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從記事起,母親就天天當著我的面數(shù)落父親,我對父親的缺點如數(shù)家珍,從小就不喜歡父親,因為都是母親操勞家務,父親回到家就躺床上看書。
父親看完書,還喜歡給我們兄妹講,開始我還聽得津津有味,上了小學特別是上了四五年級后,我感覺自己文化高了,對把女媧讀成女“禍”的父親甚是鄙夷。當面揭穿他幾次錯別字后,父親大受打擊,只悶頭看書,再也不講給我們聽了。
我上高中后,自認為文化又高了,懂得也多了,越發(fā)瞧不起父親了,甚至開始“替班”母親對父親的言行進行批判,父女關(guān)系一度僵化。
父親沒有大志向,他一輩子都靠出賣勞動力賺錢養(yǎng)家,當過最大的官是村辦工廠的車間主任。母親說,那個車間刺頭兒多,不服管,廠長給父親這個小官帽,完全是看中了父親傻,沒心眼,不怕得罪人。
父親新官上任,除了管理車間,還管廠子里的閑事。一日,父親看到有人進廠拉銅灰,便過去詢問收購銅灰的價格,得知是市場價的一半,便跑去廠長辦公室匯報了此事,說廠子里的銅灰賣便宜了。
父親回家后,跟母親顯擺此事,說他幫廠子多收了多少錢,母親聽完生氣地說:“完蛋了,你這主任干到頭了,廠子里的銅灰一直是這個人收購,大小領(lǐng)導都睜一眼閉一眼,你以為廠長不知道價格賣低了呀,人家這里面有‘說道’,被你揭穿了,表面感謝你,心里卻恨你……”
父親聽完梗著脖子說:“公家的東西,誰賤賣也不行,別說廠長,就是村書記我也敢攔下?!?/p>
父親固執(zhí)又冥頑不化,而母親則一語成讖。一年后,父親所在工廠停產(chǎn),父親去了另外一家村辦企業(yè)干活,廠長還是同一個人,但父親不再擔任車間主任,被安排到鍋爐房燒鍋爐。
父親完全拎不清社會這個江湖,我遇到事情也不會同他商量。
我25歲之前,和母親思想同步,老愛數(shù)落父親,這個不好,那個不對。我25歲時,父親因腦血管堵塞,身體越來越不好,鍋爐也燒不了了,只能干看大門的活兒。
看大門沒看幾年,父親又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漸漸開始淡忘這個世界。
父親去世后,母親總在不經(jīng)意間說起父親:“若是你爸在,這活兒哪用我干呀?”“若是你爸在,他們能這么欺負我?”“你爸命不好,出了一輩子的苦力,沒過上一天好日子……”
這時,我才理解母親,她和父親在一起時吵吵鬧鬧,沒一句好話,父親走了后才知道他的重要,父親的優(yōu)點也一點點閃現(xiàn)出來。
我又何嘗不是如此,父親去世后,才公平公正地評價父親,寫了很多表揚父親的文章:父親會剃頭的手藝,幾十年如一日幫鄉(xiāng)親義務剃頭;父親雖然粗枝大葉,做事不計后果,但也正因為這個特點,讓他在半夜聽到有人喊“救命”時,鞋子都來不及穿,拎著頂門棍就往外跑,才會在聽到有人掉到河里呼喊救命時,義無反顧地下水救人……
父親四十歲單位體檢時,檢查出高血壓病,連醫(yī)生都質(zhì)疑,血壓這么高還干體力活,怎么堅持得???在單位超負荷運轉(zhuǎn),回到家就累癱在床上,這也是他“懶”的原因吧!現(xiàn)在的我,回想起父親,甚至連他讀錯別字的畫面都感覺溫馨可愛,只是這一切,父親都不知道了。
時間越久,往事越清晰,越能公平客觀地評價一個人,我的父親是個普通的農(nóng)民,他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遺憾的是,他在世時自認為長大了的我總愛數(shù)落他,我欠他一個好評。
如果我能早認識到這些,在父親健在時多夸夸他的優(yōu)點,父女關(guān)系便會融洽許多??上?,我在父親走了后,才懂得如何同他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