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義剛
當前,教師使用最多的教學設備當屬“小蜜蜂”擴音器。在課間護導、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等多個教育場景,都能見到“小蜜蜂”的影子,甚至有部分教師從早晨到校開始背起“小蜜蜂”,中午充電,下午繼續(xù)使用,一直到下班再摘下充電,第二天持續(xù)使用。對得到教師如此厚愛、高頻使用的教育設備,筆者認為應當理性看待,從哲學辯證的角度看待“小蜜蜂”的優(yōu)劣,從育人方式變革的角度分析“小蜜蜂”的服務功能,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支持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價值辨析和策略引領。
“小蜜蜂”受到教師如此青睞,有其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筆者結合自身使用經(jīng)驗和同行反饋,總結如下。
首先,擴音優(yōu)質。使用“小蜜蜂”的最主要緣由是它具有較好的擴音功能,能夠將講述者的聲音外放出去,增大響度,讓聽眾聽得清。學校因師生人員較多,活動場所變化頻繁,“小蜜蜂”優(yōu)質的擴音功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說話“分量”,讓學生都能聽得到主講者的聲音,保障活動順暢開展。
其次,功能齊全。除了擴音之外,錄音、播放音頻等都是“小蜜蜂”的必備功能。教學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需要現(xiàn)場錄一段學生朗讀、師生對話,播放一段設定好的音頻,等等,“小蜜蜂”都能一一解決,滿足教育活動的需要。
再次,使用方便。具備以上兩項功能的教育設備有很多,“小蜜蜂”能成為首選,還在于它使用方便。教師只需將其充滿電,背在身上,隨用隨關,十分輕便,不影響使用者的其他活動;另外,“小蜜蜂”較高的性價比也是教師選擇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保護嗓子。因教學活動需要,教師要參與晨間看護、課堂教學、課間護導、大課間活動、課后服務等多項教育活動,一天下來,教師用嗓負擔很重?!靶∶鄯洹钡氖褂媚茉诤艽蟪潭壬辖档徒處煹挠蒙へ摵?,讓教師能“輕輕地說”,學生也能“清晰地聽”。
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期間可以存在多種方式,如教師引領著學,教師為學生搭好腳手架后學生自主地學,教師根據(jù)學生需要隨時介入地學等,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師生發(fā)展的平衡過程。但在“小蜜蜂”的“強勢”影響下,原有的教與學的平衡發(fā)生了傾斜,學生的“戲份”在減少,這種情況較容易體現(xiàn)在起始年級階段。
對話是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學習方式,良好的對話結構的表現(xiàn)之一是雙方的平等。我們看到,在使用“小蜜蜂”的對話現(xiàn)場,教師的聲音是洪亮高亢的,而學生由于僅靠嗓子,只能發(fā)出如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對話的平衡就此失調(diào)。尤其在起始年級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學生因為年齡小或陌生感,不敢也不愿意主動對話。
從聽的角度分析,學生習慣了聽教師持“小蜜蜂”的高分貝,當其他學生本色發(fā)音時,聽覺神經(jīng)接收的是“斷崖”般的輕言細語,從“高音區(qū)”突擊轉換到“低音區(qū)”,學生傾聽的平衡產(chǎn)生失調(diào)。如果學生習慣于聽教師的“高談”卻不適應同伴的“低語”,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低效的;沒有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則不會真正發(fā)生。
在看得見的“對話失衡”和“傾聽失衡”下,“小蜜蜂”高音背后隱藏的是看不見的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失衡”。師生地位平等是教與學活動的基礎,但從學生內(nèi)心來說,自己的“兒童角色”在教師的“成人角色”面前,是要“聽老師話”的,是弱勢地位。教師長期的“大音量”更會讓學生產(chǎn)生“教師處于高高在上的強勢地位”的錯覺,無形間擴大了師生之間的“位勢差”,使兩者地位更不平等,造成師生角色平衡的失調(diào)。
一棟教學樓有若干層,每層有若干間教室,每間教室里都發(fā)出“小蜜蜂”的擴音,尤其有些教學樓是環(huán)形樓宇,坐在教室里的學生聽到后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筆者曾多次試驗,在教學樓某層的中間教室上課,能清晰地聽到兩邊及對面教室里傳來的聲音。教師使用“小蜜蜂”的目的是讓本班學生能聽得清,結果造成了相互干擾,反而聽不清了,造成了空間平衡失調(diào)。
一面是“小蜜蜂”的獨特功能和使用價值,一面是“小蜜蜂”高音下的教育平衡失調(diào),如何有效使用“小蜜蜂”,既能發(fā)揮其自身價值又能減少其“副作用”,這是教師需要思辨的問題,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需求。為此,筆者及研究團隊做了以下實踐探索。
學生在?;顒訒r間主要囊括課堂學習、課間休息、午間就餐、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后社團活動等;活動空間分為室內(nèi)和室外,室內(nèi)有教室、功能室、圖書館、餐廳等,室外有走廊、操場等?;诮處熃M織活動時的音量需要,可根據(jù)學生活動時空選擇性地使用“小蜜蜂”,充分發(fā)揮“小蜜蜂”的擴音功能。如在學生課間休息、午間就餐、大課間活動及室外體育課等情形下,適時使用“小蜜蜂”,既能讓學生聽得清,也能使教師的嗓子得到保護;而在教室內(nèi)學習、圖書館閱讀等,教師可關閉“小蜜蜂”,讓師生交流自然平等發(fā)生。
學生在?;顒觾?nèi)容形式多樣,因此,教師不能僅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全天候使用“小蜜蜂”,忽視學生的感受。依據(jù)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學生需要“靜”的時候,較低的音量和較慢的語速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提升學習效率;在學生“動”的時候,較大的音量和感染性的語調(diào)能激發(fā)學生的斗志與激情。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育教學內(nèi)容針對性地使用“小蜜蜂”,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如上午第一節(jié)數(shù)學新授課,教師本色發(fā)聲會讓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而下午的音樂課,既要有教師的領唱又要播放音頻,此時使用“小蜜蜂”,課堂效果會更佳。
學校“小蜜蜂”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教師,教師的“一聲獨響”造成了教學活動中的失衡。為此,我們建議教師在使用“小蜜蜂”時,適時地把話筒遞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發(fā)聲主體。學生原來的“嗡嗡聲”被放大,象征了學生的“存在”,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生生合作化使用“小蜜蜂”,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小蜜蜂”便攜的話筒線和裝置讓合作使用成為可能,也讓“小蜜蜂”的功能價值最大化。
表面上看,“小蜜蜂”是為教師服務的;而“小蜜蜂”的本質是為教學活動、學生發(fā)展服務;因此,“小蜜蜂”服務的核心應該是學生。所以,“小蜜蜂”不應始終掛在教師的身上,而應在教室里“流動”,使用的主體應該是動態(tài)的:誰發(fā)言誰使用,學生交流表達時就主動拿起“小蜜蜂”;誰需要誰使用,學生在交流表達時,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是否使用。當“小蜜蜂”的使用主體從教師變?yōu)閷W生,課堂教學的美好便“飛向花叢中”。
新時代育人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需要更加科學化、精細化和精準化;教師也要善于做反思型、學術型教師,時刻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每一種教學方式,每一件教學設備,即便再好,也不能“遮住”學生,阻礙學生的發(fā)展。恰如“小蜜蜂”,雖好,思辨使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