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多 孔偉坦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門診部,河南 南陽 473000)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常見于1~4 歲兒童,是橈骨環(huán)狀韌帶從橈骨小頭脫離,嵌頓于橈骨小頭和肱骨小頭之間的病理狀態(tài)[1]。病因多是小兒橈骨小頭發(fā)育不完全時受到外力過度牽拉,其治療方式是手法復位。因其成功率高,導致患兒家長掉以輕心,不注意后期護理,并且由于患兒及家長缺乏對疾病的認知、患兒治療依從性等原因,疾病復發(fā)率高[2]。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3]是一種強調家長在護理環(huán)節(jié)重要性的干預模式,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讓家長參與護理并教育患兒,提高護理質量。門診健康教育[4]是指通過門診醫(yī)生對患者的教育活動,指導人們進行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相關研究表明[5],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適用于骨科,可以加速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的康復。門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療效,降低復發(fā)率[6]。但臨床上尚無兩者聯(lián)合用于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的先例。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聯(lián)合門診健康教育在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
納入2021 年7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患兒78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診斷為橈骨小頭半脫位。②第二次發(fā)病者。③患兒及家長自愿參加本研究并能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首次橈骨小頭半脫位患兒。②患有重大疾病者。
根據(jù)患兒及家長意愿將患兒分為對照組(n=37)和觀察組(n=41)。其中對照組中,男21例,女16 例;年齡的年齡范圍為1-4 歲,平均年齡為(2.34±1.31)歲。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9例;年齡的年齡范圍為1-4 歲,平均年齡為(2.59±1.27)歲。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家庭參與式干預,由醫(yī)生給患者進行旋前復位法[7]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將患兒肘關節(jié)固定為90°,前臂前旋90°,囑患兒不進行肘關節(jié)活動。復位后將患肢懸吊,15 min 后有抓舉力、無活動限制、無疼痛、上肢自然活動表明復位成功。若無法獨立移動,則采用相同的方法行第二次復位。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門診健康教育[8],具體措施為:醫(yī)生對患兒及家長進行疾病認知教育,給患兒及其家長介紹疾病的病因、癥狀、治療方法、恢復期注意事項等疾病相關知識;醫(yī)生對患兒家長進行飲食指導,囑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醫(yī)生告知患兒家長相關注意事項,叮囑患兒家長注意患肢保暖、防止二次受傷。
1.3.1 疾病知識掌握程度
自制調查問卷評估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從疾病概念、病因、癥狀、治療、注意事項進行考察。采用問卷星的形式,問卷總分100 分,分數(shù)和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呈正相相關。
1.3.2 康復鍛煉依從性
出院時,參考周智雅[9]制訂的功能鍛煉依從性標準,評估兩組患兒的橈骨康復鍛煉依從性,內容如下: ①完全依從:能夠完成80%及以上的康復鍛煉項目;②部分依從:能夠參與50%-79%的康復鍛煉項目;③不依從:未達到上述標準。其中完全依從及部分依從均表示依從。
1.3.3 治療有效率
出院時,根據(jù)患兒的臨床癥狀,將治療效果[1]分為:①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②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改善。③無效:患兒臨床癥狀無改善?;純褐委熡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1×100%。
采用SPSS22.0 軟件包、Excel 2021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分析。當P<0.05 時,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疾病概念(87.23±3.77)、病因(88.56±3.04)、癥狀(88.02±2.31)、治療(87.72±2.16)、注意事項(88.22±3.03)顯著低于觀察組(91.02±3.66、92.34±3.19、92.74±2.05、91.57±3.27、93.01±2.0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比較(±SD)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比較(±SD)
?
對照組康復鍛煉的總依從率(83.78%)顯著低于觀察組(97.5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依從率觀察組(2.43%)顯著低于對照組(16.22%)(P<0.05),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n(%)]
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8.37%)顯著低于觀察組(95.13%)(P<0.05);無效率觀察組(4.87%)顯著低于對照組(21.6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橈骨小頭半脫位是橈骨環(huán)狀韌帶從橈骨小頭脫離,嵌頓于橈骨小頭和肱骨小頭之間的病理狀態(tài)[1]。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是臨床常見的兒童肘部損傷,小兒的生活習慣和生理特性導致其易復發(fā),復發(fā)率高達27%到39%,由于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不夠,常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發(fā)生,因此科學的臨床干預對于患兒來說十分重要。
患兒年齡小,對治療的依從性低,但對家長有較強依賴性,因此患兒的治療需要其家長的配合。家庭參與式干預要求患兒家長參與患兒疾病護理,可使患兒家長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實施針對性的有效護理,對促進患兒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0]。手法復位是其常用的治療方法,因其成功率高,導致患兒家長掉以輕心,不注意后期護理。因此,橈骨小頭半脫位常發(fā)展為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所以對患兒及家長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7]。
門診健康教育[11]屬于健康教育的一種,通過向患兒家長講解疾病知識,可以起到幫助患兒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促進康復的作用。目前已有相關研究[1]證實了門診健康教育對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的正面影響,但尚未聯(lián)合家庭參與式干預和門診教育。本研究基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患兒康復鍛煉依從性、患兒治療有效率,探究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聯(lián)合門診健康教育在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中的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疾病概念、病因、癥狀、治療、注意事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低于觀察組,說明門診教育有效地提升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有利于患兒的術后護理,與李銀娟[12]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康復鍛煉總依從率低于觀察組患兒,說明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患兒的康復治療,提高患兒康復鍛煉依從性,從而促進患兒康復[13]。
本研究通過對比2 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作為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聯(lián)合門診健康教育的檢驗指標,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小于觀察組患兒,說明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聯(lián)合門診教育能夠提高治療效果。謝晉萌[14]研究了家庭參與式干預對腦癱患兒運功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和本次研究相似。
綜上所述,對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再脫位患兒應用家庭參與式干預模式聯(lián)合門診教育,能夠提高患兒家長對疾病認知,提高患兒康復鍛煉依從性和患兒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