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齊 珍
主題式閱讀是一種全局性、創(chuàng)新式的閱讀方法,主張以主題為中心展開閱讀,有助于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更系統(tǒng)地把握閱讀知識,提高信息概括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讀寫結合能力。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取雙線編排策略,每個單元、每一課都有其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使主題式閱讀高度適用于閱讀教學活動。本文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參考,分析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價值,研究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流程,提出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提煉閱讀主題等教學設計方案。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由探究人文主題、把握語文要素兩大目標構成,而主題式閱讀教學緊扣課文人文主題,直接決定了探究人文主題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對提高小學語文人文主題閱讀探究的有效性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此外,基于以主題為中心的閱讀,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有助于避免碎片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在主題視角下更自覺地整理所學內容,建構認知與思維體系,提高信息概括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將所概括的信息用于語文寫作中,將主題式閱讀所得轉化為主題式寫作素材,激發(fā)寫作創(chuàng)意,優(yōu)化作文內容和語言。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首先應明確閱讀主題;其次,應找準教學重心;再次,應豐富教學活動;最后,應實施拓展教學。而在不同階段,應分別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以課文特征為切口、以能力培養(yǎng)為引領、以鞏固提升為導向。
提煉閱讀主題是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地基,只有閱讀主題清晰明了,才能做好主題式閱讀教學的頂層設計,促進實際教學的順利展開。而提煉閱讀主題,要求教師充分研讀教材,深入把握教學內容,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在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中,結合單元導語、課文提示等多元信息,深入分析課文核心思想,預先提煉閱讀主題。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主題式閱讀中,單元導語直接提示了閱讀主題:“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陶罐與鐵罐》的實際內容,提煉“品寓言故事,悟人生哲理”閱讀主題,從而明確“讀寓言,學道理”的主題式閱讀教學流程,提高后續(xù)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教師還可以提前通過微信等途徑,將閱讀主題分享給學生,使學生預先明確閱讀主題,自主完善主題式閱讀預習準備。
通過提煉閱讀主題扎實、穩(wěn)固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地基后,教師應以課文特征為切口,通過主題式閱讀目標的確定與任務細化,進一步確定教學重心,讓之后的教學主次分明,有輕重緩急。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橋》主題式閱讀中,教師可以圍繞“小說”主題以及課文特征,按照以下策略確立主題式閱讀目標,細化主題式閱讀任務。
1.依據(jù)課文特征,確立主題式閱讀目標。
目標為教學指明方向,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要想達到預期效果,必須提前確立主題式閱讀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依據(jù)課文特征,加強對主題式閱讀對象的分析,立足專業(yè)視角,系統(tǒng)地閱讀和分析課文,清楚地把握主要內容與核心情感,然后聯(lián)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簡稱《課標》),根據(jù)課標要求與學生特點,合理確定主題式閱讀目標,使其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突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橋》是一篇篇幅較短的小說,內容圍繞“在危難時刻無私奉獻的老黨員”展開,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基礎上,體會小說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學習其高尚的品格。教師可以據(jù)此確立以下主題式閱讀目標:認識并會寫“咆、哮”等8 個生字,學會本課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閱讀課文,了解其主要內容,理清其表達順序,學習主人公精神,塑造高尚品格。
目標首先高度概括了學生在主題式閱讀中應該達到的狀態(tài),為師生共同推進主題式閱讀教學指明了最基本的方向;其次,緊扣語文學科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具有遞進性和層次性,符合學生在小學階段循序漸進的學習特征,為主題式閱讀教學賦能。
2.分解課文特征,細化主題式閱讀任務。
確立主題式閱讀目標,為細化主題式閱讀任務奠定基礎。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通常依托不同的主題式閱讀任務展開,以任務驅動學生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而針對主題式閱讀對象的不同特征,通??梢栽O定不同的主題式閱讀任務。因此,教師可以在找準課文特征后,對其進行適當分解,以此細化主題式閱讀任務,對學生提出更細致的主題式閱讀要求。
依據(jù)《橋》主題式閱讀目標,教師可以借鑒單元語文要素教學提示,以“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為載體,分解課文特征?!稑颉啡獋戎赜诃h(huán)境描寫,通過環(huán)境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襯托人物形象,教師可以由此切入,先將“細讀環(huán)境描寫”設定為主題式閱讀核心任務,再基于課文環(huán)境描寫與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之間的“輻射”關系,由“細讀環(huán)境描寫”向四周輻射,提出“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課文結構”“探究寫作手法,感受人物形象”等任務。
主題式閱讀任務進一步細化,實現(xiàn)由“整體”到“細節(jié)”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由“面”到“點”、逐漸精細地閱讀,可以有效保障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效果。
詩會正在準備中。幾個布置會場的男詩人樂樂呵呵地忙前忙后,來了幾只搗亂的公雞,在會場的板凳和椅子中間從容穿行,于樹下卵石的縫隙里啄食成熟的草籽。與之相反的是那只來得最早的村狗,眼睛一直盯著這里的動靜,卻遲遲不肯踏入這片樹下的領地,只在不遠處的田埂上徘徊,偶爾發(fā)瘋似地在幾條田埂之間亂跑一氣,以期引起更多的注意。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本質在于補足傳統(tǒ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劣勢,通過高質量的閱讀活動,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故而在確定主題式閱讀教學重心后,教師應將視線轉移到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方面,以能力培養(yǎng)為引領,繼續(xù)優(yōu)化主題式閱讀教學。其間,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特點與小學語文主題式深度閱讀需求,通過趣味導入、朗讀、分享、讀寫結合等方式,努力豐富教學活動。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自然之美”主題,從以下幾個角度豐富教學活動,增強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1.契合學生興趣的導入活動。
興趣是學習最強大的驅動力,使學生對主題式閱讀對象產生足夠的興趣,對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有著重要意義,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時機非課堂導入莫屬。《觀潮》主題式閱讀課堂導入活動,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資源,比如,在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中輸入“錢塘江大潮”關鍵詞,搜索并下載錢塘江漲潮的視頻資源,然后將視頻進行必要剪輯,形成課堂導入動畫。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與學生討論錢塘江,鼓勵學生表達清楚自己對錢塘江的了解,再播放課堂導入動畫,借助令人震撼的畫面,全面激活學生的感官,使其對錢塘江大潮景象形成最直觀的感知,對課文是如何描寫錢塘江大潮的產生濃厚興趣。
2.活躍課堂氛圍的朗讀活動。
朗讀不僅具有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學生的閱讀速度,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和領悟課文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朗讀十分普遍。教師可以在導入活動后,合理設計朗讀活動,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方面使學生代入情感、進入良好的閱讀狀態(tài);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語用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依據(jù)《觀潮》課文的特征,教師可以選擇“教師帶讀,學生跟讀”或“集體朗讀”的方式。以“教師帶讀,學生跟讀”為例,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示范,先有感情地朗讀“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等句,再向學生示意,使其模仿教師,有感情地跟讀,體會“天下奇觀”等語言的深層情感,感悟自然之美。而在“集體朗讀”中,教師可以全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朗讀節(jié)奏,感受作者對神奇自然的熱愛之情。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理解課文人文主題,更是讓學生對主題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且將感悟表達清楚。為此,教師可以在學生結束朗讀后,設計深化閱讀感悟的分享活動,圍繞課文主題,為學生搭建開放的交流平臺。
《觀潮》閱讀感悟分享活動可以由“自然之美”話題引入。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話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錢塘江大潮之美,閱讀課文,你如何理解作者所描寫的畫面?你對自然之美有哪些新的感悟?學生在話題的引導下,先叩問內心,明確自身感受,再交流討論,相互分享感悟,進而在“自問”與“分享”的結合中,深刻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美,意識到自然之美的無可替代,達到深化閱讀感悟的學習境界。此外,通過分享和交流,學生不知不覺地加深思考,通過作者獨一無二的語言文字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有助于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
4.突出核心素養(yǎng)的讀寫活動。
基于語文學科閱讀與寫作的不可分割性,新課標將“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設計為一個語文學習任務群,主張讓學生在落實文學閱讀的基礎上,主動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運用閱讀所得知識和經(jīng)驗,提高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可見,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離不開突出核心素養(yǎng)的讀寫活動。教師應該在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感悟后,及時提出寫作計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靈活運用語言文字。
《觀潮》的閱讀主題為“自然之美”,因此在讀寫活動中,可以以“自然”為寫作主題,如“神奇的大自然”“我喜歡的自然風光——_____”等。教師既可以向學生說明既定的寫作題目,也可以遷移半命題寫作思維,先給予學生關鍵提示,再讓學生自主確定寫作題目。學生回顧自己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真實經(jīng)歷,可以選擇一個或多個自然景色,抓住景色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展開描寫,進而在用文字展現(xiàn)美麗的自然景象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
此外,還可以以“自然之美”為主題,延伸“讀后感”讀寫活動。教師可以基于課文主題,設計“我看到的自然之美”等話題,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寫讀后感,進一步表達自己對課文主題的感受。
隨著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的不斷豐富,學生基本提高了語文能力,并且對主題式閱讀表現(xiàn)出更深層次的需求。對此,教師應以鞏固提升為導向,通過課后作業(yè)、拓展閱讀等方式,積極實施拓展教學,滿足學生深層閱讀需要,強化主題式閱讀教學效果。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走進中國古典名著”主題,先后設計“名著閱讀”課后作業(yè),拓展“四大名著”閱讀內容,鞏固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的學習,加深其文學積累,促進其自我提升。
1.應用課后作業(yè),鞏固課堂閱讀。
一直以來,作業(yè)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主題式閱讀教學同樣需要重視課后作業(yè)。教師可以基于課文主題整合課內外資源,努力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進而應用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鞏固課堂閱讀,提高主題式閱讀效果。
《景陽岡》選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重點展現(xiàn)了“武松”人物形象,但是對課文中的武松,人物評價呈現(xiàn)兩極分化趨勢,有的人認為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勇敢者的表現(xiàn),也有的人說武松這樣做是“要面子”,是不聽他人善意勸告的魯莽之舉。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口,設計“人物評價”課后作業(yè),如通過你喜歡或擅長的方式,收集“武松”人物資料,對比課文情節(jié),全方位評價其人物形象,并說明理由。
作業(yè)具有開放性,沒有固定答案,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挑戰(zhàn)性。學生以教材為基礎,以課外資源為輔助,力求在作業(yè)中多元評價中國古典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感受中國古典名著主人公的立體性,無疑是對課堂主題式閱讀的有效鞏固。
2.篩選課外資源,拓展閱讀內容。
隨著年級的升高和主題式閱讀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中,教材內容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拓展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教師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幫助學生篩選課外優(yōu)質資源,及時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課外閱讀材 料。
《景陽岡》閱讀主題為“走近中國古典名著”,以此為基礎,緊扣中國古典名著篩選課外閱讀資源?!八拇竺卑ā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均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古典名著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且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節(jié)選拓展閱讀內容,也可以直接遷移“整本書閱讀教學”經(jīng)驗,為學生設計“長時”課后拓展閱讀任務:閱讀整本書。學生積極展開“四大名著”拓展閱讀,挖掘其經(jīng)久不衰的秘密,深入把握中國古典名著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對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意義重大。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也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注入了新的動力。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價值,通過提煉閱讀主題、確立教學重心、豐富教學活動、實施拓展教學等策略,科學設計和組織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閱讀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