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萍
《速度、時間和路程》是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速度”概念,掌握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根據(jù)它們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激活經(jīng)驗,從生活走向數(shù)學
“快慢”是描述“速度”的生活用語,由路程與時間共同決定。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固定一個量、參考另一個量來比較快慢。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快慢”受時間和路程兩個因素共同影響,讓學生對“快慢”的認知從生活走向數(shù)學。
新課伊始,筆者先為學生提供如下3個生活情境:①小明上學用時5分鐘,小紅上學用時4分鐘,小軍上學用時5分鐘;②小明上學用時5分鐘,從原路回家用時4分鐘;③女子百米短跑中,小麗和小紅同時從起點出發(fā),小麗跑在小紅的前面。然后,筆者提出問題:上面的3個情境中,哪些能比較出快慢?
對于情境①,大部分學生認為小紅快,因為小紅上學用的時間最短。個別學生提出質疑:不知道他們的家離學校有多遠,這樣比較不公平。對于情境②,很多學生忽略了“原路回家”這個隱含信息,認為只知道時間,無法判斷小明是上學走得快還是放學走得快。一名學生反駁,“原路回家”說明小明上學和放學走的是同一條路,小明放學回家用的時間短,所以他回家時的速度更快。對于情境③,有的學生認為“百米”就是“跑了100米”,只知道“跑多遠”,不知道“跑的時間”,無法比較;有的學生提出小麗和小紅跑的長度不是“百米”,既不知道兩人分別跑了多遠,也不知道時間,無法比較;還有的學生認為小麗和小紅是從同一個起點出發(fā)的,同時跑,說明時間相同,小麗跑在小紅前面,說明小麗更快。筆者告訴學生:“‘一共行了多長的路在數(shù)學中叫‘路程,時間相同時,路程遠的就快?!炻跀?shù)學中叫‘速度,速度既與路程有關,也與時間有關。我們要比較速度,可以統(tǒng)一時間比路程,也可以統(tǒng)一路程比時間。這兩種方法都需要在一個量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另一個量?!?/p>
二、豐富過程,從感性走向理性
速度是一個關系概念,它用一份時間對應的路程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當比較對象較多、路程和時間又不相同時,比較單位時間對應的路程更簡潔?;诖?,筆者引導學生經(jīng)歷速度概念的形成過程,凸顯速度概念產生的必要性,感知速度單位的科學性。
筆者補充上述情境中的信息,出示“小明5分鐘走了300米,小紅4分鐘走了300米,小軍5分鐘走了400米”,并提出問題:現(xiàn)在你能比較出誰快誰慢嗎?學生重點通過計算辨析小紅和小軍的速度。隨后,筆者出示如下4種學生作答的典型方法,并引導學生討論這些方法是否正確。
學生認為方法2和方法4比較容易看懂。對于方法1,部分學生不能理解。筆者引導學生說一說方法1中“5”和“4”表示的意義,幫助學生明確:300米是小紅4分鐘走的路程,20中有5個4,“300×5”求的是小紅20分鐘走的路程;400米是小軍5分鐘行的路程,20中有4個5,“400×4”求的是小軍20分鐘行的路程。學生理解后,筆者讓學生解釋方法3中算式的意義,大部分學生能體會到要將時間變得一樣,路程擴大多少倍,時間也要擴大多少倍。學生理解上述方法后,筆者提問:如果把這些方法分成兩類,可以怎么分?有的學生認為方法1、2、4都是將時間變成一樣后比路程,方法3是將路程變成一樣后比時間;還有的學生將方法1、2、3歸為一類,認為都是將路程和時間中的一個量變成一樣的,比另一個量,比的是總時間或總路程,而方法4比的是一份路程。
接著,筆者增加小丁的信息(6分鐘走了420米),并提問:如果按速度快慢排序,小丁排第幾?你打算用哪種方法判斷?通過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用方法4最簡單,因為只需算出小丁每分鐘走的路程,就可以按速度快慢進行排序。筆者順勢揭示速度的概念,并設疑:一只烏龜2小時爬行120米,你能算出烏龜?shù)乃俣葐幔繉W生立即回答:烏龜爬行的速度是60米。一名學生反駁:烏龜爬行的速度不可能跟小明一樣。筆者追問:這兩個“60米”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學生發(fā)現(xiàn)小明的60米是每分鐘行走的,烏龜?shù)?0米是每小時行走的,并提出要在兩個“60米”的后面分別加括號注明是每分鐘還是每小時。后續(xù),筆者教給學生速度單位的寫法,并通過除法的意義引出“/”是“除號”,路程是被除數(shù),時間是除數(shù),速度是將路程等分后的結果,相當于每份數(shù)。
三、打通關系,從淺層走向深刻
“速度、路程、時間”數(shù)量關系模型的建構離不開對“速度”現(xiàn)實意義的理解。筆者設計了同一個主題下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的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運用概念,深化對速度概念及其與路程和時間之間關系的理解。
五一假期,小紅一家三口駕車從宜城出發(fā)到??滴宓缻{游玩。
(1)小紅家到宜城高速路口有7200米,爸爸從家開車9分鐘到達路口,車的速度是多少?
(2)高速路上宜城到南漳段最低限速60千米/時,最高限速120千米/時,如果繼續(xù)按之前的車速行駛,爸爸有沒有違反行駛規(guī)定?
(3)在高速路的宜城到南漳段,爸爸將車速提高到120千米/時,25分鐘后到達南漳,宜城到南漳段的高速路有多長?
第(1)題是求速度的基礎練習,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jù)速度的意義求出車速,并將速度單位寫成復合單位的形式。第(2)題看似是比較速度快慢的練習,實際上需要先解讀速度的含義。學生通過計算,能清晰地表述轉化思路“800米/分表示1分鐘行駛800米,1小時等于60分鐘,800×60=48000米=48千米”,進而判斷“爸爸的車速是48千米/時,車速比最低限速還低,要提速”。筆者追問:將“米/分”換成“千米/時”,為什么要用乘法?學生回答:將每分鐘走的路程換算成每小時走的路程,實際上是求“60分鐘的總路程”。第(3)題所給的時間與速度單位不一致,學生需將單位轉化后再計算。有的學生將“120千米/時”轉化成“2千米/分”,還有的學生將“120千米/時”轉化成“2000米/分”。筆者追問:這兩個答案都對嗎?同一個速度怎么有三種不同的表述方式?通過交流,學生認為這兩個答案大小相等,同一個速度可以用不同的時間和長度單位來描述。筆者繼續(xù)追問:都是轉化單位,為什么這一題用除法?學生回答:將每小時走的路程換算成每分鐘走的路程,“每小時走120千米”就變成了“總路程”,因為“速度=總路程÷時間”,所以用除法。當學生算出路程是“50千米”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車速是120千米/時,路程是50千米,路程怎么比速度還???學生回答:速度是單位時間行駛的路程,120千米/時是用小時作單位描述快慢,每小時行的路程比較多,宜城到南漳段不到1小時行駛的路程,所以表示路程的數(shù)量看起來比表示車速的數(shù)量要小。
學生在應用三者關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速度的內涵有了更豐富的理解。
(作者單位:宜城市窯灣小學)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