭,教數學。他是“半邊戶”(夫妻雙方有一人在家務農),家里種著幾畝責任田。農活忙時,他偶爾會抽時間回家做一些農活。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師從來沒有因此而遲到、早退,無論什么時候走進教室,他都衣著整潔、精神飽滿,看不到一點剛忙完農活的痕跡。
王老師專業(yè)功底厚實。課堂上,他或條分縷析,或旁征博引,或詼諧幽默,渾厚的聲音在安靜的校園里回蕩。王老師的板書水平很高。每節(jié)課,他通常把黑板分成三個板塊,按照一定的順序板書重點知識,既方便做筆記,又方便記憶。由于知識脈絡清晰,粉筆字寫得好,我們總是舍不得擦掉他的板書內容。
讀初二時,語文老師因病請假,我們有兩個多月沒上語文課,看到隔壁班上語文課,大家很羨慕,幾個膽大的同學就趴在窗旁偷聽。王老師剛巧路過,看到大家鬼鬼祟祟的樣子,立即讀懂了我們的渴望。此后,他主動承擔了我們的語文課教學任務。我至今仍記得王老師講《觀滄海》的情景。他從烏桓攻破幽州,擄掠大量邊民,致使生靈涂炭,講到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勾結烏桓,屢次騷擾邊境,再講到曹操在田疇的謀劃下攻破烏桓,取得勝利,返程途中登臨碣石,慷慨而歌。大家聽得如癡如醉。講完后,王老師又開始誦讀,他聲調激昂、抑揚頓挫,讓一代梟雄曹操氣魄雄偉、志在千里的形象活靈活現。數學老師也能把語文課上得如此生動,這是我們此前不知道、甚至不敢想象的,王老師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更高大了。
王老師對我們的愛無微不至。那時,教室里電壓不穩(wěn),而且經常停電,為了不影響早晚自習,大家都自備簡易的煤油燈,條件好一點的則用馬燈。然而當時煤油是計劃商品,價格貴不說,還難以購買,為了省油,大家盡量把燈光調到最小。每到夜晚,教室里燈光如豆,閃閃爍爍,書上、黑板上的字模模糊糊。王老師提醒我們調亮燈光,以免損傷了視力。大家口中答應,但就是不動手。王老師心里著急,不得不親自把一盞盞燈調亮,然而過不了多久,大部分同學又偷偷地將燈光調暗了。王老師輕輕嘆息一聲,繼續(xù)講課。第二天晚自習時,講臺上多了一壺煤油。王老師說:“今后,油不夠用的同學都可以從這個壺里取,大家不用太省了?!庇辛顺渥愕拿河?,教室里的光線一下子明亮起來。王老師還將自己家里的一盞燈帶來放在講臺上,并把光調到最亮,讓大家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字。這盞燈像一座燈塔,陪伴我們度過了三年時光。
那個年代科技落后,試卷要先手工刻寫在蠟紙上,然后一張張油印出來。多少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我們經過王老師窗前,總能看到窗內跳動的燈光,聽到筆尖劃過鋼板的“沙沙”聲。王老師會在每份試卷左上角刻上日期,如“19860921”,很有年代感。每天晚自習做的試卷,王老師都連夜批改,第二天早自習進行評講,讓每個人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這種仔細批改、及時反饋、系統評講的方法,讓我們對數學課充滿期待,也讓我們養(yǎng)成了及時查漏補缺、梳理總結的學習習慣。
喜歡一門學科是從喜歡一個老師開始的,喜歡一個老師是從喜歡他的課開始的。我慶幸在人生中遇到了王老師,他如一縷光溫暖著我的心,引領我向光而行。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二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