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礎拉,斯琴圖雅,桂 香,白長喜,烏力吉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強調了完善“政產學研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體系,推動醫(yī)藥創(chuàng)新和轉型升級,明確了中醫(yī)藥在大健康產業(yè)中的核心定位。在大健康產業(yè)的背景下,隨著中醫(yī)藥健康產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蒙醫(yī)藥產業(yè)也同樣備受重視[1]。隨著內蒙古自治區(qū)蒙藥產業(yè)迅速發(fā)展,且為適應蒙藥健康服務的需要,對蒙藥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蒙藥化學是應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研究蒙藥化學成分的學科,是蒙藥學、蒙藥鑒定學、蒙藥分析、蒙藥藥劑學、蒙藥炮制學、蒙藥制藥工程等課程不可缺失的基礎,為蒙藥類專業(yè)人才將來從事蒙藥研究及生產提供堅實基礎,對蒙藥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蒙藥化學這門課程對蒙藥物質基礎研究、蒙醫(yī)藥現代化及蒙藥產業(yè)化起關鍵作用。因此,為適應蒙藥健康服務的需要,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蒙藥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針對蒙藥化學十余年以來理論與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經驗,提出幾點教學改革措施,旨在提高高等蒙醫(yī)藥院校蒙藥化學教學效果及蒙藥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于2006 年開始招收蒙藥學專業(yè)本科生,自2009 年開始設置蒙藥化學課程。蒙藥化學理論與實驗教學時數分配表見表1。經歷十余年的蒙藥化學教學,蒙藥化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已由原來單味藥逐步向蒙藥復方轉變,研究內容也從有效成分的結構類型、理化性質、提取分離、檢識、結構鑒定逐步延伸至結構修飾與改造、合成途徑、體內代謝及生物轉化等方面內容。但是,上面所提到的延伸內容在我們實際授課過程中提及甚少,對行業(yè)需求與技術進步不夠重視,教學不能與時俱進。例如,講到提取方法時,只講溶劑提取法等最傳統(tǒng)的方法,而沒有詳細講解最新的提取方法。只注重講化合物的基本結構、理化性質、提取分離及檢識等,卻忽略了大部分化合物的結構鑒定(包括核磁與質譜)等內容。蒙藥成分結構修飾與改造、合成途徑、體內代謝及生物轉化等方面內容幾乎沒有講解。因此,從現在未改革前的教學成效來看,蒙藥專業(yè)的學生通過蒙藥化學這門課程學習,只能了解到蒙藥常見化合物的結構、理化性質及其提取分離、檢識等知識。后續(xù)蒙藥化合物的結構改造修飾、體內的變化過程等知識還未深入學習。我院蒙藥化學實驗課程開設了“蒙藥大黃中蒽醌類成分的提取、純化及鑒定”“蒙藥苦參中生物堿類成分的提取、分離及鑒定”“蒙藥黃柏中小檗堿的提取、純化及鑒定”“銀杏葉中黃酮的提取與鑒定”等4 個部分實驗,共計48 學時,具體見表1。這些實驗內容涉及煎煮法、滲漉法、回流法、堿提酸沉、pH 梯度萃取法的實驗原理以及蒙藥各類成分的化學及色譜鑒別等各種檢識方法。在傳統(tǒng)的蒙藥化學實驗教學中,一次實驗需8~10 學時,因受實驗課時限制,實驗往往需要持續(xù)兩周,中途如遇節(jié)日假期,時間會拖得更久。據此情況,如果教師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驗課的積極性及自主性,學生就會覺得無聊,對學生培養(yǎng)無任何益處,且實驗內容過于陳舊,涵蓋的內容較少,缺乏系統(tǒng)性。
表1 蒙藥化學教學與實驗時數分配Table 1 Allocation of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hours for Mongolian medicine chemistry
蒙藥化學是蒙藥專業(yè)學生第三學年第六學期開始學習的,此前學生已完成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課程的學習,但是到了大三下學期,許多學生對已學過的基礎知識有所遺忘,課堂上對教師授課內容無法理解,課后學習效果不佳。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對蒙藥化學失去學習興趣,再加上理論教學課時有限,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沒有時間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相關知識點,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后續(xù)教學的效果。蒙藥專業(yè)的本科生從生源上說,均為蒙授二本的學生。經我們調研發(fā)現,由于有些學生的化學基礎較差,特別是有機化學的基礎較弱。因而,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需要采取相應的彈性教學方法以滿足日常教學需要。在十余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生感受不到蒙藥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對蒙藥化學無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無法把知識點串聯(lián)為一個整體。
在2020 年前,我們主要以線下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即現場講解結合多媒體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大都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教授手段單一,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師一味地傳授知識,沒有以學生為本,課程內容講解枯燥乏味,導致部分學生對蒙藥化學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如教師開始講授蒙藥化學這門課程第一章部分或者其他章節(jié)緒論時,由于缺乏教學的針對性和導向性,學生還未深刻了解蒙藥化學這門核心課程的重要性和蒙藥化學的內涵,就已經盲目地開始學習各種結構性質了。
自2020 年以來,為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正常教學的影響,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各中醫(yī)藥院校及時改變傳統(tǒng)課堂面授的授課方式,開展在線教學。我校采用超星在線教學平臺,從教學情況來看,線上教學依然存有各種問題,教學效果不佳,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線上教學無法滿足蒙藥化學實驗課教授的需求。
蒙藥化學現在采用的教學考核方式為:期末考試成績占65%,期中實驗操作技能測驗占20%,平時成績占10%,實驗報告成績占5%。期中實驗操作技能測驗主要考查學生蒙藥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考核的科目有:精密稱量、分液萃取操作、回流操作、紫外分光光度計操作、高效液相色譜儀操作等。學校為進一步加強教學質量,客觀評價教學效果,期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通過3 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學校教務處的麥可思(mycos)教學質量管理平臺進行,二是根據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委員給出的聽課意見,三是參照學習通上的課程個人總結,學校會通過學習通上的大數據綜合進行監(jiān)督評價。
以上3 種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包括學生評教、教師同行評教、督導評教,教師與學生均可通過電腦終端或者微信,登錄學習通賬號即可完成評價工作。但是這3 種評價體系只關注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忽略了教師本人的評學過程,如教師本人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聽課情況、課堂總體秩序、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驗課的授課效果、學生自主思考等方面均沒有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
多數學生甚至教師本身常常會將蒙藥化學看作是一門化學課程,卻忽略了“蒙藥”二字。與西藥的單一化合物不同,對于蒙藥或復方來說,化學成分眾多,作用方式各異,即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作用特點[2]。所以,基于蒙醫(yī)藥基礎理論,要將蒙醫(yī)藥思維貫穿于蒙藥化學的整個教學中,這個過程包括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制定、實驗內容安排、授課過程安排、教學考核及評價等。
我們基于蒙醫(yī)藥基礎理論,編寫具有蒙藥特色的教材,既要保證基本的知識點還要兼顧前沿的動態(tài)知識,從而保證教學內容與蒙藥專業(yè)學生就業(yè)形勢的銜接,使教材內容更貼近于實際工作崗位需求,加強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比如:在教材編寫內容中加入特色蒙藥,在提取分離部分內容里添加藥品生產企業(yè)常用和最新采用的提取新技術與新儀器等。針對新編教材,基于學生的差異,重新編制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以知識、認知和情感三維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蒙藥化學的所有教學活動[3]。
教師講授蒙藥化學這門課程第一章部分或者其他章節(jié)緒論時,首先要做好章節(jié)導入[4]。比如:在學習緒論部分時首先要講明白蒙藥化學是什么樣的課程?它到底研究什么?學習它有什么意義?要讓學生認識到蒙藥化學就在我們身邊以及它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再將生活中的例子融入蒙藥化學的教學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方法和理論知識聯(lián)系起來。比如:在講解黃酮中查爾酮時,可以用蒙藥紅花為何要在花冠由黃變紅時采摘的例子進行講解,以加深印象。做好導入后,將各類化合物結構、性質、提取及分離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的腦子里形成思維導圖。在做好章節(jié)導入與注重知識點串聯(lián)后,我們還需加深與科研的互動來激發(fā)學生對于蒙藥化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5-6]。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將科學研究融入教學內容中,啟發(fā)學生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分析問題,增加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揭示問題背后所隱藏的科學原理,從而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與教師提供了源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方面的模擬,使得使用者能夠身臨其境,通過系統(tǒng)模型對實際或者設想的系統(tǒng)進行相應的動態(tài)試驗[7-8]。我們學院現階段還沒有自己專屬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目前在籌劃建設中,但我們可以先利用國家線上教學資源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讓學生登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完成實驗預習,進行復習并完成相關測試后考察虛擬仿真輔助實驗教學的效果。隨著高校學科建設的逐步完善和21 世紀對人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tǒng)建制的實驗室開放模式已不適應高校學科建設的發(fā)展,學校勢必需要打破傳統(tǒng)實驗室的自我封閉性,建立一種新型的開放模式,引進熱門科學研究項目或課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實驗,以提高實驗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能力。設計性實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實驗教學[9],即教師為學生選好主題,由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這種方式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實驗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安排12 學時的設計性實驗,讓學生獨立完成一種蒙藥材里有效成分的提取與分離,包括鑒定過程。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不但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蒙藥化學課件、大綱、習題、講課視頻、學習資料等內容制作完畢后,上傳至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并在線開放課程。運行后,任課教師可記錄與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及反饋,分析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行為等。但要注意,建立線上教學資源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教學需要、科研進展等及時更新升級。此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是顧及課前、課中、課后3 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在線預習,實時產生互動,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缺乏師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10-11]。在教學質量評價上繼續(xù)通過麥可思(mycos)教學質量管理平臺等3 種方式進行。另外,要建立教師評學機制,使教師能對學生整體學習效果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12]。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政課程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及蒙藥化學的課程性質,結合國家及學校對課程思政的要求,蒙藥化學課程教學中很有必要引入思政元素[13-14]。如從愛國主義精神、蒙醫(yī)藥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精神、安全生產職業(yè)素養(yǎng)、工匠精神、愛崗敬業(yè)精神角度出發(fā),在知識點的講解中引入相應例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從而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才兼?zhèn)涞拿舍t(yī)藥事業(yè)接班人。
蒙藥化學作為一門蒙藥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它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是學生搭建整個蒙藥學專業(yè)知識體系(蒙藥學、蒙藥鑒定、蒙藥炮制、蒙藥藥理、蒙藥制劑、蒙藥分析)所必需的基礎。筆者在十余年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仍存在大量的教學問題需要解決。因此,蒙藥化學教學團隊今后應努力利用信息化技術,結合蒙藥專業(yè)人才就業(yè)發(fā)展需求,豐富教學內容,改革并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入多元、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蒙藥學人才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