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芳
(濟寧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寧 27206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1]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指“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有著顯性的文化載體和隱性的地域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多維的教育價值及無盡的精神力量。[2]濟寧,自古便是一座“士俗古遠、風流清高、賢良間生、掩映天下”的文化城市。[3]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有著豐富而又寶貴的地域文化資源,如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運河文化、豪情萬丈的水滸文化、凄美哀怨的梁祝文化……正所謂“積厚而流光”。
因此,在醫(yī)學院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構建中納入濟寧優(yōu)秀地方文化有助于豐富大學語文課程資源,推進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實踐建設,賦能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有益于提升醫(yī)學生人文修養(yǎng)水平和溝通能力,以仁愛精神去關注人的價值與意義、感悟生命溫度、踐行大愛無疆之情;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價值,厚植家國情懷,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以濟寧優(yōu)秀地方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構建為調查對象,筆者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對J醫(yī)學院大學生進行問卷調研,分別從對濟寧地方文化認知情況、任教教師文化素養(yǎng)及地方文化融入方式等方面展開,發(fā)放問卷730份,收回問卷729份,問卷有效率為99.8%。調查對象以學校大一、大二年級學生為主,占97.8%,其中男生267人,占36.63%;女生462人,占63.37%。此外,在調查對象中,來自濟寧地區(qū)的學生84人,占11.52%;山東省內其他地區(qū)441人,占60.49%;其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學生204人,占27.98%。
通過問卷結果分析,濟寧地域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構建現狀如下:
對濟寧地域文化認知情況的調查中(在定義濟寧地方文化概念的基礎上,見圖1),有86名學生(11.8%)認為自己熟知濟寧地方文化;有491名學生(67.35%)表示了解一些濟寧地方文化;也有152名學生(20.85%)認為自己不了解濟寧地方文化,但是絕大多數學生(96.43%)對濟寧地方文化知識學習有著一定的了解與興趣,集中體現在儒家文化、運河文化、地方風俗等方面(見圖2),分別占83.4%(608名)、45.68%(333名)、35.12%(256名)。
圖1 對濟寧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圖2 對濟寧地方文化哪方面了解比較熟知
在大學生對濟寧地域文化態(tài)度的調查中(見圖3),有595名學生(81.62%)認為其對大學生教育有著積極作用;有130名學生(17.83%)認為不是很清楚其對大學生教育的意義,只有4名學生(0.55%)認為二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其中,有582名學生(79.84%)認為了解濟寧地域文化,可以感受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提升自身修養(yǎng)與個人價值觀;551名學生(75.58%)認為可以通過學習濟寧地域文化拓寬個人知識視野,開闊眼界(見圖4)。
圖3 濟寧地方文化對大學生成長的作用
圖4 濟寧地方文化作用體現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574名學生(75.03%)認為任課教師具備一定的濟寧地方文化知識基礎;157名學生(21.54%)表示不太了解任課教師在濟寧地方文化方面的積累,只有25名學生(3.43%)認為任課教師不具備此方面知識基礎。
在濟寧地域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方式中,有592名學生(81.21%)傾向于網絡新媒體資源,如短視頻等;483名學生(66.26%)樂于接受學校開展系列講座的方式;375名學生(51.44%)選擇了相關通識課程的講解;437名學生(59.95%)接受課堂講授與實地考察結合方式。
圖5 濟寧地域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方式
由此可以看到,當下大學生對濟寧地域文化有著較高的學習興趣,且認識到地域文化對個人成長的積極作用。因此,將濟寧地域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構建是可行且有意義的教學改革行為。
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課程的相關教學活動是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而開展的。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提升醫(yī)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醫(yī)學生的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更為關鍵的是將其作為一個人文素養(yǎng)平臺,讓醫(yī)學生在作家人生經歷與文學作品中去感悟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溫度,關注人的價值與意義,理解“生”“死”問題,思考仁愛的精神,踐行大愛無疆之情。因此,在將地域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構建時,在人物選擇、作品選取上必須堅持以聚焦教學目標為前提,遴選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優(yōu)化進入課堂,否則所謂的融入是生硬、晦澀的。
在“文學與醫(yī)學”專題中,選取清代濟寧醫(yī)者潘矩健、姚光浚從醫(yī)經歷為導入語,讓學生去了解地方志古籍中所記載醫(yī)者經歷及其為醫(yī)之心??缭綍r間和空間的限制,讓那些刻在古籍上的人物及其事跡進入課堂,更能引起廣大學生的探究之心,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有扎實學識”,如果教師沒有一身過硬的本領,講起課來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又如何能教授、引導學生呢?一方黑板,書寫著學生的未來;三尺講臺,傳授著豐富的知識,教師身上擔當著學生成長的使命與責任。地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多維的教育價值及無盡的精神力量,其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更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教師只有開闊自身視野,博采眾長,精準把握濟寧地域文化的內涵,擔當起“傳道受業(yè)解惑”重任,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4]
“東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運河”是濟寧地域文化的一個縮影。在“慷慨悲壯的英雄氣概”專題中選取“西武”為主題,進行水滸人物賞析,其中以魯智深為主。早在中學階段,學生就從語文教材“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中了解到他是一位行俠仗義之人,看到遇到困難之人就會伸出援助之手,即便是不相識的人,但是這只是魯智深人物形象的一面。只有更深入地研讀文本,展開細節(jié)閱讀,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精神,更好地掌握魯智深這一人物所展現的“禪”與“俠”的結合,而這一理解是建立在教師其人昭昭的基礎之上。
學生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要緊緊圍繞著學生展開,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觀點。楊叔子院士曾說:“人文教育熏陶高潔人性,練就非凡的靈性;科學教育造就追根尋源的人性,特別練就嚴密的靈性??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融則‘綠’”,才可以雙翼競展,長空競勝。[5]當下,網絡文化多元化,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對“00”后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巨大沖擊,侵蝕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再加上醫(yī)學院校學業(yè)重、課程多、壓力大等特點,醫(yī)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更是迫在眉睫。而在問卷調查中,多數學生認為濟寧地域文化對其成長有著積極作用,故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于濟寧地域文化有利于醫(yī)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提升人文修養(yǎng)。
濟寧,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儒家思想在這塊土地上一直生生不息?!叭收邜廴恕彼枷胧侨寮艺軐W思想的核心,從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代表人物的言論中去理解“仁者愛人”內涵,從周邊生活和未來職業(yè)生涯中去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踐行“仁者愛人”,這對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醫(yī)學生而言,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在濟寧地域文化融于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對浩瀚的地方文化內容進行有機遴選,擷取合適的知識點融入課堂教學資源中,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實現地方文化的浸潤式融入。在“大學語文的魅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從言語角度去感受大學語文的魅力,就將濟寧方言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通過發(fā)生在身邊的小事例去了解普通話交流的重要性,感悟方言背后所蘊含的風俗習慣。比如“喝湯”一詞,在魯西南地區(qū)方言中有著“吃晚飯”的意思,這一說法與當地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系。
在問卷調查中,對濟寧運河文化的了解程度,有171名學生(23.46%)表示比較熟悉運河文化,395名學生(54.18%)簡單了解一些運河文化知識,163名學生(22.36%)反映不了解。此外,在問及運河文化興趣點時,有282名學生(38.68%)希望了解關于大運河的詩詞作品,271名學生(37.17%)期待運河水利史的講解,176名學生(24.14%)則對運河兩岸的政治、社會情況感興趣。因此,在“體悟自然與尊重生命”的專題中,將與濟寧運河相關的詩詞作品帶入課堂,通過詩詞作品鑒賞帶領學生欣賞濟寧運河優(yōu)美景色、體驗沿河風土人情、感悟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等,進而提升醫(yī)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厚植故土意識。
明清時期的南旺是大運河中的重要樞紐之一,有著“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運河第一閘——十里閘。在停船等待運河閘門開啟時,清代文人吳斐寫下了《秋波媚·南旺守閘》:
吹楊湖上綠云涵。風雨織煙嵐。蒲帆已禁,秋波雖溜,不到江南。
從來好事多磨折,歸思我和堪。而今只可,閑尋棋局,漫整書龕。[6]
詞人描繪了南旺運河段的幽靜景色,但這依然抹不掉心中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只能寄托于“閑尋棋局,漫整書龕”這些瑣碎小事中。又如清人王昶《石湖仙·南旺湖曉發(fā)》、楊掄《哨遍·壬戌早秋》、吳蔚光《減字木蘭花·晚過南旺》、唐仲冕《鷓鴣天·濟寧舟中》等,均描繪了濟寧運河兩岸的風光,展現了漁民的勤勞生活,抒發(fā)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7]
從狹義上說,學校教育分為課堂教育和第二課堂教育。第二課堂教育以其形式多樣性、內容豐富性、時間靈活性、氛圍輕松性等優(yōu)勢補充、延續(xù)著課堂教育,因此,應充分利用與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教育有利于濟寧地方文化拓展式融入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構建。借助社團活動、學術講座等第二課堂形式,更深層次講解濟寧地方文化,如“清詞中的山東大運河記憶書寫”“戲劇舞臺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詩詞中的濟寧遺跡”“《水滸傳》中人物綽號研究”等等。學生在自愿、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得到知識拓展、情操陶冶、修養(yǎng)提高,同時與課堂教育相比更為愉悅、靈活的講授方式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讓學生在互動中大膽思考、敢于表達、勇于創(chuàng)新,讓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有利于學生在文化知識、身心健康、思想成長的全面發(fā)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這里,任課教師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要大膽走出課堂,積極與學校學工、團委等部門加強交流合作,及時了解、掌握第二課堂發(fā)展動態(tài);主動走進學生,擔任學生社團指導教師,并以學生社團為載體建立長效的地方文化融入機制,進一步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
教育部號召廣大教師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圍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因課制宜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與方式。[8]在問卷調查中,得知學生獲知濟寧地方文化知識多通過網絡新媒體資源、相關書籍報刊資料方式,同時對地方文化知識的融入也更傾向于網絡新媒體資源(圖五所示),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教學改革推動學習革命。
在線下課堂教學中,以專題形式講授主線內容;線上網絡學習中,以課前問題引導及知識點補充、學生小組討論及反饋等為輔線內容,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在“慷慨悲壯的英雄氣概”專題中,通過線上方式發(fā)出該專題知識引導清單,圍繞魯智深人物形象演變等問題,讓學生借助于文獻查閱、視頻觀看等方式,自主地進行課前學習,為課堂教學中水滸人物形象賞析的展開夯實知識基礎,增強學生對人物形象及俠義精神的理解,從而實現地方文化的跟進式融入。
高校公共選修課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旨在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先單一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彌補了大學語文內容多、學時少的不足之處,既滿足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需求,也實現了公共課程教育的課堂延續(xù)發(fā)展、知識的接續(xù)傳遞。如果說大學語文課程是一棵樹的枝干,那么選修課程就是這個大樹的枝丫,這棵大樹若要挺拔茂密,離不開枝丫的付出。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公共選修課來實現地方文化的持續(xù)性融入。
在教學工作中,任課教師可結合學校特點、專業(yè)特長及學生需求開設課程,如《<論語>導讀》《運河詩詞鑒賞》《家在運河邊》等課程。需要注意的是,選修課程的開設并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而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是一個不斷修正、完善、提升的螺旋槳式過程。
地域文化融入醫(y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學生在完成知識學習的基礎之上,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得到提升。在問卷調研中,多數學生認為大學生教育與成長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地域文化融入課程建設一定要有“質”和“量”的保證,以與學生學情、課程特點及教學形式相宜,從而達到最優(yōu)教學效果。