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漢語中,“借”字無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使用頻率都較高,是現(xiàn)代漢語2500個常用詞之一。在漢語中,“借”字與英語當中“borrow”“l(fā)end”表示向某人借來或借出某物不完全相同。朱德熙先生在《語法講義》中也注意到了“借”類動詞在雙賓語中的歧義問題,他認為動詞在雙賓語結構中具有“給予”或“取得”這兩種關系,而“借”這類動詞因為這兩種不明關系產(chǎn)生了歧義。
一、“借”字句的語義分析
“借”最初的意義是“假也”[1],即“暫時使用屬于他人的人、財、物”。有“秦假道兩周之間”(《史記》)。而后產(chǎn)生“把屬于自己的人、財、物暫時給別人使用”之意,如:
(1)有馬者借人乘之。(《論語》)
戰(zhàn)國晚期前,“假”和“借”在表“借用”義時,以“假”字使用最為常見,很少用到“借”。王力、王政白曾指出中古以后,“借”逐漸取代了“假”。
現(xiàn)代漢語中,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漢語大詞典》為參考,對“借”的義項進行歸納:a.暫時使用別人的物品或金錢,借進;b.臨時提供貨物、金錢供他人使用,借出;c.假托,d.憑借,利用。例如:
(2)門廳有圖書室,里面可以借書。(村上春樹《泰國之旅》)
(3)他第二天就去金俊海家借錢。(路遙《平凡的世界》)
(4)他借書給別人十分慷慨,卻是個不記事的馬大哈。(余秋雨《藏書憂》)
(5)他已經(jīng)忘記借書給我這回事。(達夫妮·杜穆里?!逗麎簟罚?/p>
(6)莊之蝶在屋談了一會,借故上廁所,也到了院子。(賈平凹《廢都》)
(7)這種場景可以借著一個圖像來說明。(余秋雨《千年一嘆》)
(8)他借著一家商店被路燈光照亮的玻璃窗。(路遙《平凡的世界》)
“借”的用法依次為:(2)(3)動詞,借進,表示得到義;(4)(5)動詞,借出,表示給予義;(6)動詞,假托;(7)(8)介詞,憑借、利用。
在我們的基本認知模式下,“借”的用法為臨時向某人借來或借出某物使用,使用后歸還。如例句(2)(3)(4)(5)。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借”字的用法已經(jīng)有了更多的延伸。
(一)有“借”有還的“借”字句
“借”的本義是指臨時借用他人東西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歸還,“借”字句涉及的語義角色有:施事、與事、受事。其中施事在句子中作主語,與事間接賓語,受事作直接賓語。在使用“借”的基本義時,需要滿足幾個條件:1.借物的原所有人對借物本身擁有所有權;2.事物為實體物品;3.借用東西的人對事物進行使用,并在使用之后歸還原主。例如(9)~(11)都是“借”的“借用”含義,是“借”的基本義。
(9)我們向旅社借一把傘。(林語堂《朱門:林語堂文集》)
(10)爹,我去借一把梯子來。(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11)待會兒我向嫂嫂借一條棉褲穿。(張愛玲《半生緣》)
(二)只“借”不還的“借”字句
(12)求他暫借一點粗糧,也不為過。(還珠樓主《力》)
(13)剛剛到京的長征隊員一聽到蘇修的暴行,馬上就借筆借紙來寫抗議信。(語錄,人民日報)
在例句(12)(13)中,不滿足借用東西的人對事物進行使用,在使用之后歸還原主這一條件。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像“粗糧”“紙張”等價值低的物品,往往是不會歸還的。除非所借的“粗糧”“紙張”為特殊物品。所以“借”字后接的物品由于大小、價值、數(shù)量,物主和借者之間關系等因素的不同,會影響被借的物品是否需要歸還。
(三)“借”虛擬物品的“借”字句
在“借”虛擬物品的“借”字句當中,例句如:
(14)草船借箭。(羅貫中《三國演義》)
(15)這些鴻儒的名字,我就不提了,免得有“借光”之嫌。(冰心《冰心全集》)
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使出精妙的計謀擊潰了曹操,并且流傳下來了經(jīng)典的故事,即“草船借箭”。首先,關于“草船借箭”,與基本義不同的是,這里的“借”,是有借無還,諸葛亮憑借智謀獲得曹操的弓箭?,F(xiàn)今,草船借箭的定義是:“憑借智慧,依靠他人的力量實現(xiàn)目標。”由此可以看出,“借”的對象也可以是由某些抽象的事物來充當,如“借光”,首先“光”不是具體的物質(zhì),而且“借光”字面意義是“借他人點亮的光來照明”,但結合語境,這里借的不再是真實的光亮,而是他人的名氣和影響力,利用它們來為自己增加面子。還有其他相類似的用法,比如“借東風”,東風不是具體的物質(zhì),這里的“借東風”是指利用時機。
(四)“借”身體部位的“借”字句
在“借”身體部位的“借”字句當中,例如:
(16)并且說,借我十個膽子也不敢回來。(王小波《黑鐵時代》)
在例句(16)中,“膽”是身體的特定部位。我們知道,身體部位是不能取下來借給別人的。因此并非真正借他人身體部位,而是某個身體部位的用途,即用其功用來指代人的身體的某個部分。借某樣東西得到某個東西的功用。
從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借”的基本義在不斷擴展,其語義鏈條在不斷延伸。從“借”的基本義借用某物在一定時間內(nèi)歸還(借書)到只借不還(借紙),再到借不能得到的東西(借膽子),再到借不是雙方約定好主動借出的東西(草船借箭),這是“借”的語義的不斷擴展。
二、“借”字句的句法分析
(一)“借”作動詞時的句法結構
當“借”字作動詞的時候,依據(jù)動詞“借”的后面所接的詞語的成分不同,可以分為六種不同的“借”字的句式。
第一,“借”+雙賓:(NS)+借+N1+N2。動詞“借”是借用、借出、借進的意義,表示借給對方某些東西并在一段時間內(nèi)歸還,或者獲得對方某些東西并在一段時間內(nèi)歸還。這種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例如:
(17)我借你一柄長劍。(曹若冰《空香谷》)
(18)借你一片迷葉。(老舍《貓城記》)
(19)借你們二位的名義。(錢鐘書《圍城》)
(20)二牛哥,我借你個房。(田岸《黃河灘》)
第二,“借”+單賓:NS+借+N1/N2。例如:
(21)算我借你的,等我有了錢一定還你。(張潔《無字》)
(22)沒錢是樁小事,大不了我借你就是了。(黃容《擁豹而眠》)
(23)周東我認識,一個瀟灑的男孩,也是小學的同桌,現(xiàn)在還常到我家借書。(畢淑敏《提醒幸福》)
(24)或者,當是我借你的。(凌塵《拈梅昭儀》)
“‘借+單賓:NS+借+N1/N2”是“‘借+雙賓:(NS)+借+N1+N2”的省略,作為主語的NS,和作為間接賓語的N1、作為直接賓語的N2,都可以省略。因為可以通過上下文或者口語語境補充出來,這是漢語的獨特性,只要在語境允許和語言對話中不會引起歧義,很多時候句中的成分都是可以省略的。而與之對比,英語就不允許隨意省略成分,句子中的施事、受事、與事都不能隨意拿掉。
第三,“借”+單賓+VP:借+N2+VP。例如:
(25)你別廢話,這是我借錢買來的土。(張恨水《春明外史》)
(26)而我又不打算向她們借錢買米。(柏揚《婚戀物語》)
(27)燕西笑道:“你也有借書看的日子?!保◤埡匏督鸱凼兰摇罚?/p>
第四,VP+“借”+單賓:VP+借+N1。例如:
(28)請把你的劍借我。(金庸《天龍八部》)
第四類VP+“借”+單賓:VP+借+N1句子可以轉化為“V+借+N1+N2”,比如“請借我你的劍”。第三類“借”+單賓+VP:借+N2+VP句式和第四類VP+“借”+單賓:VP+借+N1句式的不同之處在于VP的位置上的區(qū)別,第三類“借”+單賓+VP:借+N2+VP句式的VP在動賓結構之后,在句中作補足語。第四類VP+“借”+單賓:VP+借+N1句式的VP在動賓結構前面,使得句中有了兩個動賓結構,構成了連動句,連動句的句法結構的基本形式是:NS+V1+(N1)+V2+N2。
第五,V+“借”:V+借+N1+N2。例如:
(29)想借我的手殺人。(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
(30)要借我的講義。(魯迅《朝花夕拾》)
第六,“借”+賓語+VP:借+N1+VP。例如:
(31)我去找了她來,借你這屋子談談話。(周克芹,肖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根據(jù)上下文語境來分析句子的意思,句子中“借”表示同意、允許對方做某事,允許同意對方在屋子里談話,用法與“同意、叫、讓、給”的意思相近。
(二)“借”作介詞時的句法結構
第七,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中,對于“借”的介詞解釋為:有時跟‘著連用,引進動作、行為所利用或憑借的時機、事物等?!敖琛?賓語+VP:借+N1+VP。例如:
(32)黑衣人卻又借著一槍下戳的力量。(古龍《七種武器之霸王槍》)
(33)借著街上的燈光,已看見了劉姑娘。(老舍《駱駝祥子》)
在各民族語言中,“借”都是一個高頻詞匯。在英語中,borrow指向某人或從某處借走某物,是借進,lend意為借給某人某物,是借出,不易產(chǎn)生歧義。然而在漢語中,“借”作為動詞,“借”字句就容易產(chǎn)生歧義。因為“借”不像borrow、lend可以表示方向,并且漢語中所借事物的領屬關系比較容易模糊。
三、“借”字句的語用功能分析
語言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工具,為了達到交際目的,任何話語都包含著說話人的態(tài)度、評價、判斷等主觀性表達。從“借”字句的使用來看,借字作謂語時,往往是句中的焦點。
(一)“借”字句的委婉表達功能
在人類的語言交際活動中,委婉語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郭熙(2004)曾定義:“任何一種語言里都有一些我們避免說的東西,漢語當然也是如此。后則是委婉語。”[2]上文例句(12)(13)提到的“借粗糧”“借紙”,由于借走的物品價值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不會再歸還了,這里的“借”的內(nèi)涵更趨近于“給”“送”。但在中國的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往往為了避免尷尬而使用委婉語,用溫和、善意的表達代替?zhèn)?、直白的表達。上文提到的例句(12),如果換成“給我一點粗糧”,則帶有命令式口吻,“送我一點粗糧”帶有占他人便宜的傾向,都不符合人們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中維護他人和自身面子的需求。
(二)“借”字句的禮貌維護功能
合作原則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原則,但是在對話中,僅僅遵循合作原則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日常交往需要,合作原則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暴露出一定的缺點。1983年,英國語言學家里奇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禮貌原則。在雙方的交談中運用禮貌原則可以維護雙方的關系,維護人際交往環(huán)境的和諧輕松。語用學家顧曰國將禮貌原則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的禮節(jié)文明相聯(lián)系,他提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禮貌原則當中會體現(xiàn)著貶己尊人準則、文雅準則和求同準則等等。[3] 在“只借不還”的情況下,此類“借”字句中的“借”的語義更偏向于“給”“送”,然而在日常的交際生活中,我們往往不會直白地說“給”“送”。這表現(xiàn)了在雙方的對話寒暄過程中為了保護禮貌原則而犧牲合作原則。
四、結語
通過研究現(xiàn)代漢語中“借”字句的語義發(fā)現(xiàn),“借”字句可在語義上分為“借用實物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歸還”“只借不還”“借虛擬物品”“借身體部位”?!敖琛弊衷谄浠玖x的基礎原型上不斷延伸擴展,形成一條語義鏈條,“借”的多種含義彼此之間具有一定聯(lián)系。以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借”字句作為研究樣本,根據(jù)句式特征,總結出“借”相關的句式,即:NS+借+N1+N2、NS+借+N1/N2、借+N2+VP、VP+借+N1、V+借+N1+N2、借+N1+VP、借+N1+VP。圍繞“借”字的語用功能,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了“借”字句的語用功能,指出了“借”字句在語境中的使用體現(xiàn)了犧牲合作原則而運用禮貌原則,使用委婉語會犧牲合作原則。
作者簡介:陳曉冉(1999—),女,滿族,廣東廣州人,蘇州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注釋:
〔1〕許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2(4):10-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