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宏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fā)展給學校發(fā)展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對學校的教育形態(tài)提出全新的要求,為學校教育的變革提供了契機,是學校邁向新時代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實小”)運用智慧校園建設成果,賦能課堂、食堂、學堂等“三堂”,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服務學校管理、教師發(fā)展、學生培養(yǎng)、課程架構、教學評價等的水平和能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敬賢樣態(tài)。
想要教好學生,就要打造高效率的課堂。學校引導教師認真閱讀理論書籍,不斷在課堂上進行實踐,逐漸形成經驗。學校從信息技術操作性強、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等學科特點出發(fā),積極開展任務驅動引領教學研究,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任務—自主協(xié)作完成任務—總結評價”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技術操作的流程,感悟其要領。
實小將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教學策略逐步發(fā)展為“情境創(chuàng)設—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實踐應用”的“體驗式學習”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學科中進行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信息技術學科體驗式學習初見成效。
實小與上海實驗小學合作辦學,將開發(fā)信息技術典型學習任務與技術發(fā)展相結合,讓3D打印、機器人等校本課程落地生根。這些校本課程豐富了學校的課程體系,并在課程中進一步論證體驗式教學的科學性。
實小總結信息技術學科體驗式教學研究成果,成功申報江蘇省前瞻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體驗式學習:建構兒童有意義的學習經歷”,通過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變講授為體驗,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同時,學校展開全科體驗式學習的研究,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多類型的體驗。
學?;隗w驗式學習下的課堂教學樣態(tài)研究成果,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促進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課程整合,以主題學習的形式將相關學科進行有效整合,實現(xiàn)信息交互、信息融合與信息共享,豐富學生體驗路徑,提高學習效率。
學校的食堂管理關系著學生的身體健康。為了更好地進行食堂管理,實小接入“明廚亮灶”平臺,用信息化技術,讓后廚看得見、看得清、看得遠,讓食品安全監(jiān)督可體驗、可參與,從技術層面督促食堂工作人員規(guī)范操作,加強衛(wèi)生意識、安全意識,監(jiān)測食品安全。
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為了做出適合學生食用,兼顧營養(yǎng)與口味的午餐,實小采用“問卷星”等形式向學生、家長展開在線問卷調查。針對“我最喜歡的食物”“我喜歡吃什么”“你家孩子挑食嗎”等問題,食堂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系統(tǒng)分析,了解學生喜好,并咨詢營養(yǎng)專家,搭配出兼顧營養(yǎng)與口味的菜譜,確保學生的營養(yǎng)。日常管理中,學校對值班教師進行隨機訪談,了解學生午餐食用情況;對每日剩菜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及時調整食譜內容,確保食堂做出學生愛吃的食物。
學校有將近50%的學生中午在校就餐。學生在食堂能不能吃飽、能不能吃好是家長關心的問題,也是學校關心的問題。實小定期對就餐學生的身高、體重進行統(tǒng)計,輸入系統(tǒng),進行診斷,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分年級抽取就餐學生和其他同年級學生的相關數據,對學生的成長標準進行跟蹤、對比,形成具體的對比數據,進行針對性分析,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讓學生的成長清晰可視,并向家長分享分析報告,讓家長放心。
食堂是提供食物的地方,也可以是勞動教育的基地。實小讓學生參與食譜的定制、食物的制作。智慧校園的創(chuàng)建,大大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閱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引導他們?yōu)槭程迷O計一周食譜,教師對學生提交的食譜進行科學性驗證,并對科學食譜予以采用。食堂寬闊的場地更是勞動教育的好地方,“認識食物”“我給弟弟妹妹講蔬菜”“我來洗蔬菜”“我會做菜”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食物制作的不容易,了解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讓他們參與勞動,讓食堂真正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勞育基地。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技術的驅動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學校在教學樓內配備科學實驗室、數字化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VR實驗室等多個功能教室,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技術的奇妙。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多處安放的電子設備讓學生實現(xiàn)信息自由。智慧校園網絡平臺、校園電視臺、創(chuàng)客體驗中心、江蘇省趙志宏網絡名師工作室等虛擬的網絡場館,促使學生進行人物互聯(lián)、物物互聯(lián)與人人互聯(lián),學會使用信息技術,豐富體驗的路徑,服務自己的學習。
傳統(tǒng)的學習場域往往以校園為邊界。實小提倡“無邊界”的學習,對學校的課程、師資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大數據對校內固有的學習場域進行優(yōu)化使用,并且根據各學科的學習需求,在校園內創(chuàng)建適合學習的“學習教室”。例如,根據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實小和校外的博物館、圖書館、社區(qū)、工廠等建立聯(lián)系,提供學生能夠深層次學習的真實情境。為了滿足更多的學習需求,學校還開發(fā)了線上學習的虛擬場域,提供更加多元的學習選擇。
一是打造教師學習資源庫。實小借助江蘇省趙志宏網絡名師工作室、網絡云課堂、江蘇教師教育等平臺,多次為教師組織網絡云教研活動。師生異地、網上同步的學習模式打破空間的限制,開辟利用電教媒體實現(xiàn)異地實時互動與校際網絡教研的新形式,增強教學的時效性,使合作辦學聯(lián)盟的合作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學校為教師打造學習資源庫,收錄名師名家優(yōu)秀課例,方便教師隨時隨地學習,提升教學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是打造學生學習資源庫。實小開設個性化的虛擬課堂,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學習資源,實現(xiàn)因材施教。同時,學校在資源庫上傳多種類別的AI 課,方便學生調取學習。實小努力推進課程的跨界融合,使校園和社會進行有效銜接,定制屬于學生的個性化課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當前,依托大數據進行學習評價是發(fā)展的必然。學校進一步健全評價機制,在智能化推動評價發(fā)展方面著力,利用大數據能夠提取、歸納、判別、呈現(xiàn)信息的智能化特征,真正實現(xiàn)立體式的、科學的發(fā)展性評價,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