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宇利
黃瓜可以說是“國民蔬菜”,中國人愛吃黃瓜,生吃、蘸醬吃、炒著吃……可黃瓜明明是綠色的,為什么偏被稱為“黃”瓜呢?
黃瓜,葫蘆科,原名胡瓜,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當時來自外邦的東西前面大抵要加個“胡”字。十六國時期后趙開國皇帝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對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便禁止使用“胡”字。所以胡瓜就由此更名為黃瓜,這個叫法延續(xù)至今。不過,黃瓜老到不適合食用階段確實會變黃。
黃瓜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國的栽培品種主要有白黃瓜、青黃瓜、華北華南黃瓜和歐洲黃瓜幾個品系。
黃瓜含水量比較充足,可稱為“固體飲料”。因此,它不僅可作蔬菜,還可作水果食用。
吃黃瓜比喝飲料有好處:清香宜人,主要物質為醇類和醛類;熱能極低,僅16千卡/100 克,可以說是熱量最低的蔬果;鮮黃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有利于減肥;補充人體水分的同時還可補充少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其實,黃瓜皮所含營養(yǎng)素比果肉更豐富,應盡量保留,但要預防農藥殘留,食前水泡洗凈。黃瓜切片還可作面膜,有助于保濕,術后的病人唇干可用黃瓜片潤敷。
有人說黃瓜中含有維生素C 分解酶,與含維生素C豐富的果蔬同食會降低維生素C 含量。實際上,黃瓜以及大多數植物中普遍含有的是“抗壞血酸氧化酶”,并不是傳言中所說的“維生素C分解酶”。這種酶也并不是將維生素C 氧化掉,而是促進維生素C的還原性和氧化性相互轉化。這兩種形式都有生物活性,都能被吸收利用。況且這種酶加熱即可破壞,并不妨礙同食。
有傳言黃瓜生長使用激素,這是誤解。其實,不僅黃瓜,很多果蔬在生長期間可能使用了生長調節(jié)劑,并非激素,正常使用對人體無害。生長調節(jié)劑的超標亂用,只會造成果蔬生長畸形或營養(yǎng)素和風味不足,對人體不會有影響。
溫度、日光、水分、肥料等條件比較好時,植株生長健壯。一般在3 月—6 月這段時間里,由于溫光環(huán)境適宜,結出直黃瓜的比例多。如果環(huán)境條件不好,出現低溫弱光、高溫強光、缺水、養(yǎng)分不足等情況,就會導致黃瓜早衰或者生長不良,結出的彎黃瓜比例可能會高。氯吡脲是黃瓜最常用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可以減少彎黃瓜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